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社区矫正导论
13109700000049

第49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3)

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通过澄清、释义、情感反映和归纳总结4项倾听技术,加深对危机个体的了解与认识。澄清是危机个体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危机干预工作者就有关信息向危机个体提问,以鼓励危机个体更详细地叙述,检查内容的准确性。释义是将危机个体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实际上是对危机个体信息内容的再解释,以帮助危机个体注意到自己表达信息的内容,甚至可以促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情感反映是对危机个体的感受或危机个体表达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组织、编排,以鼓励危机个体更多地倾诉其内心感受,帮助危机个体支配、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归纳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映两个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将信息的不同内容或多个不同信息加以链接,并重新编排,以帮助危机个体连接多个元素、确定共同的主题、回顾整个过程。

在倾听时,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消除外在与内在的干扰

外在和内在的干扰,是妨碍倾听的主要因素。只有尽可能地消除干扰,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服刑人员的身上,才能掌握服刑人员的肢体语言,明白其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服刑人员的话所代表的感觉与意义。

2.鼓励服刑人员先开口

首先,倾听服刑人员说话本来就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愿意听表示我们愿意客观地考虑服刑人员的观点,这会让服刑人员觉得我们很尊重他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建立融洽的沟通关系;其次,鼓励服刑人员先开口可以营造开放的心理干预气氛,有助于缓解服刑人员心理压力,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服刑人员出现的心理问题。

3.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服刑人员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的观察服刑人员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4.非必要时,避免打断服刑人员的叙述

善于倾听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细枝末节、想修正对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对方的话。经常打断服刑人员的叙述就表示我们不善于倾听,很难和人沟通。虽然说打断服刑人员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你理解不了服刑人员所说的话语,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及时地提出疑问之处,也是有必要的。

5.听取关键词,适时做出反应

所谓的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重要的信息,同时也可能显示出服刑人员情绪困扰的根源。听取关键词,适时做出反应,这既体现了你在积极地倾听,又可以把握服刑人员情绪困扰的根源。

6.弄清各种暗示

很多服刑人员都不敢或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觉,他们往往会运用一些叙述或疑问,百般暗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和感受。但是这种暗示性的说法有碍沟通的持续。所以一旦遇到暗示性强烈的话,就应该鼓励服刑人员再把话说的清楚一点。

7.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当我们和服刑人员谈话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整理出其中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删去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主要的想法和情绪困扰上,并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服刑人员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支持技术

支持技术主要是指社区矫正工作者通过支持、帮助服刑人员去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的一项心理干预技术。支持技术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是社区矫正工作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服刑人员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其身心康复的过程。

社区矫正工作者运用支持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提供适当的支持

当一个人心理上受到挫折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他人的安慰、同情与关心。因此这一原则就在于提供所需的心理上的支持,包括同情体贴、鼓励安慰、提供处理问题的方向与要领等等,以协助服刑人员度过困境、处理问题、应付心理上的挫折。

但需注意的是: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支持要适度、且有选择性,就像父母不宜盲目疼爱或袒护自己的孩子一样。通常说来,“支持”不是“包办”,社区矫正工作者要考虑服刑人员所面临的心理挫折的严重性、自身的性格及自我的成熟性,应根据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应付困难的经过而做适当的支持,此外,支持并非仅口中说说,而应在态度上有真切表示,让服刑人员体会到事情并非想象的那样糟。同时,鼓励服刑人员所叙说的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信口开河、乱编一气,否则对方是不会相信并接受的。

2.调整对“挫折”的看法

协助服刑人员端正对困难或挫折的看法,借此来调节并改善其心理问题。服刑人员检讨自己对问题和困难的看法,调整对挫折的感受,常能改变自己对困难的态度,使自己用恰当的方式去面对困难,走出困境。

3.善于利用各种“资源”

