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3116300000050

第50章 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文化路向(1)

李永安

摘要: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对该国发展的贡献力,如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人们更多的关注点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在经济标准强势的现今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因此,在强调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贡献力的同时,还必须强化其文化使命,通过高等教育对文化的贡献力,提升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能忽视文化的路子。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经济贡献力;文化贡献力

所谓高等教育强国,就是指高等教育对国家的贡献力达到相当程度,这种贡献力包括高等教育吸引更多青年人的能力(量的方面),还包括高等教育对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提高所体现的贡献能力。正因为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对国家的经济贡献力,就很自然地形成普遍共识。但是,高等教育在经济标准强势的背景下,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标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标准等,就大大被忽略,而以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建设,又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而且,高等教育文化使命的缺失,又反过来影响其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贡献能力。道理很简单,文化(精神层面的)是经济发展的价值支持,尽管这种影响是隐性的,但又是确实的。

一、问题的缘起:高等教育的文化贡献力是一个被忽略的话题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而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大学的又一职能,也已广泛被学界接受。当然,大学的文化职能又可以归于服务社会之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扩张,已实现了大众化,从规模和数量上来说,经跨入了高等教育大国之列。但要从高等教育大国跨入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国家和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校共同使命,评判一所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步伐中,起了多大作用,它的标准是该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力,通常地看,是指一方面是学校培养了多少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多少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活动能够直接带来多少生产力。而作社会“软能力”的文化,因为处在一个隐性的地位,重视不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在社会转型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使国人价值不迷失,如何才能传承优良的传统价值体系,如何才能实现适应新形势的价值重构,这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使命之题中的应有之义,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不可否认,教育在推动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高等教育甚至可说是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然而,高等教育似乎又不是天生为经济发展而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院,还是西方中世纪的大学,都是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保留地”而存在的。然而,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工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被大大充实到高等教育的内容中。高校教育和科研活动的目的,也以培养人力资本和工业技术革新为主,这虽然可以说高等教育的积极变化,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逐渐过以张扬,普遍压抑价值理性。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亦可说是个后发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顺应经济追赶发达国家的内在紧迫性形势,加之新中国成立国以来片面模仿苏联模式,强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教育,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工具化、功利化、雷同化特点明显。

由此,与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外语、计算机、经、管、法等专业,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一度成为热门专业,而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人文科学遭冷遇。在功利化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支配下,升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普遍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这样,“学生对学习形成了意义虚无的念头”,形成“学习文化危机”。[1]而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在对文科类科研项目设置时,多向经济管理方面倾斜。这就在主导思想上,淡化了高等教育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高等教育文化使命与文化强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文化特别是文化范畴内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弘扬、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早在西方中世纪时期及稍前,就表现明显。具有高等教育职能属性的教会,在维系西方社会伦理秩序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而西方早期的大学,如早期的剑桥大学,就读者必须是国教会的成员,以传播上帝的真知为目的。当欧洲文艺复兴,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并对传统封建势力形成反动之际,以人权代神权,高扬人的主体性,就成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彼时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以传播人文知识、养成人文素养为己任。现代工业文明之初,高等教育在传播和革新工业技术之外、对于与现代化工业文明合拍的价值体系的建构,也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如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虽然伴随着工业革命,诞生了伦敦大学这种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产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等教育,同时地方性高校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侧重于培养工商业生产方面的技术骨干,但是,牛津剑桥两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恪守她们的“保守”价值。[2]而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在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文化思潮时,影响深远,可以说它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具体说来,高等教育的文化使命,对国家强大的贡献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文化养成教育,为国家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

所谓健全人格,就是一个人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都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规范。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具体说来,应该有高层次的需要(如实现自我价值)、良好的动机、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态、优雅的气质和行为习惯等等,以及有作为公民的权力意识和义务感的人。健全人格的公民,要通过教育以文化来养成。在洛克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绅士必须有“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于国家的一个人物”。[3]中不独西方,我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更是重视人格养成,是通过修身达到“内圣外王”的“做人”教育,当然,我们不能比照洛克诉求的资产阶级个人名利的绅士标准,也不能照搬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方法,来塑造现时代的公民。但传统的“人格养成”的教育思想,对培养现代合格公民,很值得借鉴。我国现代的合格公民,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是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遵守社会秩序,有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的人,甚至于能够熟悉国际惯例,具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同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公民,形成创新文化,是高等教育激活国家和民族活力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