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每一次浪潮的兴起,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迁,从而为人类文明翻开崭新的一页。
农业化使人类社会从“采集食物、狩猎动物、个体觅食、流散栖息”走向“耕种植物、畜牧动物、集体生产、屋宇定居”;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以“货物、商贸、服务和价值”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同时带有“产业化”(Industrialization)特征,有力地推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则带来了人类社会信息和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巨大变革,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农业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相互替代、“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化的生产工具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工业化出现为农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巨大变革,出现了以柴油机、拖拉机等为代表的半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化工具;信息化的涌现,又为农业化提供了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农业机械等一系列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其内涵同样也是动态发展的,它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多个阶段,信息化的发展,又使其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进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全面来临,“融合”已越来越成为当前显着的时代特征之一。对于“融合”思想的溯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对美国机械装备工业技术变迁的研究。此后,“融合”理念备受关注。1978年,美国MIT媒体实验室的尼葛洛庞帝(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代表计算机、印刷以及广播这三者之间的技术、业务边界,且认为三者交叉的区域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99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第一次产业融合国际论坛,第一次从经济学意义上对该问题予以重要关注。1995年,今日美国报(USA Today)的专栏作家凯文·曼尼(KevinManey)论述了“大媒体”的概念,第一次从新闻媒体的视角对“融合”思想进行了阐述。此后,又产生了大量“融合”的案例。如21世纪伊始,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与老牌传媒帝国时代华纳(Time Warner)实施合并,在“融合”历史上划上了亮丽的一笔。“融合”越来越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强有力的音符。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及其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来看,一般是达到了较为发达的工业化之后,再来迎接信息化的发展浪潮。而我国大致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迎来了信息化的挑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它受到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又面临着国际上日益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传统的“中国制造”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传统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从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创造性提法,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领导集体的高瞻远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2008年,国家实施大部制改革,凸显“融合”理念。2008年6月,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与发改委工业管理部门整合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并宣布正式挂牌。此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整合,对于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模式转变,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跨越式发展这一要旨,从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面出发研究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内涵、意义、机制机理、实施体系、重点难点等内容,总结了几个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国内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经验,探讨了若干企业“两化融合”实施典型案例,并以宁波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突出了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两化融合”理论体系的归纳和构筑。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关概念描述基础上,本书系统研究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内涵、特点,“两化融合”发展的模式、动力、扩散机制,通过“两化融合”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机理,利用“两化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机理,以及“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等理论问题。
(2)从国家、地区、企业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突出了“两化融合”实施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本书系统梳理了几个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我国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和典型企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经验,从而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决策借鉴。本书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难点入手,提出了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突出了问题的解决与对策研究。
(3)本书以“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宁波市为例,研究了宁波市“两化融合”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宁波市“两化融合”的思路和重点,以及推进宁波市“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4)本书还穿插了相关案例,以例证、说明相关内容。
本书可以为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学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更深层次认识和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制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政策,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大量相关人员努力的心血。在此,我们要感谢郭波、李书芹、顾德道、高光耀、承敏钢、陈璇璇等同志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要感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化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地方合作引导基金对本书研究工作的支持。本书借鉴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同时采用了部分企业提供的案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与不足,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吴胜武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