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3116300000112

第112章 做强东北高等职业教育的五个基本方向(2)

教师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总体上,三省高职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需要。以辽宁为例,辽宁全省高职院校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2.19%;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占专任教师的67.2%;双师比仅为34.8%,与国家规定的50%比例还有较大差距。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手段单一,尽管国务院和省政府都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要求,但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教师实践能力差。专业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的合理机制。

所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是东北高职适应老工业基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求的急迫之举。

还需提及的是,东北人才资源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办企业严重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技能带头人,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具有更为系统地将技术创新在产业组织上实现专业化的功能。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尤其要重视提高中小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通过高职教育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是近年来东北各地推进高职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的重要方向,也是许多学校激活自身发展动力的成功经验,值得重视和大力推广。

三、东北地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东北国有企业多,国有企业冗员多。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隐形失业的矛盾凸显出来,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安置,东北下岗职工曾一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任务重。所以,《意见》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作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发展职业教育是最为积极和有效的就业政策。围绕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扩大就业,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东北高等职教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表明,培养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发展。由于东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多为近几年成立,许多学校建设尚未完成,规模尚不稳定,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在职工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等领域所做的工作不多,社会影响小。东北振兴计划的进一步深入实施,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契机和外部动力。

就当前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第二产业已经发展到由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阶段,需要技术进步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技术技能的需求是高层次的,低层次、技术单一或技术能力较差的劳动力已不适应。第三产业虽然还处于劳动密集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但它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在迅速增强,以流通、服务和科教为主的第三产业呈现蓬勃兴起之势,将很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基于这种变化趋势,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领域的开展的教育和培训要更加注重使劳动者形成特有的技术技能优势方面;而在第三产业领域的开展的教育和培训要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普及和推广。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推动高职教育的功能逐步走向多元化。在积极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的同时,还要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不仅成为区域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而且成为技术服务中心。

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协调合作机制

东北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城市连绵、独具特色的经济区域。统筹东北区域内经济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方向。《意见》提出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水平。

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连接并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和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并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近几年来,东北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日益显露出来。一体化发展要求已成共识,基础设施互联成网,产业分工体系初露端倪,三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工格局,辽宁在钢铁、有色冶炼、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建材、纺织、海产品、水果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吉林在交通运输设备和农机制造、基本化工、医药、粮食深加工等方面有较大优势,黑龙江则在石油、木材、煤炭、机电食品等领域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一些产业领域和企业层面上,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产业能级梯次开始形成,产业链互相融合不断扩大。

这样的大格局,为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表明,集团化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东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点。

当前要考虑的是,在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过程中,按照中央部署积极建立东北地区合作机制的同时,建立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制度。在高职教育方面,建立东北四省区行政领导沟通协商机制,定期沟通各地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协调专业布局、重点项目建设,确定合作领域和项目,对东北地区的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等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四省区高职教育跨地区的连锁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

五、东北地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之初,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黑龙江、吉林时曾指示,“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这次,《意见》再次强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定了包括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等在内的各项具体措施。东北地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迫切需要东北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受东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东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单一、机制不活的问题比较突出。以吉林民办高职为例,全省高职院校中,仅有民办高职院校2所,且办学规模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一种微弱、低迷的发展状态。

东北高职教育要抓住经济社会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一般理解的那样,仅仅为了弥补政府财力之不足,将其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而应该理解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没有非公有制教育,就建立不了完整意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所有制结构,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是合理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运行效率的内在要求。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行业以及民间资本、境外资金参与投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支持进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营”“股份制”以及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同时,深化公办高职院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