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
13116300000101

第101章 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内涵分析及对策研究(2)

2.高职院校文化体系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系包括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的维度。该体系的核心是高职院校文化,而与其结合的紧密度,由核心层到支持层乃至基础层,依次分别是企业文化层、区域文化层、社会文化层。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的动态性、兼容性,通过与“三个层次”文化的吸收、内融、发展,来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提升,以最大限度地来适应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使院校文化建设成为国家高职示范校内物质提升的重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核心层的企业文化通过与其融通产生了体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特点的高职职业文化;支持层的文化主要体现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相对应的区域文化,通过基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状况及其态势分析,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调整)、课程改革、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以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这是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基础层社会文化则主要体现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融入院校文化建设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文化体系建设途径分析

通过高职院校文化内涵体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建设的动态性、兼容性和创新性特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通、体现具有鲜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社会文化中相关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三个层面,是我们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通

比较我国的企业和学校,企业文化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学校文化对社会变化的反应略显迟钝。

因此,必须探索实践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各种途径。

1.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的背后是理念,理念统一,才能达致共识。高职院校要通过努力,最终实现在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吸纳国内优秀企业甚至国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高职院校应尽快赶上和超过企业。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要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吸纳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就应有专人从事企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研究,各个专业也要有专业教师进行相关职业或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

2.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或企业实体。要通过在企业中设立实训基地和把企业的实体建在学校中的方式,把院校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的文化信息带到院校。根据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学校则应根据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设立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同时还应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体认企业文化。职业院校师生要直接深入企业中生活、学习、顶岗实践,在学新技术、练高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

3.院校物质文化要体现出企业文化。如校园醒目处悬挂的应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应是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的应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学生的校服应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此外,可以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校内建筑,时刻提醒学校要处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让师生感触深刻;无论是校牌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或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局,都要充分体现企业优秀文化的内涵。

(二)体现其有鲜明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的专业文化建设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文化建设要在专业设、课程开发以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充分体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

1.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及态势设置并及时调整专业。在进行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要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态势和现代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并找出专业建设的优劣态势,分析专业内涵应有的技术含量,并论证、预测所设专业、专业规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学生择业志向的满意程度,以提高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调整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能力,注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各专业要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将满足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合成教学单元或课程,使课程内容对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有很强针对性。

3.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开展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要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文化,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等融入专业文化建设中,形成与企业相适应的专业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二是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如汽车专业可以在实训车间周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汽车与社会、汽车名人、著名汽车公司与品牌、汽车环保与安全、汽车消费等主题,放上各时期、各品牌的汽车模型以及学生的创新作品和技能作品。三是制定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四是通过实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革新意识。

(三)社会文化中相关元素的触入与体现

社会文化的内容广泛,其中相关的教育元素都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研究借鉴的对象。当前,社会发展主流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其重要表现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职院校文化借鉴的重要方面,其优秀的中华文化是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

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学校教育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学校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教育的实施主体手段。院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理应与教育目的相统一,即通过院校文化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调动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和享受教育。同时,作为东方古老文明国度,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这种东方品格和人文精神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这种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高职院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而优秀院校文化都偏要历史积淀、精心培育,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积累和沉淀出优秀的院校文化,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适时地总结和校正自己的文化理念,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