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13110200000009

第9章 “你”与法师的对话(1)

——“你”问法师的25个问题

香港多家饮食杂志资深编辑李慧玲小姐(以下简称“李”),与觉真法师有过多次深切的交谈,她与你一样,也是关注人生、热爱人生的读者中的一员,她提出的问题或许就是你要问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请李慧玲小姐代表“你”,来向觉真法师提问,共同分享一段段释解人生的精彩对话。

10.怎样从慈悲认识自己呢?

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只有懂得众生平等,确认众生平等,而又坚持、信守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会慈悲,才能做到慈悲。

李:法师,我常常听到佛学中有着“慈悲”这两个字。那么,何谓慈悲呢?

觉真:“慈悲”两个字的解释是:慈为予乐——把快乐带给别人;悲为拔苦——救助需要救助者,帮助他人出离苦难。这两者都是人对人的关怀,人对众生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的关怀。

佛家又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了。

《大涅盘经》提出了“三缘慈悲”说。一、众生缘慈悲。这是指慈悲对待一切众生。这个慈悲,是出自人的善良本性。二、法缘慈悲。

这是指听闻了佛法,修学佛法,行持佛法,由佛法悟得缘起性空。这个慈悲,是出自悟性,出自智慧,出自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理的了知。

三、无缘慈悲。这是佛心慈悲,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境界了。只有无所着、无所缘、无差别、无四相。这才是最具普遍、普适、普世、普皆意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李:如果世间所有人都是慈悲的,那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了。

可惜不是,不过有着这样的目标,我想总比没有强。而“予乐”和“拔苦”其实也是现今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普遍价值,我想问的是眼下的世界,如何可以达至慈悲呢?

觉真: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心灵素质的问题。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一切生命的关怀。只有懂得众生平等,确认众生平等,而又坚持、信守这一平等思想的人,才会慈悲,才能做到慈悲。再讲护生。护生论的主旨,首先是护持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以及所有众生的生命。

由于众生法尔平等不二,共生一体,同体相关(所以叫同体大悲)。

关心众生与关心人,是一致的;尊重众生与尊重人,是一致的。你关怀了大自然界的万物众生,也必然关怀了万物众生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佛教的戒杀,是律;护生是关怀,是理想;而善行是行为,是人的素质,更是增长善缘与福报的储存了。我们在帮助别人减轻苦难的同时,也使被帮助者从受惠受益中学会了行善。这就是说,当我们给予受苦人慈悲、关怀、济拔、施救时,受惠者不仅是当事人,因为他也会把佛恩法恩众生之恩再转施予别人身上,这无形中就是众生界良性的因果相续。

李:法师讲的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但如果我面对要害我的人,我如何慈悲呢?

觉真:你问得很好,问得很深刻。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面对自己心中嗔怨、嗔怒和报复情结的问题,我们叫不嗔而修慈悲观。什么叫“嗔”?嗔是嗔恚、嗔怨、嗔恨的简称,说白了,就是对他人的一种仇恨心理。

只要嗔恨心一起,怒火一点燃,人就会作出情绪化的丧失理性的事来,从而引发种种不幸,那么,曾经做过的善事、功德,就全被烧光了。这首先伤害的还是自己。当然,情绪失控,报复心重,也会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甚至还会害及无辜。我们佛弟子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母,如六亲眷属,想的是拔苦予乐,怎么还会怀着嗔恨心、恼怒心呢?面对害我的人,不嗔不恨,无怨无仇,悲悯他,感化他,救度他,甚至代他受苦,代众生受苦,这就是大慈大悲,这就是佛菩萨关怀众生的道德情怀。

11.到底怎样才知道我们真的爱着一个人?

爱情不是自私和占有,只有当你为对方作出牺牲,并且无怨无悔去牺牲自己的时候,我想,你一定知道你是真的爱一个人了。

李:法师,我想知道在你眼中,什么是爱情呢?到底怎样才知道我们真的爱着一个人?

觉真:何谓爱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应你:

一、爱情,是一种体验。只有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他才知道爱情是什么?体验是说不出的。“说似一物便不中”,如同“禅”一样,说出来的,就不是它了。

二、爱情,是一种很高的心灵素质。不具备这种很高心灵素质的人,恐怕是感受不到爱情的,也不能享有爱情,甚至还会亵渎了爱情!