此原则是帮助服刑人员对可利用的内外资源进行分析,看是否最大限度运用了“资源”,来对付面临的心理困难和挫折。所谓资源,其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家人与亲友的关心与支持、家庭的财源与背景、四周的生活环境及社会可供给的支持条件等等。当一个人面临心理上的挫折时,往往会忘掉可用的资源,而不去充分利用,经常低估自己的潜力,忽略别人可以提供的帮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在这方面予以指导,帮助其渡过难关。

4.进行“适应”方法指导

其重点之一就是跟服刑人员一起分析,寻求应付困难或处理问题恰当的方式方法,并指导服刑人员正确选用。支持技术的重点可放在分析、指导服刑人员采用何种方式去处理心理上的困难,并考虑如何使用科学而有效的适应方法。

在使用支持技术时,社区矫正工作者同时应注意,对服刑人员的过分关心、同情并长期保持,可能会使服刑人员丧失自行适应、康复及成长的机会,或者造成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动机的误会,产生非干预性的关系。

(三)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有很多,包括暴露疗法、焦虑管理训练技术、贝克的认知疗法和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等等,在此只介绍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1.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观点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后期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理性情绪疗法被介绍到中国后,因其与中国的文化渊源、对于情理关系的独到见解和积极、主动、明快、追求速效的心理干预风格,在国内的危机干预中被广泛地运用。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第二,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对人或事物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过分概括”——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糟糕透顶”——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凡此种种,都易使人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第三,ABC理论: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在诱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三者关系中,艾利斯认为,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换言之,一个人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而是由人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所以,B对于个人的思想行为方法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ABCDEF疗法:ABCDEF疗法是ABC理论发展而来的,其目的在于帮助服刑人员认清其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建立合乎逻辑、理性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减少个人的自我挫败感,对个人和他人都不再苛求,学会容忍自我与他人。

2.理性情绪疗法的矫正过程

理性情绪疗法的矫正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阶段一心理诊断:这是矫正的最初阶段,首先社区矫正工作者要与服刑人员建立良好的干预关系,帮助服刑人员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服刑人员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服刑人员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阶段二领悟:这一阶段主要帮助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要按顺序进行:首先要了解有关诱因事件A的客观证据;其次,服刑人员对事件A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要服刑人员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面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服刑人员对事件A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者区别开来;第五,将服刑人员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面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

阶段三修通:这一阶段,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服刑人员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病人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事件A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服刑人员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这一阶段是理性情绪疗法最重要的阶段。

阶段四再教育:为了进一步帮助服刑人员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其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如解决问题的训练、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巩固这一新的目标。

3.理性情绪疗法的具体技术

第一,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技术。在鉴别出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之后,社区矫正工作者可以帮助服刑人员与他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

主要方法有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质疑式是直截了当地向服刑人员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夸张式是针对服刑人员的错误归因,故意提出一些夸张的问题,使其感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幼稚的、可笑的、不可取的,因此比较容易心服口服。

第二,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心理练习,通过帮助服刑人员想象不适当和适当的情绪反应,体验它们之间的差异,要及时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强化服刑人员的新的合理的信念,其目的是帮助服刑人员建立新的情绪行为形态。服刑人员想象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及表现行为,他们也可能想象自己发生一件最糟糕的事情,想象自己面对这些情境时会产生不安和烦躁,然后集中精神去体验此时的感受,接着再将这些感觉改变为适应的感觉。一旦他们能够改变不安的感觉为适当的感觉反应之后,他们就有较佳的机会去改变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

第三,角色扮演法。在这种技术进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让服刑人员与自己互换角色,为不合理信念进行辩护,让服刑人员扮演干预者进行反驳和质问。根据镜子的作用,服刑人员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自己建立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

第四,认知家庭作业技术。这种技术是采用布置作业形式,把心理危机干预的进展带回到服刑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服刑人员自己去做、去体验。认知家庭作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格式的作业,让服刑人员自己去回顾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令其不愉快(C)的事情(A),然后是找出导致其不愉快的信念(B),再用合理的信念与其进行辩驳(D)做,最后填写辩驳的效果(E)和新的情绪、行为(F);另一种自由格式作业,完全由服刑人员合理地进行自我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并与之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