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急诊内科症状处理程序
13112400000016

第16章 普通急诊症状处理程序(5)

4)来自寄生虫高发地区,伴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的偏瘫,考虑脑寄生虫感染可能。

5)中年以上急性起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首先考虑急性脑血管病;活动中发病,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多考虑脑出血;安静时发病,瘫痪前有一过性缺血发作(TIA)的,首先考虑脑梗死;既往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房颤、心脏瓣膜病患者突然出现偏瘫的,首先考虑脑栓塞。

6)年轻患者突然出现偏瘫应考虑血管畸形所致。

7)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偏瘫伴有头痛、精神症状、抽搐、感觉障碍等,首先考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多发性硬化。

8)偏瘫伴颈痛及瘫痪对侧感觉减退,应考虑高颈段脊髓压迫症。

引起偏瘫的急诊常见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及神志、瞳孔,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可一步一步进行以下的操作,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马上进入到危重急诊处理程序,先予紧急处理并监护,然后进行检查诊断。

(2)一般检查:主要是面色、面容的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一般来讲病情尚且稳定的患者面容较为舒缓。

(3)相关系统的检查:主要是指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深浅感觉的检查。阳性的病理征一般与瘫痪是同侧的,结合肌力、肌张力、各深浅感觉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病变的定位,脑膜刺激征阳性则考虑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

3.辅助检查

对于截瘫患者有以下几种常规的辅助检查。

(1)头颅CT或MRI检查:对于偏瘫患者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很大的帮助,为偏瘫患者的首选检查。

(2)脑脊液检查:考虑颅内感染者应行脑脊液检查,此有助于确诊是否为颅内感染以及判断具体的病原体。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必要时也可进行该项检查,不过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运用颅脑CT检查即可以诊断。

(3)颈髓MRI:考虑脊髓高位病变引起的偏瘫时有必要进行颈髓MRI检查。

4.初步诊断

通过以上几步对患者的了解,我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偏瘫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急性脑血管病:中年以上,急性起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伴有明显的定位体征,则首先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其中在活动中发病,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多考虑脑出血;安静时发病,瘫痪前有TIA发作的,首先考虑脑梗死;既往有心脏病病史,尤其是房颤、心脏瓣膜病患者突然出现偏瘫甚至昏迷的首先考虑脑栓塞。对于以上的诊断应结合头颅CT或MRI予以明确,但需要注意的是脑梗死的头颅CT一般在24~48h后才能显示低密度的梗死区,而头颅MRI则可早期诊断。

(2)颅脑外伤:有外伤史,外伤后短期内出现偏瘫,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并伴有定位体征,头颅CT或MRI可予明确。

(3)颅内感染: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有脑膜刺激征,结合脑脊液检查可予明确是否为颅内感染,并能明确其具体病原体。如果患者来自寄生虫高发地区,结合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脑寄生虫感染。

(4)颅内占位性病变: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伴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偏瘫症状逐渐加重,结合头颅CT或MRI可予明确。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多发性硬化: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偏瘫伴有头痛、精神症状、抽搐、感觉障碍,脑脊液及头颅CT或MRI检查可予明确。

(6)高颈段脊髓占位压迫症:患者偏瘫伴有颈痛,瘫痪对侧感觉减退,结合颈部MRI可予明确。

具体病变的定位根据“1.询问病史”中有关内容及头颅CT或MRI检查予明确。

5.处理

诊断基本确定后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1)一般处理:保持患者稳定的情绪,卧床休息;进易消化、温热适度的食物。

(2)对症治疗:患者有颅内高压症状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应予降颅压治疗,多选用甘露醇,亦可与呋塞米配合使用,若病情不严重、颅压不甚高可运用甘油果糖;患者有抽搐症状时给予止惊治疗;伴有意识障碍时给予纳洛酮等催醒及营养脑细胞等治疗;伴有高热时予冰袋、冰帽等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治疗,而且即使在患者无高热而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给予物理降温亦有助于保护大脑。

