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13108200000026

第26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执行(1)

第一节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实践研究方法简介

社会实践有着系统的研究方法,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能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术科研能力,掌握研究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或研究打下基础。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也要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进一步完善心智模式,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需要仔细思考因果,多发现问题。众所周知,牛顿在遇到苹果下落的现象后,思考了引力的作用,提出跨时代的定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要透过现象由表及里地思考其本质和原因,寻本溯源地发掘其潜在的规律,把握各种现象背后的实质。

社会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也会遇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应多加思考,留心观察,努力用既有的、已学的知识去尝试解释,这样才能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

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有很多,通常来说,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抽样法、文献法。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按照另一种分类又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量化为主要的研究手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研究体系。这里对几种常用方法作一些介绍。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访谈员与受访人面对面的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得到访谈所需要的信息的研究方法之一,又称晤谈法。在访谈过程中,尽管谈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经常在转换,但归根到底访员是听话者,受访人是谈话者。访谈以一人对一人为主,但也可以在集体中进行。

访谈法可以分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两类。

标准化访谈的特点是,对在访谈中涉及的所有问题,如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和方法、访谈中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访谈时间和地点等都有统一规定。在访谈过程中,要求访谈者不能随意更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

非标准化访谈法是指事先不制定统一的问卷,只是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或某一题目,由访谈者与被访者进行自由交谈获取资料的方法。与标准化访谈相比,这种访谈几乎无任何限制,访谈者可随时调整访谈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非标准化访谈常用的有两种类型:重点访谈和深度访谈。重点访谈是根据事先确定的题目和假设,重点就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重点访谈的关键是问题的确定。例如,访问人要预先确定问题及其研究的方向,准备相应的材料,方能登门拜访受访人。深度访谈又称临床式访谈、个人案史访谈,是为了取得某种特定行为及行为动机的主观资料所作的访谈。经常用于对特殊人群的个案调查中。例如,研究一名学生交友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认同发展问题,通过对其生活史访谈,如他对父母的感情、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就可以加深对该同学交友问题研究的深度。

此外,还有集体访谈和电话访谈等形式。集体访谈,是指将若干访谈对象召集在一起同时进行访谈。电话访谈法,又称电话调查,是一种间接的访谈法,是指访谈者通过电话向被访者就某一问题进行交谈,搜集研究资料的调查方法。

2.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抽样调查法在目前使用较多,多与访谈、问卷法相结合使用。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调查者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提纲或询问表)通过邮政部门或依组织形式交给被调查者,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完毕,然后通过邮局寄回或由调查者收回,进行统计汇总,以取得所需的调查资料的调查方法。

问卷法是统计调查方法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问卷法是一种间接的、书面的访问,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一份内容清晰、描述准确的问卷是调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制作问卷时应该多花费心思,设计出令人满意的问卷。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作出分析。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研究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其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是一种继承性的研究。

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还有很多的方法,这里仅仅是介绍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有模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更为复杂的定量研究方法,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就不展开叙述了。

二、合理运用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

在前面的内容中,介绍了社会实践当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将会介绍这些常用方法的运用要点。理解了社会实践的研究方法并不等于掌握了其运用,运用这些研究方法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实践活动中,应当多加使用,熟能生巧。

1.合理运用访谈法

访谈是一项非常有技巧的方法,也是一种人际技术的体现。在一些访谈节目当中,采访者的现场反应成为节目的看点。同样,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运用访谈法也需要较多的技巧。这里介绍访谈法的一些要点。

访谈开始时需要制定访谈的计划,确定适当的访谈对象。接着,需要掌握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婚姻和一些简要的经历等,以便更好地与访谈者作出解释和说明。再者,需要准备访谈的基本工具,如介绍信、文具、证明、表格、问卷等,必要时还可以准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影机等。在访谈进行时,需要认真记录访谈的要点和关键,以便之后查阅和作为研究凭据。

访谈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工作,这里介绍一些相关的技巧。(1)访谈的准备。访谈地点在无其他人的办公室、人口较少的家里、僻静的地方、咖啡屋;访谈时间控制在1~2小时。(2)访谈的提问。敏感问题迂回谨慎;内向的被访者多问细节;第一句话闲聊,拉拉家常,便于双方逐渐了解和进入状态;多用开放型问题少用封闭型问题;一句话问一个问题;问题要具体,避免过于抽象;追问不要在刚开始就频繁进行;捕捉有意无意抛出的语言“标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谦虚请教。(3)访谈中的回应。访谈过程中应及时回应他人的表达,可以微笑示意,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观点便于深入,总之,在谈话过程中始终需要保持倾听的态度。