三、爱情,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双方不能实现的可歌可泣又感人肺腑的遭遇中,诸如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

然而在生活中,我不认为有这种理想化的东西。

李:明白。如果爱情是一种体验的话,那么你必先要有很高的心灵素质才能体验。如果食材本身的味道是好的,不应过分调味,因为那样便会什么也没有了,没有了那纯洁简单的食材原先的味道了。法师提及戏剧中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么使很多人感动的Taitanic(泰坦尼克号),法师觉得感动吗?那是不是爱情呢?

觉真:电影Taitanic(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人公杰克与女主人公罗丝,一个是穷小子,一个是贵族少女,只在短短三天的航程中,从相识,到人天永诀,有这种闪电式的爱情吗?我的看法是:在船头相遇,那是儿女之情;到了船的一个隐秘的角落里,那是一种激情,依然是单纯的、人性的;不幸,船撞冰山,杰克把仅有的一块木板,给了罗丝,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母亲给予的保护、关怀、延续生命理想的亲情,是骨肉之情。

裴多菲曾经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似乎爱情高于生命。这是抽象的,也是十分理想化的。在生活中,爱情总是具体的,要由双方共同体验、共同塑造、共同配合、共同呼应的。这就是一种高素质的心灵品质了。

到底怎样知道我们真的爱着一个人?我说:牺牲。爱情不是自私和占有,爱情是付出。只有当你为了对方作出牺牲,并且无怨无悔去牺牲自己的时候,我想,你一定知道你是真的爱一个人了。

李:法师,多谢你的解释,以前我总是想不透自己在电影当中获得的感动为何比很多人来得少。爱情,要说感动,无论在电影中或是生活中,可能要多一点外在的变化,才可以看出爱情的成分有多少啊!虽然不用像梁祝那样,双方来自两个世界,但生命中的起起落落就足够去看清了。

12.为何失恋似乎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花开花落不由己,缘生缘灭自有时;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智慧。

世上没有“失恋”,只有迷失了自己;人要找回自己,找回真我。

李:不论是聊天、情歌、电影或电视剧,为何失恋似乎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觉真:相爱有相爱的因,相爱的缘。失恋也有失恋的因,失恋的缘。爱情,是一种崇高纯净的精神境界。变味了,变质了,失去理性了,那就很难再叫什么爱情了。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把火拿在手里,遇上逆风(逆缘)可怕得很,岂但烧手,更有毁灭之虞啊!情痴情迷,为欲念、欲望所牵,为贪嗔痴所控所误,那就是悲剧的根源。

2007年到来的前几分钟,香港屯门一对年轻恋人,男方一句“分手”之言,断送了21岁少女的生命,她在男友面前跳楼惨死。这大概叫做“失恋”吧!不,不是失恋,是失智、失明。人生的误区太多,人生的局限性太大。人的知见错了,一切都错了。

李:那男的很残忍啊,我会用常理去想,为何要选这一天呢?一天都不能等吗?就算那女孩不做傻事,那伤心都会在这一天给放大啊!同时,我会为那女孩觉得不值得,这样残忍无情的男人,不理也罢,为什么要自杀啊!

觉真:请允许我再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阿秀是个朴实、真诚的香港女性。她从17岁开始与她的男友同居,一直同居了17年。

她34岁了,可是,这一年同居男友失踪了。阿秀苦苦等了三年,也苦苦寻找了三年,终于有了下落,那男人已去内地,身边有了另一个女人。阿秀茶饭不思,无心工作,她也无法忘记早已背叛了她的男友。

她不但痴痴地等他回来,还寄钱和衣服给他。可是,那男人不接受她的一片痴心与真诚;别人的劝说她也不听,绝望地从八楼窗口跳了下去。她把一腔痴情投向了毫无回报的无底深渊。这是不是“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是中国人形容身处危险却又不知道危险的一句名言。阿秀的盲点是:男人走了,说明当初的缘已经散了。

男人不去取钱、取衣服,说明男人决心“拜拜”,说明阿秀痴想的“破镜重圆”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

阿秀太重感情,然而,感情是互动的;对方的感情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感情,已经过去了。

阿秀迷恋的是什么呢?她迷恋着一个过去的幻影,迷恋着一个今天的不存在。

阿秀的迷误在哪里?迷误在她看不到自己的愚昧。为什么不肯放下这个没有希望的希望?为什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为什么要苦恋一个不值得为之苦恋的薄幸者?

