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化道路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思想形成,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包括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在这一阶段,经济上比较接近于“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时期”的工业化道路
1979年,我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在工业化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措施: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工业化融入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②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③把起点放在农村,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村工业化作为中国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中国工业化进程;⑤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科教兴国,培养工业化人才;⑥强调不平衡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先行一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
这一阶段以消费为导向,向全面市场化方向转型。
3.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中国不少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仍需提高,并面临着一系列工业发展中的问题。①中国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速度缓慢;②工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③污染严重,工业能耗直线上升,能源利用率低下;④采用粗放式增长,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可持续;⑤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偏高;⑥与世界各工业化强国相比,竞争压力巨大。
在此大背景之下,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吸收其他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国情出发,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次重大改进和工业化模式的重大战略调整。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区别于我国在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的工业化历程,它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点和内涵,具体阐述如下。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融合发展。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之一。因此,需要抓住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使信息化从外生变量转变成内生变量,从传统工业化的单轮驱动(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变,从而使得我国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与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需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入手,以高科技改造传统行业,提高其技术含量。强调科技创新,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的能力。
(3)强调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要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节能减排,推广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环保经济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我国劳动力存在着人口数量巨大但素质偏低、低素质劳动力过剩而高素质人才紧缺、第一产业占有高比例人力资源等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教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地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通过技术进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5)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占有较大优势,同时农业增加值,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大大下降;使工业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
(6)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关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把城镇、乡村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1.1.4 我国工业化发展现状
经过6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拥有独立、相对完整和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发展到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3倍多。2007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对外贸易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由原先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发展到工业基础显着增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大转变,初步确立了“中国制造”的大国位置,并朝制造强国方向转变,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跨越式发展。
(1)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九:工业经济在调整优化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的数据:197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仅为1607亿元;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比1978增长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达到11.6%。其中,2007年一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超过1994年以前17年工业增加值的累加值;2003-2007年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改革开放前25年工业增加值的总和。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的统计显示,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仅占5%,2007年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中国与日本并列第二。
(2)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除了20世纪80年代有所降低外,90年代以来所占比重基本都在40%以上,2007年工业所占比重达43%。
(3)工业生产品日益丰富。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已达210种。与1978年相比,我国2007年农用化肥增长5.7倍,汽车增长59倍。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迅猛发展。彩色电视机由1978年的0.38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8478万台;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4397万台;洗衣机由1978年的0.04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4005万台;空调由1978年的0.02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8014万台,轿车产量由1978年的2640辆增加到2007年的480万辆。计算机、手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7年产量已分别达到了1.2亿台和5.5亿部。工业出口产品品种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在家电、服装、日用品、纺织品领域,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工厂或生产基地之一。
(4)工业经济效益显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的75.4%来源于工业,2007年工业上缴税金占税收总额的50%,大大高于其他部门。
(5)能源工业产能大幅提升。2007年全年发电量是1978年的11.8倍,原煤产量比1978年增长3.1倍。原材料工业受需求影响产量猛增,2007年钢产量比1978年增长14.4倍。高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根据2009年公布的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2007年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
1.2 关于信息化
1.2.1 相关概念辨析
20世纪以来的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发展进程之一,它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随着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进程还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化的过程当中。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信息化,我们需要首先理解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系统、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等一系列的相关概念。
1.信息
信息(Information)有很多种解释,并无统一定论。例如,《辞海》解释为:“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为:“信息论中的‘信息’与信号中固有的意义无关”;维纳1948年的名言道:“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乔天庆认为:“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转换量和实际转换量的综合量度”(乔天庆,2002);钟义信的信息定义体系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语法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化关系;语义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含义;语用信息,就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钟义信,1988)。
信息定义多样化,因为:①本身概念复杂,具有多元性、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性;②需要不同,定义不同。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产生信息的客观对象、接受信息的认识主体、信息的载体、信息传输的过程等角度来看待信息。徐险峰认为,“信息是事物及其运动的反映,是可通信的符号,能够减少人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徐险峰,2006)。
信息具有普遍、客观、可知、可度量、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等性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是客观世界中的重要资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信息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它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具体而言,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它同样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它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区别于传统通信概念,该词语的诞生本身就是信息与通信技术融合的反映以及对信息社会的渴求。ICT包括了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发布信息(包括数据、图像、声音等)的各类硬件、软件、网络相关技术和工具。
3.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往往与“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混用,因为信息系统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进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集各种软件技术、各种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并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