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3116400000007

第7章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美苏展开了对世界霸权的激烈角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冷战,成为战后几十年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两大阵营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和分化,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了格局转化的新时期。如今大国关系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尽管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的矛盾突出,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第一节 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涵义

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或状态。国际政治格局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大国或大国)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是一定时期国际关系的集中反映,它对各国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决定着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摩擦与协调的形式与趋势。国际格局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主导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当然,国际格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国际格局的形成,是国际舞台上主要战略力量经过较长时期的消长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当原有的力量架构被打破时,各种战略力量间相对稳定的关系也就无法保持,国际格局也会随之解体。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国际问题的起点。国际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是国家正确估价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依据。分析认识国际格局的状况和特点,研究观察其走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国际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充当国际舞台上主要角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对世界全局事务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政治实体;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在国际舞台上起制衡作用的角色。

在国际政治中,极的概念十分严格,能称得上“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综合国力必须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其国民生产总值应在两万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应在6000亿美元以上。第二,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性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在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第三,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自身有一个能够吸引世界性的“力量中心”。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来国际舞台上风云变幻,兴衰起落,发生了空前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国际格局也经历了由形成、发展到最终瓦解的深刻变化过程。这一时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的雄厚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扩张主义政策,反共反苏,妄图独霸世界。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美国的威胁,奋起反击,使二战期间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演变为战后长时间的对抗关系,导致两极的出现。形成了二战之后独特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各种力量开始分化与改组,加上世界多种力量的迅速增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从各自利益出发,相互关系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最后由于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旧的两极格局彻底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的转换时期。

(一)两极格局形成的国际背景

(1)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

二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投降,宣告了持续数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止。战时由于共同面临法西斯的威胁,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地区的国家结成广泛同盟,进行了密切合作,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事业,大国的战时同盟得以维系。战争结束后,随着和平时期的到来,客观上为大国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

(2)国际力量对比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最终以民主国家的胜利和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结束。战争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传统上国际格局以欧洲中心的终结,也标志着以欧洲为起点的国际关系覆盖了全球。欧洲不但失去了世界主导地位,而且其本身也被划分为两个相互隔绝的区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沦落为被两个准欧洲国家(美国和苏联)所控制的境地。世界出现了一幅新图像。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

①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投降,被彻底打败。德国投降后,根据苏、美、英的协议,实行了分区占领。日本投降后,美国独家占领。横行欧亚的三个法西斯国家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一度从国际舞台上消失了。

②英法这两个多年的世界强国遭到了极大削弱。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昔日繁荣昌盛,称雄世界的西欧,此时已经衰落。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从此丧失。

③美国成为了“全球性强国”。战争期间美国大发战争财,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膨胀,经济实力世界第一,无论是工业总产值,还是钢铁冶炼、石油开采,机械制造和农业生产都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也居世界第一,除陆军、海军实力居世界第一外,其世界各地的驻军数目和基地数目也居世界第一;还独家垄断了原子弹的生产。正是以这样的实力为基础,美国统治集团公开地提出要“领导”世界。

④苏联经受了战争考验,成为世界强国。苏联是欧洲国家中遭受战争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也是为争取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并先后与5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是一个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威望的社会主义大国。

⑤欧洲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波兰、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民主德国于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亚洲越南、朝鲜与中国分别于1945年、1948年和1949年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国际舞台上的新变化和新力量。

⑥是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于1945年后相继独立,必然会对世界旧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二)“雅尔塔体制”及其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为了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而举行了三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即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会议期间,几个强国为安排战后世界秩序达成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协定。其主要内容为:

①彻底击败德国,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消灭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在经济上消灭其作战潜力,迫使德国赔偿盟国所受200亿美元的损失,其中100亿美元归苏联;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成立对德管制委员会,对柏林实行共管。

②在波兰应恢复其主权,成立波兰政府,确定波兰东部基本上以寇松线为准,西部以奥德河——尼斯河为界,部分东普鲁士的领土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市划归波兰。

③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群岛,取得千页群岛和外蒙古维持现状的条件;把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中东铁路应由设在苏中合办的公司来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④成立联合国组织,苏、美、英、中、法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否决权,乌克兰、白俄罗斯为联合国创始国。

雅尔塔体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它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苏联和美国、英国军事力量所及的地区构成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分野的东西方,确立了美苏两个崛起的大国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范围,由此发展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在政治上相互对立,经济上相互隔绝,军事上相互对峙,意识形态上相互对抗,形成了所谓“冷战体制”,由此产生的冷战思维对战后长时间、大范围的国际事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尽管雅尔塔体制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美英苏三国凭借各自的实力争夺胜利果实,甚至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利益,给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它所涉及的范围也只是欧洲和东亚,并未包括亚非拉地区,也没有确定对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影响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但欧洲一直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因此雅尔塔体制又是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和支柱。它所确立的国际均势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雅尔塔体制同战后世界格局有很大的共同性。

(三)两大阵营的形成

(1)美国称霸世界的步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举世无双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实施了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略,也称杜鲁门主义,企图称霸世界。为此,美国提出和实施了马歇尔计划,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把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主要方法有:在政治和外交上孤立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向对手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上利用优势地位给对手压力并引发军备竞赛;在意识形态上进行全面进攻。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暴露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1943年,罗斯福就授意戴维斯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了把苏联纳入自己的“合作”蓝图来达到称霸目的的构想。杜鲁门上台后,改变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将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随后针对苏联,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拍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长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的作法”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3月5日,丘吉尔又在美国富尔敦发表了所谓“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以对付苏联的威胁。同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写了长达50页《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成为美国对苏“冷战”的正式纲领。所有这些,为杜鲁门政府对苏“冷战”政策的实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

美国称霸世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杜鲁门主义。1949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的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腊、土耳其几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腊、土耳其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是一场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掀起反苏、反共浪潮的政治动员会。

“马歇尔计划”则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9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的计划。1949年4月为国会批准,1948-1952年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近130亿美元的援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美国一方面为自己的过剩产品和资本寻找到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援助实现了对欧洲经济上的控制,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为美国称霸世界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美国称霸世界的军事战略。继“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丹、挪、葡、意和冰岛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有效期为20年,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组织的建立,使“杜鲁门主义”所包含的控制欧洲、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逐步具体化。

美国为称霸世界,还加强了对亚洲的扩张。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把日本作为其向远东以至亚洲扩张的基地,并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反共的政权,变中国为其在远东以至亚洲的最大战略基地,以此取代英法,抵御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战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