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传染病护理
13116000000005

第5章 传染病科临床护士基本理论与知识(4)

4)若有眼结膜充血、水肿,应注意保护眼睛,保持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如可用4%硼酸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眼痂,滴0.25%氯霉素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膏,每日2~4次。

5)观察皮疹或黏膜疹。掌握皮疹(黏膜疹)类型、出现时间、出现的顺序、分布及疹退后有否脱屑、脱皮、结痂、色素沉着等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

(4)护理目标与评价。

护理目标是患者能了解导致发疹的相关因素,受损的组织渐恢复正常。效果评价依据有两点:①患者及其家属能说出导致皮疹的原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损伤局部能保持清洁,无明显不适,受损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未发生局部损伤、感染。

能力训练

1.护士接待一位甲型肝炎患者,应该安排在什么病室()

A.必须安置在肝炎病区中的甲型肝炎病房

B.肝炎病区即可

C.肝炎病区中除乙肝患者以外的肝炎病室

D.肝炎病区中除乙肝、丙肝患者以外的肝炎病室即可

E.安置在肝炎病区中的甲型或戊型肝炎病房即可

2.护士工作过程中,下列哪项做法错误()

A.对每一例患者均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B.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可在病房内坐、卧或进食

C.接触不同病种的传染患者前应洗手

D.污染区的物品不能放入清洁区

E.应按病种穿隔离衣

3.护士遇到一位皮疹患者,应该加强观察,下列内容哪项不是重点()

A.皮疹出现时间及分布

B.有无伴随发热等症状

C.肝功能情况

D.皮疹出现的顺序

E.判断皮疹种类

(饶和平)

四、传染病科隔离、消毒及管理

●隔离●

(一)隔离定义

隔离(segregation)是指将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患者分开,便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为防止院内一些对感染高度易感的患者受到来自其他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称为保护性隔离。如白血病、免疫缺陷综合征、粒细胞缺乏症、器官或组织移植术后、接受全身化疗、放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期的患者,隔离要求根据具体疾病而定。在传染病房内工作应该掌握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以防交叉感染。

(二)隔离的种类及管理要求

目前,隔离分类分为A、B两大系统:A系统是以类别为特点的隔离,将许多不同疾病归纳在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等7个类目中,每个类目措施相同。其优点是执行相对简单、易掌握,缺点是针对性不强,对某些疾病来说可能会有些不必要的隔离措施,而有的则可能措施不够。B系统是以疾病分类的隔离方法,即针对每个疾病制定的隔离措施,避免隔离措施不全或缺乏针对性,要求医护人员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实施。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实行A系统隔离法,下面作详细介绍。

1.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隔离要求:①同病种患者可同住一室,若条件不允许,不同病种患者也可同住一室,但患者之间必须实施床边隔离;②接触患者时需穿隔离衣,护理不同病种患者要更换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应严格消毒双手;③患者的生活用具应专用,用后要消毒,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应随时消毒,然后弃去;④室内保持无蝇、无蟑螂。

2.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隔离要求:①相同病种可同住一室,床间距至少2m,必要时隔屏风,患者一般不能外出,如必须外出,应戴口罩;②接近患者时应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③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应先消毒后弃去,痰具每日消毒。病室通风至少每日3次,空气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

3.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适用于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登革热、回归热等。隔离要求:①接触患者时要戴手套、穿隔离衣。工作中注意避免损伤皮肤,若手碰上了血液/体液要立即清洗;②血液污染室内物品表面时,要立即用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③用过的针头、注射器浸入消毒液后送中心消毒室作毁形处理或使用一次性注射输液器械;④污染的物品应装袋、标记并送出销毁或清洗消毒处理。

4.严密隔离(黄色标志)。用于有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如肺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缺陷患者的播散性带状疱疹及病毒性出血热。隔离要求:①患者应住单人房间,无条件时,感染相同病原体者可同住一室,门口挂上“严密隔离”标记,房内物品专用,禁止随意开放门窗,传染期间,患者不得离开病室,禁止探视、陪住;②凡入室者必须戴帽子和口罩、穿隔离衣及隔离鞋、戴手套,接触患者及污染敷料后,护理下一患者前应洗手;③污染敷料装袋、贴标签,然后送去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品应及时严格消毒处理,病室每日消毒,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5.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如婴幼儿中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感染、大面积烧伤等。要求接触患者时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以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要洗手;污染物品要弃去,并装袋、贴签、送消毒处理。

6.结核菌隔离(AFB隔离)(灰色标志)。用于肺结核患者痰涂片结核菌阳性者或阴性,但X线检查证实为活动性结核者。隔离要求:①隔离室有特别通风设备,门窗关闭,同疗程者可同住一室;②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及患者咳嗽时应戴口罩,防止工作服污染,穿隔离衣;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护理下一患者前应洗手,可不戴手套;③污染物品应彻底清洗、消毒或弃去。

7.脓汁/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而引起的传染。适用于轻型皮肤和伤口感染、溃疡、脓肿、小面积烧伤感染等。给患者换药时要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手套;接触患者、污染物后及护理下一个患者前要洗手;污染物要弃去,并装袋、贴签,然后送去消毒处理。

●消毒●

(一)消毒定义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达到无害化。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做好消毒工作能有效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二)消毒的种类

1.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其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日常卫生消毒,餐具消毒,饮水消毒,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手术室等医护人员手的消毒。

2.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①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如患者住院时的卫生处理(沐浴、更衣等),呕吐物、痰液、尿液、粪便及污染敷料的消毒,病室空气、地面、家具的消毒,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品后用消毒水洗手等。②终末消毒:当患者痊愈或转院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