2.合理运用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而进行的,其中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抽样方式。

(1)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与掷骰子或抽签的原理相同,因此,在这种方法中,任何个体单位被抽中的机会都是完全均等的。简单随机抽样需要对每个样本编号,然后采用一个随机数字表。抽样时,可随机确定一个起始数字,之后向任意方向读数,直到选够所需样本数。

(2)系统抽样。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抽样时,研究者可先随意选取一个样本作为起始样本,然后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取。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其样本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所采用的间隔一旦与样本排列的规律性相符,抽出的样本就不具有随机性了。这种方法较为简单省力。

(3)分层抽样。当样本对象的性质差异比较大时,可以将对象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这些类就是所谓的“层”。然后再对各层中的样本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当样本属性差异太大时,可以分多层来进行抽样。

这种方法可以使较大规模的调查变得较为简单,同时也便于对样本中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调查的精确性也会有所提高。

(4)多级抽样。就是当调查规模、样本数量太大时,可以对样本分为几级抽取对象,这样就使得大面积调查易于实施。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每抽取一级都会产生误差,级数越多误差越大,因此多级调查的分级一般不要超过三级。

3.合理运用问卷法

问卷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1)题目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类型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是开放式无结构的题目,二是限制式有结构的题目,应根据研究的性质来决定。

(2)题目是否切合研究假设的需要。

(3)题目是否含混不清,引起歧义。通常应设法避免三类问题:第一,太普遍化的问话,使受测者不知真正目的;第二,语意不清的措辞,使受测者费解;第三,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与事实,使受测者不知如何选择。

(4)题目是否涉及社会禁忌。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些社会禁忌,勉强去触碰它,一定会失败。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正面问一些敏感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

(5)题目是否产生暗示作用。有暗示性的或者潜在暗示的问题可能会对最后的研究结果有误导,因此应当尽量使得题目客观,避免有倾向性。

(6)题目是否超出受测者的知识和能力。

(7)问卷的作答时间应当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为宜,过长的作答时间说明问卷的题目数量或者理解的难度已经超过一定的范围。同时,过长的问卷也会影响填写人的心情,使得问卷效果打折扣。

(8)用语应浅显、易懂,力求简单,不能太复杂,不要超过受测者的领悟能力。字句的意义力求清楚明白,不要含混不清,要尽量有界定。

4.合理运用文献研究法

社会实践活动之后一般需要对现象进行解释,呈现方式有报告、总结、论文等形式,研究需要基于一定的基础,问题的提出也需要参阅一定的资料。这就需要进行文献研究。文献研究的一般过程为:问题提出、文献收集、文献整理和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属于什么范畴、如何开展。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是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合适的、可研究的、力所能及的研究问题,才能进行后续的步骤。

文献收集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电子资源库、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在收集文献的同时应当准确标注文献的出处,以便之后研究时引用。

文献整理是基于文献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初读时可以根据摘要或者大纲进行分类,之后对一些重点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阅读。

文献综述是关于所读文献的成文报告,需要根据所阅读的文献提炼各种文献的观点,并根据需要进行对比或比较,便于今后使用。

参考阅读30

浙江大学开展大学生“村官”培养专题调研

——700名学子共访全国大学生“村官”

如何让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成为长期战略行动?如何让大学生“村官”更加适应农村基层工作?浙江大学于2009年6月正式启动的“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与成长机制研究”课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和成长机制,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政策框架和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模式与成长机制研究”课题包含“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与成长机制调研”、“本科生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村官’培养计划”、“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村官’成长通道”、“大学生‘村官’培训与素质提升方案”等四个子课题。课题研究以全国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以浙江省大学生“村官”为研究重点,通过组织大学生“调研员”对大学生“村官”本身、村民、村镇干部以及在校大学生等进行深入调查、访谈,并结合专家组专题调研,最终形成数据翔实、内容丰富的研究报告。

2009年的暑假,有一支特殊的团队活跃在祖国大地,这支团队拥有700名来自浙江大学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他们分散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但却进行着同一项实践活动——大学生“村官”调研。调研活动不仅吸引了浙大全校学生的关注,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浙江大学党委张曦书记多次过问活动进展情况,研究国家发展的多位专家学者也寄予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之词。

在暑假的两个月间,大学生“调研员”的足迹遍及浙江、江苏、北京、重庆、安徽、河南、湖北、吉林、江西、辽宁、山东、山西、贵州、四川、云南等近30个省份。根据“调研员”的信息反馈,截至9月15日,共走访了460余位大学生“村官”、780余位村干部、970余位村民。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同学们与农村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许多同学都深切体会到大学生“村官”给农村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给中国广袤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