书城亲子心灵解密:走进典型初中生的心灵花园
13116700000038

第38章 能力欠缺类(4)

(7)平衡付出。同学交往中如果一方付出太多,使对方觉得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时,对方就会被一种愧疚感所笼罩,这种压力直接导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选择冷淡或疏远,因此,要学会平衡付出。

(8)寻找共同话题。集体中,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兴趣也不同,要融入班级里,就应该寻找大家的共同话题,并积极参与,共同讨论。

(9)真诚赞美。朋友交往需要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点,全面、客观、准确地思考并分析问题,对他人的优点给予真诚的赞美,你也就能找到自己的知己,从而摆脱孤独的境地了。

(10)乐于助人。同学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会对他特别感激,以后见面也会觉得格外亲近。多帮助别人,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友谊。

2.与父母交往:孝顺父母,着眼长远

现在的我们在与父母的交往中,比较和谐、和睦,双方感觉良好又温馨的不多。甚至部分同学轻视、顶撞、欺骗父母,花着父母亲的血汗钱,干着与学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我们是已有一定的学识和素养的准成人,于情于理于法,都应体贴、孝顺、关爱自己的父母。但是有的学生孝顺又太过分,在学校里想到父母的含辛茹苦,自己在学校里就舍不得吃饱,也舍不得吃一些必需的食品。身体是学习的本钱,身体太差了,又哪有精力来应付这么重的学习任务呢?我们学习尽力了,我们健康成长了,将来才更有能力来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父母。总之,学习上拼搏进取,思想上、身体上健康向上,这便是目前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3.与老师交往: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首先要明白,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布道说教的“救世主”和“牧师”,同时老师也不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跨出教室他们谈论的很多东西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老师也不是“十项全能”,门门精通。所以随着我们年龄一天天地增大,学识增加了,更应该懂得如何与老师相处,那便是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同时要勇于同老师交流,应该和老师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的是师生亦是朋友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4.与他人交往:与人为善,不亢不卑

我们中学生的交往圈子当然不止师友同学父母,家中有亲戚,校内有职工,出门有“社会人”,又怎样与他们交往呢?我认为应该遵守“与人为善,不亢不卑”的交往原则。

待人要从真诚出发,要有对他人的尊重和帮助,更要有自己的独立和尊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内心应是非分明,处事可外圆内方,做人要光明磊落!

学会合作和共处,是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命题。“四海之内皆兄弟”,一直是相传千年的社会理念;“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时代风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无疑给传统的群体主义、社会至上的价值观念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一方面更要发扬和倡导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都同样适用。

学会合作、共处,也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到当代世界倡导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无不指明了学会与自然“共处”的重要性。

这种学习,像其他学习一样,也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和养成。学会共处,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跟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因此,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从童年起就能参与合作性的活动,包括体育、文艺和社会公益活动。

三、关于学会学习的问题

法国人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活》一书中说:“未来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也是“学会生存”的前提。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而要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取胜,仅仅抓住眼下时机,仅仅适应当前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要“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反过来,一些没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通过勤奋学习,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成为人才。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发展型的社会,它需要更多具有不断学习、探索新事物能力的人。为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特别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现代教育已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培养智能为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从孔夫子的传道授业解惑,到近代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凯洛夫的教育学,都是讲传授知识为主,没有把培养智能放在主导地位。这是一种传统的仓库理论,它把人的大脑仅仅看作是“储存知识的仓库”,严重地阻碍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精神。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会求知,“知”在这里不只是指“知识”,而且是指广义上的“认识”,“求知”的环境,则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继之“虚拟学习环境”。学会求知已远远超越了从学校教科书和教师课堂讲授中汲取人类积累的知识,而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各种社会关系,习得民族的文化观念,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因为人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即学会掌握认识的工具,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包括演绎、归纳、分析、组织知识等),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同时学会掌握应用知识于有意义的实践的手段。因为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这里还应指出,在未来的“学习社会”,教师的作用将有很大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每个人将同时是教师和学生。学会求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而必须代之以“学习—工作—学习”、工学交替、循环往复的多维教育模式。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说前两者更多的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充实了新的内容,那么,后两者则是着眼于21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全新教育目标。所有这四种学习,既不限于某一人生阶段,也不囿于家庭、学校或社区等某一场所。它们正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它建立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基础之上;未来的社会是学习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而这种学习不再只是完成某种功利目的、实现经济回报的手段,它同时将成为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成为高质量生活的有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