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13114700000020

第20章 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1)

任怡

【摘要】道德行为的发生从道德心理学的层面看,它有赖于行为主体相应道德意识的有效确立。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在高校德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正是由此而凸显的。因此,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的立体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校德育 道德意识 培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

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而德育的前提是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因为没有正确的意识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发生的。从高校德育的现状来看,本文认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的解决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有效培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一、从办学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讳言,WTO规则的形成、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前提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更是首先倚重于高新科技。所以,在当代衡量人才的标准,首先往往看“智”的因素,看掌握、运用高科技的能力、水平。然而,事实上“德”的因素也至关重要,衡量人才必须有“德”的标准。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一个没有起码的道德约束的高智商者,往往会具有反社会倾向,成为危害社会和人类的罪人。因而,人才至少必须是道德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只关注智育开发,忽视品德塑造,不注重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有智商而无德性,有知识而无教养,有目标而无信仰,有欲望而无理想,有青春而无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其实,我国古代向来有重视德育的传统。譬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就说过:“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种“德教为先”的观点十分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而道德教化必须通过“教”这个手段才能实现。

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应该说道德意识教育既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更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其中包括形成学生一定道德观念、信念和信仰的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紧扣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树立系统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从道德意识培养的认知角度来考察问题,我们认为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1.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在道德领域中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并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影响和相互激荡。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当今时代,高校大学生受多元化冲突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务实和多元,并且思想活动日益突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故必须加强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引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核心价值理论的提出,无疑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明确了新的任务,开拓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要的还在于,高校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作用不仅是传承和创新文化,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科学进步、道德向上以及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同时,它肩负着引领社会真善美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责任和使命,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力。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践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更是大学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

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旗帜鲜明地贯穿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思想境界、引领道德风尚。

2.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以民族传统道德的背景为基础,把传统道德中的那些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承接下来,推广到全体人民中去。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亲和力、融和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陶冶爱国情操,使人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孝老爱亲;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数不胜数,诸如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勤劳勇敢、扶危济困、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公正无私、疾恶如仇、诚实笃信、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厚德载物、达济天下、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等等。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优良传统,它在当代中国已经与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精神支柱。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凝聚全民族力量、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旗帜。

因此,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倡导他们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让大学生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还要让大学生形成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培植自己的爱国情怀。

同时,必须深化德育教育改革,构建适合创新精神涌流和创新人才涌现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特别是要结合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坚持正确导向,有效进行舆论引导,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用事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事实上,建设和谐的社会,求得安定团结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强烈愿望,也是无数中国人世代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很多内容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我们试以温良恭俭让为例来说。所谓温良恭俭让,就是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俭朴、谦让等行为规范。与之相对立的,自然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粗暴冷淡、凶恶仇恨、强硬傲慢、奢侈放纵之类。温良恭俭让是每个人正常发展的需要,也是创造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只有坚持温良恭俭让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团结最大多数的人,这是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不可或缺的。

3.深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荣辱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重要产物,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诠释,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取向,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广大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五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义务。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因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形成良好校园风尚,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把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的强有力思想武器和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深入人心上下工夫,在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在弘扬正气上下工夫,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广为普及,成为全体大学生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是关键,联系实际是途径,弘扬正气是落脚点。我们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大学生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