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图片报道
13109200000009

第9章 图片报道的新闻性原则(2)

记者使用图片和文字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对事实的认识和表达过程。严格地说,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这并不是说,新闻就必然都是假的,而是说,我们需要经过努力,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事实的“真实”。

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来看,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局部真实。这个局部是指单个的新闻作品,即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进行真实反映。首先是要确有其事,这个事就是已经发生、存在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情况。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所反映的必须是在社会生活中确确实实发生过或发生着的事。其次,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描述必须真实。每一个具体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等必须准确无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对环境、气氛的渲染,细节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引用的他人观点、语言以及有关资料,也都必须完全真实。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概括必须准确,要符合事实的全貌,不能以偏概全。新闻中的定性描述必须符合事实的真相,不可出于某种需要或文过饰非,或故意隐匿事实真相。最后,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分析、评价、解释必须准确、客观。

二是整体真实。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指单个的事实或是局部的报道符合客观事实本身,还指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中存在的符合真实性的逻辑。新闻的真实性不仅要求每一篇具体报道的新闻要素必须真实准确,而且要求从新闻宣传整体的把握上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即受众在看完关于某一事实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后,可能无法指出哪儿失实,或者具体哪一条失实,但仍然感觉不可信。这里关键在于新闻报道没有在整体上全面展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割裂了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强调了某一方面的事实,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新闻报道不能只停留在单篇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准确的层面上,还必须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体现社会的宏观真实,揭示其本质特征和发展主流。

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以及由片断性组织成的整体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这就如同社会心理学所假定的“现实世界”与“拷贝世界”之间存在的差别。事实上,人们所能生活与亲身感知的现实世界是非常有限和狭小的,人们基本上生活在一个“拷贝世界”中。拷贝世界,即通过接触媒介而感知与构造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否真实,主要决定于建构起这个虚拟的拷贝世界的报道者。而报道本身,由于报道者的认知、文化、立场等不同而存在着种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总是与现实世界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

还有,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表现元素来描述外部世界,即使报道者本意是要客观地描述外部世界,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语言、文字、图片和视频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所见、所闻、所思的图景描述出来。语言是指代性的,它的含义也是模糊的;在特定的个人文化背景和经验背景下,语言所描述和构建的景象是存在着内容的差异的。

同样一条新闻,可能会在不同的受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例如,据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2008年6月12日,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七(2)班地理课上,杨涛和同座陈某发生争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事后不久,杨涛死亡。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极大关注,当事老师杨经贵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杨不管”,成为与“范跑跑”媲美的热点人物。据报道,杨经贵已被调离教学岗位,并承担10万元赔偿费用,同时还被处以行政记大过处分,吴店中学校长万其虎也被免除职务并处以行政记大过处分。

然而此时网络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此前大规模的声讨谩骂构成对比的是,很多网友和教师开始站出来,支持这位“杨不管”。在搜狐网开展在线调查的一个月后,有89.11%的网民支持“杨不管”,认为“杨不管”是无辜的。

面对这种现象,反对者自然大为不解,他们认为杨老师说他没看见学生打架,这怎么可能?两个孩子在课堂上打斗会没有声音?作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应该上前制止,更何况是老师?眼睁睁地看着学生在课上互殴,这不是失职吗?“杨不管”身为“师者”以实际行动教给学生们的是什么“道”——坐视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竟然安之若素的道。甚至被打学生在生命垂危之际也没有丝毫送其去医院诊治的意思,师之淡漠,乃至于此!与此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很多基层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行为乖张,很多连家长都奈何不了,而老师“打不得,骂不得”,靠“说服教育”也“感化”不了。很多人表示希望能重新拣起“戒尺”,确立适度体罚的地位。他们认为“杨不管”其实是“杨倒霉”。

他并不是冷漠,因为他也曾热心过,面对现实,他是力不从心,是一个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尊师伦理缺失后,学生无以束缚、恣意行事,而教育管理者采取不作为行为的替罪羊。

第二节以新闻价值为导向原则

一、新闻价值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新闻有没有价值?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表现为报道者和受众对新闻的一种判断,是一种主观的价值评判。“价值”是一种关系性概念,存在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简而言之,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从这个意思上说,它是主观的,以主体的意志为衡量尺度。但是价值并不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意识之中,它还表现在具体的事物之中,有着大与小、高和低等考察维度,又是可以把握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它也是客观的。

新闻价值可以理解为报道者所报道的事实或是信息对于受众的有用性。新闻价值的主观性决定于受众,由于受众性别、民族、国籍、年龄、学历、职业、观念、信仰等诸多条件的差异性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难以统一性。同一条新闻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大事,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对于同一条新闻,男性可能非常感兴趣,女性可能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可以针对新闻价值的主观性特征,根据地域、行业来区分新闻媒体,逐渐细化和具体化新闻价值的内容。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虽然价值观并不一样,但也存在着共有的普遍的价值。例如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对灾难的恐惧,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丑的回避等等。有关人性和人类生存状态以及生存前景的问题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新闻价值的基础性内容。

