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历史 思教育:教育的反思与历史的回响
13112700000002

第2章 蒙以养正(2)

就大学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思维方法;建立独特的自我认同;提高一个社会理智和心智的水准;培养高尚的公共意识和文化品位;向公众提供社会的准则;给予人们先进的理念和冷静的思考;促进进步的政治实践;理解、分析、设计、创造和传播本社会的文化模型。大学教育应该把人们从各种思想禁锢和偏见中解放出来,并形成一种独立、理性的思考机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冷静的思维系统,而不受任何政治、宗教或社会思潮所控制。大学诚然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与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远离尘嚣,保持干净、冷静与清醒,它不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对歪风恶俗推波助澜,而应该起到社会清洁剂、清醒剂、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在民族危难和社会失范的时期,大学的这样的坚守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在当浙江大学校长时对一年级新生讲: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

到浙大来做什么?

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主张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以通才教育为主。他认为大学生知识面要宽,要有扎实坚固的理论基础。

受教育的人是“读书人”的说法,误尽苍生。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永远应该是高的学术要求,高的道德水准,健全的哲学观、价值观。通识教育的要义或理想,是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对它的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办能力[。这样的一个人,从他个人观点看,可享受丰美的人生;从社会观点看,可对国家社会有较大贡献。

爱因斯坦讲,他并不否认社会有其缺点和危险性,但个人只有把自己奉献给社会,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可能就是把道德变成一种动力[。他认为:

学校应当在青年人中发展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没人会认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态度对塑造学生的心理基础无影响;只允许教师使用尽可能少的强制手段,这样教师的德和才就将成为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获得成功的人从他人那里所取得的,总是超过他对他们的贡献,然而一个人的价值应当是从他的贡献来看,而不应当看他所能取得的多少;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在工作和工作的结果中的乐趣,以及对这些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应当使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上指出:

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应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是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

“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在于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无论学者还是政府领导人,他们的观点都有相应的思考原则和时代背景,但使受教育者在拥有健康体魄、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并能身体力行、服务社会,则是根本的。

1.2 读书明理

我们期望教师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最终能读书明理、学以致用。读书明理的“明”是指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认识的受教育的基本目标,似乎只是为了有好的职业“谋生”。有的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拼命强迫他们去上学读书,而不考虑孩子们的天性和兴趣,也不了解他们的脑力和身体情况,实际上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于他们的未来生活。

1968年图灵奖得主汉明讲:我认为这三个课题——道德、专业行为和社会责任——必须加入计算机科学课程表中。就个人而言,我不相信,关于这些课题独立的一门课是有效的。从对于讲授这类事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看,它们可以通过例子,通过教授的行为,而最好地被教授。

我在高中时读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的内容: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能够对人类作最大贡献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负担太重,因为这是为一切人而牺牲;到那时候,我们所得到的将不是微小的、可怜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亿万人民。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它却是经常不断起作用的,而在我们的遗骸上,将会洒下崇高人们的热情眼泪。

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由他年轻时的恢宏气魄和远大抱负可见一斑。

数学家陈省身有论文《论清太宗孝庄皇后》。物理学家吴大猷在旅途中,在没有参考材料的情况下,凭记忆写出了《我最倾心的音乐家克莱斯勒》,都从侧面反映出这些大家的生活情趣、读书爱好以及对历史的回味。朱熹回答读史之法时说,先读《史记》及《左传》,再看《汉书》、《后汉书》及《三国志》,再看《资治通鉴》。史籍浩如烟海,择其部分一读,是素质培养的需要。

潘云鹤院士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又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工程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学习,首先在专业领域,同时包括这里讨论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训练,也与素质有关。

从古至今,有丰富的史实供我们借鉴,也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本书针对个人素质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就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和现象,交流观点和看法。确实,人生不易,但它的目标是崇高的,它的基础是坚实的,人生绝非一场虚幻的施与;接下去,第2章谈论在人生一开始就应加以引导和启发的基本素质;第3章分析良好品德的若干方面;第4章描述生活的境界;第5章结合实际探索活动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愿我们的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67.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77.

3.[英]托马斯·卡莱尔等.生命的沉思.刘曙光编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89.

4.林风眠.林风眠画语.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110-111.

5.张晓风.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见金建陵.生命不是一盒巧克力.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61-62.

6.杨振宁先生.父亲和我.见宗璞,熊秉明主编.永远的清华园——清华子弟眼中的父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60.

7.[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4.

8.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3-512.

9.时东陆.大学教育的目的(一).科学,2006,58(3):

29-32.

10.时东陆.论一流大学.科学,2009,61(1):17-20.

11.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8.

12.竺可桢.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见樊洪业,段异兵.竺可桢文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89-92.

13.杨达寿,杨竹亭.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47.

14.吴大猷文录.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214-215,301-316.

15.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光明日报,199177.

16.[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爱因斯坦谈人生.高志凯译.刘蘅芳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83.

17.[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录.许良英,刘明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53-58.

18.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民日报,200915.

19.R.W.汉明.一个人对计算机科学的观点.见[美]Ashenhurst RobertL.Graham Susan.ACM图灵奖演讲集——前20年(1966-1985).苏运霖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71-180.

20.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见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70-175.

21.陈省身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9-341.

22.朱熹.朱子读书法.见语录四种.武汉:崇文书局,2004:380.

23.潘云鹤.教育七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4.[德]鲁道夫·奥译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