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114700000065

第65章 后记

编完2009年论文集的最后一篇稿子,依据惯例得准备提笔写后记了。在不经意间发现今天是马克思的逝世纪念日。在127年前的3月14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却因其深刻性和预见性而日益凸显其世界性。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带来经济大萧条的时候,马克思的著作不仅被学者作为经典而受到热捧,而且它还受到政治家及普通民众的关注,譬如好做“政治秀”的法国总统萨科奇手捧《资本论》的大幅照片就曾登上某著名杂志的封面。

其实,这一文化景象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就出现了。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在全球各地就举行了很多的活动来反思过去并展望未来。其中有一个活动对我们而言特别得意味深长,这就是:西方知识界纷纷举行了《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的纪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马克思被许多西方学者称为是不可超越的。事实上,这样的认识,在今天几乎贯穿于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中。从20世纪20年代初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20世纪末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态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无不把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作为自己理论活动的主题。甚至那些在苏东剧变后转身走向马克思的西方学者,也和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调,向世人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譬如德里达就说: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他说基于自己的政治品德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

事实上,世界政治经济150多年来风云变幻的发展,的确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非凡的时空穿透力。这可以说是激励我们这些马克思的后学者们学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学说最深层的精神动力。我们一年一辑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可以说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文字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编者,我们由衷地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加入到我们的行列里来。

与以往各辑一样,论文集的作者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里的资深学者,也有来自省内外高校在我们这一学科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同行和学科点上的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期的来稿内容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样一个主题而显得非常多姿多彩。所以我们在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热点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栏目外,新辟了“近现代史研究”、“教学法研究”等栏目。作为编者,我们敬仰诸位作者的学术热忱,也感谢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

与此同时,我们也得特别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李海燕同道在出版方面一以贯之的鼎力相助。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得到诸位读者的认同,更真诚地希望能听到来自不同渠道的批评和指正意见。

主编

2010年3月14日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