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114700000037

第37章 热点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宽容:公民政治心理培育的新路径

贝静红

【摘要】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理性的政治心理是促进政治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培育公民政治心理需要良性的政治环境和有效的政治生活,宽容作为新的路径选择将有效提升公民的政治心理。

【关键词】宽容 政治心理 培育路径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理性的政治心理是促进政治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培育公民理性的政治心理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有效的政治活动。而宽容作为一种新的路径选择将在政治心理培育中凸显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意义。

一、宽容释义

现代意义上的“宽容”(tolerance)概念是从宗教宽容(toleration)发展起来的,最初只局限于宗教的领域,指对待持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容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宽容的各种含义如今已形成一个复杂和难以辨认的迷宫”,它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感,而且在空间维度上涉及个人、机构和共同体等不同层面。

第一,宽容是人与社会包容他人和不同见解的共同属性。“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所谓不赞成,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不喜欢)。当某一行为或习惯在道义上不被赞成时,对它的宽容则常常被认为是特别成问题的或者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宽容似乎要求承认错误的东西是对的。……宽容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作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这一定义把宽容看成是人与社会包容他人和不同见解的共同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界限。

第二,宽容是一种态度。对沃尔泽来说,“宽容被理解为一种态度或一种心境,它描述了某些潜在的价值”,这些价值包括宽容使差异成为可能,而差异使宽容成为必要。宽容不是单一的哲学原则而是多样的文化态度和政治实践,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对待异己文化的态度。从最为消极的不得已的“听任接受”到简单被动的“漠视”,到出于道德自律而“原则承认”异己的权利,到较为积极地对他者的开放、好奇甚至尊敬,以至于到最为积极的对差异的热情肯定和赞赏。

第三,宽容是一种策略。科尼尔斯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宽容不是一种美德——至少它在古典观念中没有作为美德来起作用,尽管它能够适当地被称为一种世俗的美德。准确地说,宽容是一种策略,它呼吁美德,诸如忍耐、温和、谦逊和审慎。但是,宽容本身不是作为这一类的其他品德,而是作为想要达到一些其他目的的一个政策才与这些品德发生联系的。各种美德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某种感觉上,它们是共同的,是人类生活的目的。而宽容,它主要是缓和由于我们自身的不同、我们理解事物的不同、我们在不同的方式上体验生活和我们表达不完全等情况下所发生的紧张状态。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寻找一个其他的目的,如和谐与不同的人们在一起生活的可容性。但是,宽容本身并不是和谐或和平,而是一种策略,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寻求和谐或和平的临时解决办法。

第四,宽容是一种权力的禁欲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保罗·利科,他认为宽容是一种放弃,是拥有权力的主体放弃把他认为合适的生活(如信仰、行动偏好等)强加给其他人。可从五个方面来体现,即:(1)我不愿意容忍我所不赞成的意志,但是我并没有阻止这种意志的权力(能力);(2)我不赞成你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努力理解这种生活方式,尽管并不坚持这种生活方式;(3)我不赞成你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尊重随意生活的自由,而且承认你有公开显示这种生活方式的权利;(4)我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你和我过着不同生活的理由,但是这些理由也许表示一种与由于人类的理解力有限而我没有注意到的善的关系;(5)我赞成所有的生活方式,只要它们并不明显地伤害第三者,总之,我不干涉一切类型的生活,因为它们是人类多样化和差异性的表现。差异万岁!第五,宽容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的一种比较文明的行为方式。宽容是指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它既不同于许可(permissiveness),也不同于漠不关心(indifference)。……宽容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宽容态度意味着欢迎和鼓励多样化和多元化。消极的宽容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多样性,或者只采取“自己活也让别人活”(live and let live)的态度。宽容是互相冲突的观点和立场之间互相理解、彼此允许存在,并力求说服和影响对方的行为态度。

它是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一种比较文明的行为方式。表现为:(1)彼此承认不同意见和立场是可以理解的;(2)彼此能够文明地(辩论而不是暴力)对待不同意见和立场;(3)三种行为选项:①必须合作的时候,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合作;②发生争议的时候,本着理性说服的原则影响对方(可能被说服,可能不被说服;可能你被说服,可能他被说服);③在不能合作或不必合作的时候,本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原则,互不干涉。

二、政治心理功能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心理是政治活动主体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直接形成的,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政治反映形态。

