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13113600000008

第8章 角色理论概述(4)

(二)角色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1.研究角色理论,有助于分析社会结构及其特征

分析社会结构,少不了身份和角色这类概念。“身份”只不过是在一个群体内或社会中规定了的位置。正如拉尔夫·林顿指出的,你占有一个身份,就得扮演一个角色。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占有一个以上的身份。这些身份的有机的组合方式能够揭示出一个社会结构的许多特征。例如,在中国,13亿多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比工人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还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将来会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又如,家庭、村庄、集镇、都市、部落、民族、企业、学校、部队、政府以及各种团体——这些都是社会结构的单位。当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结构时,“身份”和“角色”便成了这种分析的有力工具。以学校为例,我们可以把这所学校分解为各种身份的集合:学生、教师、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校长以及秘书和其他后勤人员等。然后,我们就可以描绘出一个具有各种身份的人,是如何被期待与其他身份的人进行交往的,进而我们将会描绘出由这些身份和角色所组成的有组织的网络,便是这所学校的社会结构。

2.研究角色理论,有助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社会行为

一个社会中对各种角色存有不同的期望,对这些不同期望的了解,就为我们预测某一特定的角色充当者的行为提供了基础。然而,对一个角色来说,不仅仅只有外部期望,还必须包括对外部期望的感受和角色自身的理解。简单说,角色理论必须以这三个因素为基础,来解释和预测角色充当者的行为。例如,在农村,一位青年经过法定程序,由上级领导提拔为乡长,全体乡民、乡团体、乡政府人员、县政府领导都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而这位刚刚充当乡长角色的年轻人如果能真正感受这种殷切的期望,并且能正确理解乡长角色的行为规范,严格履行乡长角色的职责,可以想见,他会赢得乡民、乡团体和上级的信任和赞许。

但是,应当看到,角色理论往往要涉及复杂的社会现象。仍以一位青年扮演乡长角色为例,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在这种复杂的关系结构中,他要受到周围其他角色的影响。例如,他的舅父要他帮个忙,安排他表弟到乡政府工作;他的好友不符合结婚年龄,要他帮助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等等。这时,这位年轻的乡长面对着选择,是严格遵守规定,还是违反规定,陷入冲突之中。这就引出角色冲突概念。利用这一概念,我们就可以解释和预测人们的社会行为。一个优秀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善于解决在原则问题上出现的进退两难的矛盾。

3.研究角色理论,有助于促进角色学习,提高扮演角色的自觉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与我们身份有关的角色。有的能自觉地扮演某种角色;有的能比较自觉地扮演某种角色;还有的则不能自觉地扮演某种角色。为了使我们每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规定的许可范围内,自主地选择角色身份,自觉地履行角色义务,满足社会期望,就必须进行角色理论学习。

角色理论的学习,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角色的权利、义务与规范;另一个是学习角色的知觉、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与其他角色的关系、沟通办法、协作方式等。前者是角色理论的“硬件”,后者是角色理论的“软件”。例如,一个商店售货员,不但要知道售货员的职责和荣誉、各种商品的规格及其用途,而且还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和养成百问不厌的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并不断体验顾客的心理反应,从而巩固被社会、他人肯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改变被否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使自己胜任工作,让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符合售货员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要根据个人所占的社会位置来决定自己的角色规范,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不断培养角色技能,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角色。但是,我们要看到,正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止境的一样,社会角色理论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担任着多种角色,例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售货员,她在工作单位中是这个角色,而在家里可能是妻子,也可能是未出嫁的女儿,在朋友家里则是个客人等。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她所担任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研究角色理论,有助于人们重新寻找自己在改革中的角色位置

所谓重新寻找自己在改革中的角色位置,就是要重新认识自己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一是当前我国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正在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大大加快了社会流动的速度,因而使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发生了角色变化,诸如农民进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职工;农民进城,成为企业里的农民合同工;城市工厂职工去搞第三产业;一般干部提拔当领导干部;等等。二是改革虽然最终会给全体人民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并不是每一项改革措施都能同时使所有的人得到好处。改革的深化将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加深刻的调整。对不同的人来说,总是有得有失,得益有多有少,有先有后。有些改革措施,还要求人们牺牲暂时的、局部的利益,以换取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而任何利益的获得又总是以义务和贡献为前提的。正是因为如此,这就要求每个人重新寻找自己的角色位置,并对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六、角色理论的研究原则

研究角色理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地运用以下几个原则。

(一)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

自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以来,大多把视野放在社会角色的微观研究上。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究竟应把视野放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应当把视野放在对社会角色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的结合上。这就是说,社会学在研究社会角色时,在对社会角色一些具体社会现象作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对社会角色的影响作宏观研究。如果不从社会整体的角度作解释,缺乏宏观思考,那么就会使角色理论研究难以深入下去。当然,如果仅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角色,而忽略从微观角度研究社会角色,那么就会使角色理论研究缺乏根基,同样也是难以深入下去的。

(二)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运用这个辩证观点来指导角色理论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一个角色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必须遵循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角色规范。但是,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原来的角色规范就有可能发生新的情况,或者基本改变,或者部分改变,或者某方面改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静态与动态结合上来进行研究。在我们集中讨论角色转换的关系和过程时,我们将会发现,这种辩证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因此,我们要想保持角色理论研究的活力,就必须遵循这种研究的总方向。

(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我们研究角色理论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研究角色理论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角色的互动关系(包括角色与社会、角色与群体、角色与角色、角色与自我的互动关系)及其活动的客观规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角色理论体系。二是研究角色扮演中的实际问题,诸如角色关系、角色协调、角色评价、角色规范以及角色操作化等问题,增强角色意识,提高角色素质,更好地扮演自己担当的角色,服务于社会。

(四)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形成了一套角色理论和概念框架,不仅丰富了社会学的内容,而且为建立角色社会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甚至为建立角色社会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汲取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各种角色的经验积累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和概括,提出一套能够反映中国特色,包含我国经验在内的可以有效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角色理论。这必将有助于建立中国化的角色社会学理论及其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美]乔治·H.米德着.心灵、自我与社会.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美]乔纳森·H.特纳着.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戈夫曼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宋林飞着.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奚从清,俞国良着.角色理论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