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创新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13108900000005

第5章 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

(三)“面上铺开”——全面开展,主动申请“点线结合”

在几个专业进入实验区进行线上推进的同时,其他专业在原有试点课程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试点辐射面,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加强与实验区专业的交流,吸收可借鉴的方法,条件成熟时也可以申请进入实验区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几年来,我们在8门试点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每学期通过教师主动申报、学院组织要求等各种方式,逐步增加改革课程数量,以点带面。到目前为止,实验区4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均采用此种方式,其余专业逐步推广,全校已累计改革近400门各类课程,同时,在公共基础课中也开展了改革试点。

三、内容与措施

(一)转变了“教与学”的观念和习惯,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通过开展校院两级教育思想大讨论,校领导、教务处长分别为各学院教师开设专题讲座10余次,开展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交流会,组织校内观摩课教学、课程设计评比与巡回展示、说课比赛与全校观摩等系列活动,使全体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不断学习交流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方法,逐渐提高对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并探索如何在自己的课程中运用。学校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教学奖励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成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课程任务设计和过程性学习评价指导逐步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觉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目前,已有近2万名学生有过此种教学模式的经历。

(二)完善了“大班与小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合作性学习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一般分为“集中理论授课、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小班化分组研讨”等三种组织形式,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类型决定具体的组织形式及各种形式所占的比例。

集中理论授课一般采用“大班化、讲座式”。一般同一门课程由一位主讲教师(或不同主讲教师分不同讲座)主讲理论部分,根据课程组对内容的设计讲授主要知识点和前沿理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合作完成的任务,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等。

大班人数约为120人,教师通过任务分配充分调动学生课堂以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组建团队(一般4~8人/组)和角色分配(包括:主持人、资料收集人、记录人、汇报人、发问人、答辩人等)使学生之间相互依赖并共担责任。小组成员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教师预先布置的任务,记录完成过程,形成工作成果报告,分组研讨根据不同课程采取“小班化、多样性”形式。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小班研讨人数为20~30人,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可采用课堂辩论、PPT成果汇报、社会调查、案例研讨、设计思路分析、现场访问、模拟谈判、项目化训练等多种形式,既适用于理论课程教学,也可适用于实验课程教学。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固定班级的课堂理论授课形式,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促进了以“知识的应用性”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而是要将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革为真正的以“学”为主。而要想实现真正彻底的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改革入手,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为此,学校决定设立“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打破按照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传统习惯,根据知识的应用性原则重新整合专业课程体系,彻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开设经济法平台课程,各专业又根据需要设立相关的财政、税收、商事等法律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占用了大量学时,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经过整合后设置一门应用法学课程,涵盖经济管理必要的相关法律知识,形成课程教学团队,重新设计课程内容,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侧重和拓展。这样更有利于知识内容的整体协调,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其他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课程循序渐进地扩大课程改革的辐射面。

(四)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与教师评价机制

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为此,我们制定了《合作性学习课程评价指导性意见》,规范了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课堂测试、团队合作情况、讨论发言情况、PPT制作质量、作品设计质量、课外研讨记录、撰写论文或报告等,过程性评价可以占总成绩的50%以上,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改变被动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提高。这种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必须改革。我们修改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细则》,重新制定了评价指标,要求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授现有知识,而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终身学习。

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与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保障和绩效考核机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四、成效与推广

(一)校内各专业课程逐步推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从2005年开始,首先设计了民法学课程改革方案,目前已有400多门课程采用了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实验区各专业课程全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二是带动了项目化训练的开展,学生参与各项学科专业竞赛的获奖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7年获得国家级奖17项,省级奖158项(全省30所本科院校中排名第四)。三是学生敢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四是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增强,学会了倾听、协调甚至妥协,学会了帮助别人与被人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能力。学期结束时通过各种途径采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均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普遍感到满意。

(二)浙江省教育厅召开会议推广,同行交流频繁

2008年4月,浙江省高校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和来自各高校的领导对我校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迈出的创新步伐给予了高度评价;两年来先后有百余所省内外高校的千余位同行前来学习交流,他们均对我校开展的教学改革给予高度认可;省市教学检查听课专家,也一致认为这种授课有利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值得其他院校借鉴和推广;在省内外高校作相关报告10余次,如杭州师范大学特别安排在百年校庆前一天邀请我校教务部领导为该校教师作专场报告。

(三)获得各层次研究立项,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基于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项目获得教育部、高教研究中心、高教学会等高层次立项。这些项目的批准对于该成果的进一步提升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上发表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学校学报开辟专栏为教师提供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研讨并推广交流改革经验。

高校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从重视“教”向重视“学”的转变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根本性变革,虽然我们的改革实践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但毕竟迈出了高校教学改革中最艰难的一步,并在全省乃至全国许多高校中进行了推广,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相信,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最终必将为全国高校师生所接受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