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114700000034

第3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2)

跨入新世纪,“个性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境界,在我们这个富于社会取向的教育国度中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大学生群体固然有其共性,但处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大学生因为心理品质、社会经验、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不同所以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每个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个性亦非常明显,特别是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个人可塑性非常强,个性特征显得非常突出,如果用整齐划一的刚性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变化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准的差异。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复杂性、特殊性,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志向、爱好、需要、性格、追求和态度,有针对性地设计柔性管理措施,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才会明显。否则,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千篇一律,就很可能误用有关制度的一般原则,使管理工作趋于程序化和公式化,甚至于因不能及时发现、处理潜在的矛盾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重大失误。实施柔性管理就是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环境、行为等变化因子,及时调整管理内容,使管理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柔性管理工作模式的实施

(一)夯实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基础

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柔性管理内在驱动性的这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疏导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大学生文化背景复杂,个人经历千差万别,自我意识强,思想相对活跃,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半成熟性,其世界观、价值观趋向成熟,认识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仍然处于一个善变的阶段;对新观点和新思潮接受能力强,但分辨真假是非的能力较弱,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等特点。如果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说服力,就难以引起共鸣,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起反面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利用柔性管理的特性,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拘泥于时间、形式和内容的限制,把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计划性和随机性、理论性和操作性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参与政治学习,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教育氛围。通过营造这样的氛围,加大政治教育的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不断促进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养成”的本意是人的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即指,养成就是教育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是认知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是人类尤其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教育。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而是确立以学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即经过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三)优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主体性明显增强,但集体意识淡化。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的途径和办法,把握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能以命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强制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是要体现柔性管理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尊重研究生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提高大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努力为他们创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在此基础上使研究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变单向性的灌输为对等性的教育,与大学生相互交流,平等协商。同时,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为大学生个性完善提供必要保障。同时,还要使大学生自觉地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科学方法观,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引导他们以责任心和荣誉感,寻找自己在集体中的最佳位置。

四、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刚柔相济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柔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与刚性管理的关系。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这两者看似两个极端,但在教育实践中,是辩证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的。刚性管理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是强制性的,它使学生管理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在评价时也有统一的标准,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但容易陷入机械化和简单化。柔性管理则弥补了它的不足,它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因为这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像人的肌体一样,刚性管理犹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犹如人的血脉。离开刚性的管理,学生管理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离开柔性的管理,学生管理将缺乏动力,缺少活力。因此,至柔至刚皆不可取,刚柔相济才能相辅相成。

(二)心理重于物理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物理”有其特殊的内涵,一是指客观的物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水准;二是指用于激励的物质和金钱。必要的经济基础不仅是学习、事业起步的条件,而且是生活的必要保障,一个优裕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能使受教育者感到庆幸,同时也能使教育者振奋。但是过分强调了物理因素,就必然压抑甚至窒息了学生心中的热情。教育者应把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上,而这种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双方的心灵“互动”上。这种心灵的“互动”,是靠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靠对真理的崇尚;靠高尚的人格和至诚的精神连接彼此的思想,推动二者共同行动。双方只有身临其境、深入其中,才能感觉到那种由于理解、感激、鼓舞而迸发出的力量。心理和物理两大因素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无形和有形两大力量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只有心理的积极性而没有必要的物理条件固然不行,而只有物理因素却没有心灵深处的主动更不行。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者应该适当使用物理教育手段,而更多的是使用心理教育手段。

(三)身教重于言教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不仅通过“言传”更要“身教”给大学生以文明的教育、美的熏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管理者一般运用言教来正面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观念,从而达到规范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毋庸置疑,作为宣传主张、灌输观念的言教在大学生的初始教育过程中是必须和有效的。但在完成了教育的初始阶段后,把各种观念付诸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柔性管理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形象建设,努力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念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理论功底。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具备为大学生释疑解惑的知识智能结构。再次要加强个性修养,培养大公无私、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理想远大、勤奋务实等良好的个人品质,恪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做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育者还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避免出现影响形象的事情发生,诸如工作中的决策失当、缺乏稳重、不拘小节;自身为人方面的媚上鄙下、人格低下、志大量小、贪得无厌;学识上的不学无术、清谈虚伪、语言贫乏等。通过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令大学生信服的管理形象,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在身教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四)注重大学生情感管理

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照“理性”的方式活动,各种心理、社会需要往往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情感正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心理体验。柔性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是非强制性的,因此情感人格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尤其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大学生大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他们热切地盼望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唤起他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感情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人,有感情就有亲切感,有亲切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力就大。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情感决定了思考的方向,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的行为是受理智、感情双重支配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感情交流的过程。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讲过这样的话:“人们蕴藏着巨大的感情力量。他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应该给以发挥的机会,因为这种力量使人感到温暖,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如果对于人的因素持冷漠无情的态度,便将一事无成。”可以肯定,感情有巨大力量。正是感情,它作为一种中介把人与人、人与物连接起来,情在理先,寓理于真情之中,易于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在后现代思潮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理性忍让,又具有现代的我行我素的独立意识,内心是复杂和脆弱的。一方面,他们希望社会容纳他们,能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以施展才华,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教育从精英式转为大众化,他们面临着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带来的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努力创设“以情感人,以语化人”的工作氛围,必须正确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困境,给他们以关心和温暖,让大学生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会成为一种激励,使之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各种思潮,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及政治素质,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

【作者简介】陈晶莹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2009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