它通常包括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感觉、知觉、直观思维等感性的、经验的因素,也包括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所兴趣、有所反映、有所选择的意识活动。政治心理与政治环境、政治思想、政治价值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维持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在整体上主动作用于政治活动。

第一,政治心理通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塑造出政治活动主体的不同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中介影响和作用于政治活动。个体心理特征是人在一定自然体质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独特的社会特征。在政治活动过程中,不同政治活动主体由于具有不同的个体特征,不仅在感知、想象、思维等理性能力上有高下之别,而且在控制情绪、选择目标、决策问题等意志品格上有强弱之分,因而在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上会产生种种差异,从而影响着政治活动方向的确定、方案的制订与选择、过程的效能和结果的获得与评估,从而使政治活动的全过程打上不同个体的心理烙印。在这个意义上,个体心理特征往往构成政治活动的心理基础,而是否有健康的政治心理也就成为政治活动主体作为“政治人”是否成熟的基本条件和标志之一。

第二,政治心理作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既依存于现实的政治环境,又作为一种晴雨表,反映着人们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实际上构成一种中介力量,传递着现实政治环境对于政治活动的影响。政治活动只有及时地捕捉、正确地概括出一定时代和社会群众的政治心理,才能深刻地把握政治环境的发展趋势和真实地了解群众的情绪与愿望,获得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同时,政治活动也必须通过对政治心理的影响,即使广大群众首先在心理上达到对政治活动目标和结果的认同,才能发动群众投身于改造政治环境的活动。

因此,在没有必要的社会心理条件下,任何政治活动都不可能产生预定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效果。政治活动的感召力和实际成效,往往与它所满足政治心理的程度成正比。

三、宽容:新的路径选择

在现代社会,宽容就是指建立在承认价值多元化基础之上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性的、明智的生活态度和实践方式。从宽容的主体出发,宽容是一种个人态度;从宽容的客体出发,宽容是一种解决和处理公众事务的原则。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宽容特指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容忍和谅解,尤其特指处于政治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容忍政治上持不同政见者、反对派、少数派的合法存在,并容忍他们对其施政纲领、政策、措施等的批评,只要不是诉诸直接的暴力手段。

因此,培育理性的政治心理可以从政治宽容中来考量。

第一,世界的本质的“差异性”和人的理性的相对有限性是倡导宽容理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丰富的“差异性”,不是僵死的“同一性”,即世界的本质是“多”,而不是“一”,根本不存在以一取万的“同一性权威”,也就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而每一个人都具有“凡俗性”、“有限性”和“矛盾性”,所以人的认识具有“可错性”,而不具有“永真性”,更没有“全知性”。因此,在政治社会里,政治主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或者个体的联合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联合体之间、个体与个体的联合体之间自然具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行为习惯,即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相互尊重和承认对方的差异和不同需求,采取相互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领域内共生共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的密不可分是树立宽容理念的政治理论基础。如果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管理体制,是指社会成员能直接管理或间接地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过程。首先,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就某事务进行决定之前,互相交流、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按照“票决制”,“少数服从多数”,“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和保护少数人的权益”等原则都体现了宽容是民主政治的支柱,是民主政治产生的前提,是人类政治发展理性化的必然结果,它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确立宽容理念的现实政治基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内部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刚性结构发展成为包含多个阶层的,更为复杂的,更具弹性的社会结构。这些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集团具有不同的自身利益诉求。为了维护既有的利益,获得更多的利益,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会产生分歧,甚至会出现某些利益主体同处于政治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这些分歧和博弈,就是社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对于处于政治统治地位的政治主体来说,一方面,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可回避性;另一方面,要对这些矛盾有正确的认识。

我国改革的实践表明,以宽容为导向的政治文化,可以培育良好的政治环境,有效地缓和历史转型期的社会紧张,化解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我们有理由认为,宽容维系着整个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氛围,形成新型的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思想的更新,从而推进社会民主政治的进程。

【作者简介】贝静红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 浙江 杭州 310028

参考文献

[1]李永刚.宽容: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J].开放时代.2006(5)

[2]张斯扬.政治哲学视野下宽容的内蕴与功能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别红暄.宽容、妥协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2)

[4]袁建军.中国民主发展的路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9(1)

[5]周延琴.论宽容的哲学基础和实现条件[D].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