(3)对因治疗: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脑出血者给予止血治疗,必要时请脑外科会诊进行血肿清除;脑梗死者予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发病时间在3~6h内无禁忌证的可予溶栓治疗;颅脑外伤可转脑外科处理;颅内感染则予能通过血脑屏障的有效抗生素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应请脑外科会诊明确是否有手术指征。

(4)患者如果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异常应进行监护,包括心电监护及其他生命体征监测,同时导尿、计算其出入量,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

(5)经以上处理待患者病情略稳定,能承受住院运送过程时,转入至病房(普通病房或ICU)进一步治疗。

截瘫

截瘫是指躯干某一个部位以下双侧肢体的瘫痪,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横贯性损害。若病变位于高颈段,可表现为四肢瘫;病变位于胸腰段可表现为双下肢瘫痪,与之相伴的是受损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障碍。其病因有脊髓外伤、急性脊髓压迫症、急性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梅毒性脊髓炎、脊髓出血、脊髓蛛网膜炎、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性别。

(2)既往史:包括既往病史、外伤史、中毒史、类似发作史等。

(3)症状情况:包括患者的起病时间、诱因、具体部位、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可继续进行以下的操作;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马上进入到危重急诊处理程序,先予紧急处理并监护。

(2)一般检查:主要是面色、面容的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病情尚且稳定的患者面容一般较为舒缓。

(3)相关系统的检查:主要是指对瘫痪部位的检查。

瘫痪部位的检查包括对患者双侧腱反射、下肢外形、感觉、运动的检查。以此能够判断患者瘫痪的程度和部位。

3.辅助检查

(1)脊髓MRI:MRI是截瘫患者的首选辅助检查。对于脊髓内的病变,该检查显示比较清晰。

(2)脑脊液检查:怀疑脊髓感染或出血的而MRI未能准确分辨出来的,行脑脊液检查可以明确。

4.初步诊断

通过以上几步对患者的了解,我们可作出初步诊断。

(1)急性脊髓损伤:有明确的脊柱外伤史,起病初就出现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弛缓性瘫痪、各种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尿便潴留,结合MRI检查可以明确;而搬重物后突然起病考虑椎间盘脱出,亦应结合MRI检查。

(2)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疫苗接触史,急性起病,双下肢麻木无力、感觉丧失、大小便失禁,请结合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若在此之前有过视力下降或同时发现视力下降,考虑视神经脊髓炎,可结合眼底检查。

(3)脊髓肿瘤或转移肿瘤:缓慢起病,截瘫由一侧发展而来,两侧非对称性起病,伴脊柱或附近的疼痛,用力咳嗽加重,结合MRI可明确。急性起病,有发热及全身感染症状,背痛明显的考虑硬膜外脓肿;有结核病史,逐渐发生截瘫者,首先考虑脊髓结核。上述两者均应结合脑脊液检查进行诊断。

(4)脊髓蛛网膜炎:缓慢起病,两侧瘫痪程度不一致,感觉障碍呈条块状分布,结合脑脊液检查诊断。

(5)急性缺血性脊髓血管病:突然起病,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瘫痪,伴或不伴尿潴留,出现脊髓半切综合征,结合脑脊液检查可以明确。而出现颈、腰、背部撕裂样剧痛,脑膜刺激征,结合脑脊液检查应考虑出血性脊髓血管病。

(6)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中年以上缓慢起病,逐步发展的非对称性下肢无力,出现束带感和感觉障碍,晚期括约肌功能障碍,脑脊液及MRI检查可明确。

以上很多疾病可能涉及骨科和神经科,需请相关科室会诊。

5.处理

诊断基本确定后可以进行以下处理。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必要时吸氧。

(2)对症治疗:尿潴留者予导尿;呼吸困难者予辅助呼吸。

(3)对因治疗:针对截瘫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出血者予止血治疗,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考虑脊髓水肿时予脱水治疗。出血或外伤导致的脊髓压迫症状明显应请骨科会诊。