阿秀最大的迷误是:该放下的,她不放下;不该放下的,她放下了。该放下的,是执着;不该放下的是尊严,是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痴的可怕后果。

李:哈哈,法师,你真的可以去做深宵节目了,接听那些失恋求助者的电话,你看得很透彻,而且分析得很准确啊。

觉真:哈哈,多谢,多谢!可惜我每天都早睡早起啊。花开花落不由己,缘生缘灭自有时;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智慧。世上没有“失恋”,只有迷失了自己;人要找回自己,找回真我。

李:好,难得听到如此高水准的爱情分析。法师,今天我准备了芒果。芒果是热带果实,香郁引人,但芒果也有其坚强的核心。我想爱情或许像芒果一样吸引人,但当有问题时,也一样需要有坚强的内心,好好保护自己。

13.如何保持爱情的鲜味呢?

我想爱情可能好像食物,过期后便不能吃了,但我们如何去保持一段感情的鲜味呢?

李:为何我们总要在安静的关系中,放入一些刻意记得的元素呢?例如隆重结婚。

觉真:佛家讲无常,无常就是变动不居。静是时态,动是常态。

爱情也是一种生命,是很活跃的。对激情而言,对浪漫主义而言,放入一些刻意记得的元素,就是情不自已、情不自禁的了。隆重结婚之类,既有民俗的成分,也是一种昭告、展示,迫于人情之常吧。人的差异性很大,对美的表现、情的表现,就更是千姿百态了。

李:我认为世界好像千姿百态时,其实来来去去都是这样,到最后,是特别,还是一种仪式呢?有时我会想,当感动都成为一种仪式时,就真的很不好玩了!有时我还想爱情可能好像食物,过期后便不能吃了,我们如何去保持一段感情的鲜味?

觉真:这一条,你问得很深刻。佛家对“食”最有研究,最有精辟的见解。佛经中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即一切众生,都是靠“食”

才得以延续生命,维持生命的住世。而佛家指出“有四食资益众生”。这四食是:一、粗抟食(也叫“段食”,如一日三餐)。二、细触食(这就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接触而产生的喜乐愉悦的感受,这种精神领域的营养,是十分重要的“食”)。三、意思食(意,指想望;思,指心愿。今天有个词叫“愿景”,这种“食”的作用对生命的延续就更大了。这种思愿意欲,也是“食”。有情生命的生死相续,就由这种“后有爱”而来)。四、识食[这是佛教中的理论宝库,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和荣格(C.G.Jung,1875-1961)对无意识、原型的研究,只不过是佛法唯识理论大海中的一滴罢了。

识食,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内因,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据]。就上述“四食”简介来看,你以爱情为食的比喻,可谓准确而又传神。不过,保持一段感情的鲜味,这就不简单了。“万两黄金容易得,一生知音却难求。”红颜知己(不单指女性,应该指男女双方)和人生知己,难遇难求。情感的质量,在心灵,在悟性,在智慧。

李:法师,说起永不过期,今天我准备了一道料理,以淡芝士和杂菌制成的饭,淡芝士让菌变得嫩滑,在口中杂菌的味道仍然清新淡雅,没有浓烈的芝士味道,优雅得有让人感到饱暖的满足,让人有着舒心幸福的感觉。

觉真:简单清淡,才是味中真味;淡而有味,才是最高层次的美味:这是要靠体验,才能品尝的。对一个没有体验而又不能体验的人来说,那就恐怕是“井蛙难为说沧海,夏虫不足与语冰”了。

14.到底什么是财富?

财富可以积累,我一向主张人要学会积累。比如: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体验的积累、生活的积累、阅历(历练)的积累、功德的积累。

李:法师,小时候看见家中的米缸,贴着“常满”,当时我想那是财富的一种,很重要啊,有饭吃。现在一提起财富,最先想起来的便是物业、股票和钱。到底什么是财富?财富真的可以累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