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13108900000008

第8章 基于行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1)

朱秋华、钱国英、尹尚军、陈永富、汪财生

生物技术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有很大的依赖性。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生物技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截至2009年,我国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办学点近300个,在校生人数6万多人,近五年平均年增长10%左右。一方面,生物技术学科实验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为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全国近300所设立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中约有80%是地方政府主管的普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我校于1999年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起,一直致力于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注重特色培育。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确定以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强专业技能、宽适应能力的“理、工、商、贸”复合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将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围绕“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怎么评价”等问题开展研究,面向行业需求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优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强化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同时促进了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以知识点和综合技能为主线,与行业对接,优化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调研发现,相关行业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1)招聘人才,首先考核品德;(2)企业需要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3)肯学、好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受企业欢迎。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递推式设计,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训练的设计性,专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三方面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与知识的复合性,加大选修课程比例,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复合的同时,注意重心下移,理工商贸结合。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上游技术基础上,根据目前生物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为生物制药、食品、农业及商贸的特点,增设生物制药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商贸等模块化专业课程,直接与生物技术应用行业对接。以行业需要为主线,为专业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促进理论、技术与行业实际的结合,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目标与就业定位明确。

在确定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增设一系列选修课程,设置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其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少于4学分),16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生物技术前沿、海洋生物技术、发育生物学等课程),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与个性化发展。

(二)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与行业技能训练结合,强化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训练,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行业的实践技能需求为导向,强化实验教学,以实验技能为主线,建立由生物学基础技能(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动植物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析检测技术、免疫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技能(包括基因工程大实验、细胞工程大实验、发酵与酶工程大实验等实验课程)和行业应用综合技能(包括生物制药综合实验、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农业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生物技术商贸综合实习等实验课程)等3个层次、17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构成的“一体化、分模块、多层次、开放式”实验课程体系。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精神品质、身心健康和延伸专业能力为目的,以项目化形式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将素质拓展项目(课程)作为必修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素质拓展体系由公共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两部分组成,体现了文化与专业的素质的分层次、全方位训练的目标。

公共素质拓展包括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万里学院“四季歌”(人文万里、国际万里、绿色万里、科技万里)、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社会综合能力和素质。

专业素质拓展包括科研入门、行业调查、学年论文、学术报告、生物技术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生物技术专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训练、参加科研活动、生物技术相关仪器设备操作训练、创新实验、就业指导等项目。拓展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大教学体系同步渐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的“三结合”特点。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运作,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也培养了他们适应行业需求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应用性,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一)突出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应用性

根据生物技术学科发展迅猛及应用性强的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最新成果相结合,既突出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充实食品、制药、环保、农业、商贸等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融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于教学全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日益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删去陈旧或与相关学科重复的内容,增加新进展内容,如后基因组学(如疾病基因的研究、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制药(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抗体工程技术、转基因保健农产品生产(如高抗性淀粉稻米、低植酸玉米)、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干细胞技术、胚胎工程技术与性别控制等。

注重科研促进教学。将科研活动的思路、最新进展等内容融入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过程,学会应用知识与发展知识;以教师科研项目内容为切入点,开发学生实验教学项目内容,如开设疫苗生产技术等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得到训练;教师科研带动学生素质拓展项目开展,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初步锻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取得研究与育人双赢的优良效果。

(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更多地加入现代技术和应用技术,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先进性。构建由“强化实验技能”的基本实验与“侧重行业应用实践与科技创新”的提高型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内容体系。体现层次化、个性化的实验教育目标,实行必修实验与选做项目相结合。

基本实验为验证性和基本技能训练实验,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经典与现代实验手段相结合,旨在加深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和培养实验基本技能;学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实验技术相结合的训练。如称量训练,学生首先要经过严格的电光分析天平称量训练再过渡到电子天平称量;量取液体,学生首先要通过吸量管严格训练之后才能使用移液枪。

这样,学生既受到了传统的训练,又熟悉了现代化的实验技术。通过这样的实验平台训练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广的学科视野。

提高型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设计研究性实验,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其实验内容侧重社会应用和科技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有效物质提取实验,采取几百毫升的有机溶剂使用索氏提取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与儿茶素,并进行分离、纯化、物质结构鉴定。在同一个实验平台中,可以完成多层次、多个项目、系列化的实验,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创业提供了条件。

实验项目的设置还突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同步发展。针对当地海洋环境、外资企业多的特点,设置了多个相关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大实验”,进行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检测等系列实验。通过这类实验项目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先进、应用性强的专业综合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增大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比例,加强实验内容的应用及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开设生物技术与分析检测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和行业模块方向综合应用大实验,从内容上体现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从过程上体现实验技术的系统性及与行业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推行以学生全程参与式的实验教学方法、项目化训练的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成长与素质提高,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自学与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理论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以研讨理论的拓展性应用为主;实验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以讨论实验结果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改进方法为主。如在细胞工程课程中合作研讨“细胞培养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干细胞研究前景”等问题;在免疫学实验课程中讨论“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在兔子注射抗原前后的区别”、“血凝抑制效价高,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逐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制作书面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行文与表达能力;学生在研讨课堂上的相互质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锐反应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参与度、能动性、合作技能、思维能力、学习水平以及自主发展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进,引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方法,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隐含能力训练,在不断评价中推进能力发展,在压力与激励中推动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