很显然,新闻必须具有新闻价值,这是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的存在是以它的价值为基础,以在传播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为任务。也就是说,新闻所报道的信息和事实必须对受众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信息即使被报道了,也不能称之为新闻,受众也不会去关注。新闻价值的主体是新闻信息传播对象即受众,他们对新闻信息作出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客体是被传播的信息,它是新闻价值的载体。对于维系新闻价值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新闻传播者来说,他们基于假定的新闻价值考察内容和人们所普遍承认的新闻价值表现内容来对传播的新闻信息进行预先判断,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和传播,并接受广大受众的最终检验,受众会对他们所阅读的新闻进行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高低的判断。

尽管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媒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新闻价值判断,但是这种不同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和非此即彼的。首先,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物种,其共有的普遍价值也是存在的。其次,既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不是完全矛盾的和非此即彼的,它们之间必然有着交叉,其交集部分就是一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的新闻价值的评判内容。

那么,受众对传播的新闻信息有什么共同的期待,他们认为哪些新闻信息对于他们是有价值的呢?传播学学者陈力丹在《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想》中提到,有的文章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类新闻大量进入报道,新闻来源发生了变化,构成新闻的因素扩大了,新闻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等四个原因,构成现代新闻的价值因素应当是: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刘建明在《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一文中对上述四个“价值”作过具体论述:“获知价值,表现为人的求知欲望获得满足,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新闻的激励效果属于教育价值,包括提高信仰和实现理想,增强人的思想坚定性和生活的勇气等;获益是指新闻事实对相当多的人有益处,能给人们带来对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让人们知道如何消费和生活;新闻的娱乐价值是人们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性情或得到轻松感的统称。”

二、新闻价值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从受众的个体角度来看,新闻价值是新闻信息对受众的有用性。但是,如果从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和鉴别,就会看到,新闻价值应该是指新闻中所蕴涵的社会价值,其核心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事物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一般来说,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越密切,事物所含的社会性越大,反之越小。所以,新闻价值的实质就是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及程度。有了这种社会性,新闻就有价值,没有社会性,就没有价值。事实上,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已经不是新闻本身,而是这些新闻事实中所蕴涵的社会价值。

无论是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具有普遍性与差异性特点。对受众来说,他们对有关政治、经济利益信息好奇心和追求欲等正常的需要,会因为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而有所不同,他们选择和接受新闻的内容是有差别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不同媒体所服务和影响的受众也各不一样。商业性媒体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会最大限度地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来赢得受众的支持;但是不管是商业性媒体,还是政治性媒体,不管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他们都会充分考虑和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新闻价值诉求,因为只有大量的受众支持,才能换来媒体的影响力,而媒体的影响力则是媒体形象和广告收入的保障。

曾经有一则幽默广为流传,这则幽默非常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新闻价值的关注角度和报道方式。这则幽默虚构了一个新闻事实,说是一位大娘在街头摔倒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的四家报纸分别对其进行报道,结果报道的角度和反映的观念差异巨大,忍俊不禁的背后值得思考。

关于一位大娘在街头摔倒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美国报纸的报道

中国内地《××日报》:今日一大娘在街头摔倒

本报讯:今日一大娘出门买菜时,一不留神摔倒,随后被路人扶起,后有人拨打110,110马上赶到,××将大娘就近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并且为大娘垫付了医药费。

经医生诊治,大娘只是掉了一颗门牙,没有生命危险。于是,××没有留下姓名就悄悄地走了。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两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两个小伙子羞涩地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谁见到都会这样做的。

记者在医院见到已经逐渐康复的大娘,大娘和家人激动地对记者说,真是要感谢110,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现在的好社会,感谢改革开放,要是在旧社会,这样摔一下,至少要摔掉三颗门牙。病房里的老人纷纷感慨,真是遇到好社会了,要是换旧社会,别说三颗门牙,恐怕连一个也剩不下了。

市老年人协会会长、市门牙医院门牙科主任×××提醒全市的老年朋友,出门应该留神脚下,不要轻易摔倒。老年人腿脚不便,门牙松动,特别容易摔落。

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对记者说,这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涌现的好人好事,说明我市精神文明工作做得好,做得扎实,富有成效。

正在国外访问的市领导接受电话采访时指出,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我们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肯定。不过,在这一事件中,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还是有不足之处,部分领导对群众出行的安全不够重视。领导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要做好工作,力争今后群众再摔倒的时候,绝不让一颗门牙摔掉!

中国香港《明报》:今晨一老妪摔掉门牙

本报讯:今晨一老妪出行时,因路面不平扑倒,摔掉门牙。路人将其扶起,对老妪的不幸表示同情,并纷纷指责港府近年来整治道路不力,在税收的使用上和公共设施的改善上工作不力,导致市民摔倒事件发生。据记者了解,数月来,此处已有多名市民摔倒,几名严重者需要到医院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