(4)住院治疗:患者经简单处理后均需住院治疗。

单瘫

单瘫是指某一个肢体的瘫痪,它既可以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也可由脊髓前角细胞和(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瘫痪肢体既可以表现为单纯无力,也可伴有萎缩和感觉障碍,这主要取决于病变部位。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颅脑疾病和脊髓病变。

(2)周围神经疾病:包括各脊神经(如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等)麻痹以及脑神经(如面神经)等麻痹。

(3)肌源性单瘫:该病较罕见。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性别。

(2)既往史:包括既往病史、外伤史、中毒史、类似发作史等。

(3)症状情况:包括患者的起病时间、诱因、具体部位、伴随症状等。

对以上常规询问内容分析如下。

(1)中年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突然起病,一侧上肢无力(远端重于近端)考虑对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病变,一侧下肢瘫痪则多见于对侧大脑前动脉病变。

(2)儿童急性起病,突发单一肢体的弛缓性瘫痪(多为下肢),可伴有发热,应考虑脊髓灰质炎可能。

(3)某一肢体的一部分运动受限,首先考虑脊神经单神经病变,常见的有桡神经麻痹、正中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腓总神经麻痹和胫神经麻痹。

(4)一侧的面部肌肉活动受限,漱口时患侧口角漏水,眼睑闭合无力,额纹变浅或消失,急性发病者多考虑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亚急性或慢性者可见于中耳、迷路、乳突的化脓性病变、腮腺的炎症、肿瘤及颅后窝肿瘤。

2.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先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如生命体征稳定则进行以下操作;如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马上进入危重急诊处理程序,先予紧急处理及监护。

(2)一般检查:主要是面色、面容的检查,有助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评估。

(3)相关系统的检查: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和瘫痪部位的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病理征、脑膜刺激征、肌力、肌张力检查。如神经系统体征阳性且有定位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否则考虑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2)瘫痪部位的检查:患肢的外形、感觉和运动与健康肢体的对比检查。

3.辅助检查

(1)头颅CT或MRI:如果有神经体征,考虑颅脑疾病,必须要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2)肌电图: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基本明确为哪些周围神经受累。

(3)脑脊液检查:怀疑颅脑或脊髓感染者应行脑脊液检查以明确诊断。

4.初步诊断

通过以上几步对患者的了解,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明确诊断。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的病变,一般来讲患者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瘫痪多为弛缓性的,伴或不伴肌肉萎缩,可有外伤、感染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颅脑CT或MRI以及脑脊液的检查一般可以明确具体病因。

(2)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桡神经麻痹:急性起病,多发生于腋部、上肢受压、肩关节脱臼、肱骨及桡骨骨折后。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能伸指和伸腕,前臂不能旋后,前臂背面和手背桡侧一个半手指痛觉减退,称“垂腕”。

2)正中神经麻痹:急性起病多为外伤所致,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见于压迫(腕管综合征)和炎症等。主要表现为手腕不能外展、屈曲,桡侧三个手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屈曲及对掌,大鱼际萎缩,称“猿手”。

3)尺神经麻痹:急性起病多见于外伤,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见于压迫、炎症等,其中以肘管综合征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腕部不能屈曲,手指内收不能外展,掌指关节过伸、末指节屈曲,小鱼际和骨间肌萎缩,称“爪形手”。尺侧一指半感觉减退。

4)腓总神经麻痹:急性起病多见于外伤和压迫,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见于炎症和一些代谢性疾病或中毒(糖尿病、铅中毒等)。主要表现为足下垂,小腿腓骨肌和腓骨前肌群萎缩,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减退,行走呈跨阈步态。

5)胫神经麻痹:由外伤、炎症、肿瘤(压迫)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用足尖行走困难,足趾不能拓屈,足内翻力弱,小腿后部及足底感觉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