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114700000030

第30章 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说及其对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2)

中国的第二次“弗洛伊德热”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现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

在全国出现了“萨特热”后不久,又出现了“弗洛伊德热”,而且与前一次不同,这次主要是出现在中国广大的青年人群中,主要表现在“介绍热”、“讲座热”、“出版热”、“购书热”和“读书热”,随着弗洛伊德的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全国各高校校园几乎都出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讲座热”,几乎是场场爆满。广大青年学生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兴趣激增,这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新鲜理论。“出版热”为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购书热”、“读书热”提供了条件。80年代中期以后,广大青年学生的“购书热”、“读书热”是这次“弗洛伊德热”的中心。此后,虽然再未出现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如此大影响的时期,但这一影响是持续存在的,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

因为笔者认为性欲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贯穿于其潜意识,本能、人格结构、梦的解释、神经症的病因解释等理论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其性欲论在中国青年中产生的影响。

1.解放了中国青年的性思想

中国社会的性文化是比较封闭传统的,尤其是在近代以前,中国社会的性控制呈现一种前松后紧的总体状态,社会对男人的性行为比较放任,对妇女的性行为则绝对控制,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妇女必须从一而终。中国社会的性控制是靠灌输儒家礼教实现的。在儒家礼教的统治下,主宰中国性文化的观念形态是性贞节观、性污秽观、性禁欲观。这些观念导致了人们的性愚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性观念才逐渐从愚昧走向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主义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尤其在青春期,力比多机制日益成熟,开始渴望异性,而性是与一个人的心理密切联系的,一旦性方面出现了危机和不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它与一个人的终身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锲而不舍地追求性对象的人,在追求别的东西时,也会以同样的努力获得成功。相反,一个因循文明的制约,弃绝性本能的满足的人,也就是那种谦让的所谓君子,是一个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就退缩的人,苦苦地跟在那些具有坚强性格的开创者后面跑。这样,即使受再好的教育,也不能使个性免于懦弱和死板。这一说法虽然夸大了性本能欲望的作用,但性本能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中确实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机,人们的性本能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社会的压抑,性本能的升华有时也确实可以成为创造文化的动力之一。正因为它包含这些合理因素,所以在20世纪20-30年代和8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青年学生感到弗洛伊德说的有一定道理,因而热心于了解它,在那个年代,中国社会对性还是比较禁忌的,连看一本人体生理图册都是偷偷摸摸的,封闭的社会环境和性教育的缺失,青年的性欲望受到压抑,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好释放了一个年代青年的热情,使青年不再以性为耻,应该说今天我们青年能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能通过正常的渠道了解性知识,弗洛伊德功不可没。

2.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青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一代青年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等方方面面。这一学说不仅开阔了青年的视野,改变了青年的性道德观,同时使青年在关注外部世界的同时开始关注自身,中国的“弗洛伊德热”紧跟在“萨特热”之后出现,他们有的一个共同点即是对人自身的关注,开始思考个体的存在问题,这与西方的启蒙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处,西方是从神转向人,而中国是从集体转向个人。

这一时期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正从“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开始肯定和鼓励个人利益,而弗洛伊德的思想从理论的层面推动了这一转变。青年开始审视自身,认识自身,更多地探索自己的价值,释放自己的热情,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价值观开始从集体向个人倾斜,并开始重构自身的道德标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个人的潜意识本能欲望,一些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个人的欲望和利益,处处以个人为中心。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他们只讲社会要满足个人的需要,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只讲社会不要压抑人的本能欲望,不讲个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把社会共同的文明规范当作陈旧的框框加以反对。另一方面,十分强调人的性本能欲望,这种思想的传播就引申出了性爱至上、性自由和性解放的错误倾向,同这些思想相联系,有的人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轻率、不负责任、不讲道德,甚至以破坏别人的家庭为乐趣。此外,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在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代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性被看成是人性的本能,是人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需要。争取性满足、享受性快乐被视作女性天赋的权利,而在一批新新人类的小说创作中,文本中充斥着大量性描写,流露出低俗的性趣味,这也是与弗洛伊德片面强调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作用有关系的。

3.加强了青年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维护的重视

弗洛伊德通过对人天生的性本能以及童年的性欲发展历程的解释,说明人在幼年的任何一个阶段发展不顺利则可能出现人格缺陷,甚至成为神经症的病因,如口欲期母子关系不健全则可能使儿童出现过度依赖的倾向,肛门期固着形成肛门人格,过度严守秩序或生活马虎等。还有俄狄浦斯情结和负性俄狄浦斯情结,如2001年3月8日和11日,《北京晚报》上刊载了于秀写的《甩不开“恋母情结”的男孩》。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心理咨询中心接待过的一些人的经历,说明一些男青年甩不开“恋母情结”,出现了不正常心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弗洛伊德认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处于生殖期,其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力图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与父母分开,建立自己的生活,发展异性恋。但独立不是易事,与父母分离感情上是痛苦的。在这一时期或以前各时期的发展任务如果遭受挫折,就会给个体带来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乃至患上精神疾病。这一阶段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和希望,但这种希望可能由于对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估价过高或过低、过分乐观或者过分悲观,或由于理想和实际的条件不相符合,很难得到实现,从而导致个体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发生。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及他的弟子们提出了青年期心理健康的维护可以采用压抑、文饰、投射、转移、补偿、升华、正视等自我防卫策略。这些策略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压抑策略,指个体尽量将过去遭受的失败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等深埋心底,避免正视它们,“让一切痛苦都消失在时间中”,这是一种退让型策略。文饰策略,指当个体有过失和遇到失败的事件时,尽量把事情发生的原因推给自身以外的一些因素,以缓解自己的痛苦,这是一种消极型策略。投射策略,指把自己内心一些不能得到社会允许的冲动、态度、行为等转移到他人身上,以减少自身的压力,这也是一种消极型方法。

转移策略,指当个体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无法实现的目标时,尽量转移到难度小或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上,以便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这是一种积极的调节方法。补偿策略,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个(或一些)方面受到挫折时,尽量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弥补,从中找到自信,以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这也是一种积极的调节方法。升华策略,是指当个体原有的冲动或欲望不能实现或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允许时,就将它们改变成社会许可的形式,或者用更崇高的和建设性的、有利于社会的活动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典型的升华。正视策略,是指当面临焦虑情境不一味逃避,而是寻找理由说服自己正视它、主动克服它,或者采取放松情绪的方法,如听音乐、找朋友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能力、付出更多努力等,以便能从根本上解除苦恼或焦虑。

弗洛伊德的性欲论在我国的大学生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当代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幸运者和佼佼者,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发挥这一学说的积极影响,减弱其消极影响,并积极利用这一学说应对身处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的青年学生们在学习、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其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刘丹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2008级硕士生 浙江杭州 310012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论评[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马建青等,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卫,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西方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吴光远,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M],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5]辛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谈起[J],中国青年科技,2004(3)

[6]白新欢,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及其当代道德意义,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