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13108200000019

第19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设(2)

3.机制长效

短期的社会实践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体验生活的时间并不充裕,从而导致目前有少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出于对实践育人机制的探索,浙江大学团委开创性地将学生挂职农村村主任助理、社区主任助理模式引入进来,取得了短期实践活动难以达到的效果。这不仅体现在对地方政府部门、团系统的工作推动上,也体现在对农村村务工作的促进上,更体现在大学生扎根基层、奉献祖国理念的培养上。

参考阅读21

上好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浙江大学团委挂职村官工程纪实时代呐喊:“大学生到农村去”

2006年,在全国上下掀起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之际,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开始启动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工作。对此,校团委也在深入思考、积极酝酿如何有效引导全校团员青年投身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为在校大学生打造发挥优势、施展才华的广阔社会舞台。

2006年7月初,就在浙江大学与湖州市签订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协议的三个月之后,浙江大学团委与共青团湖州市委在湖州市政府会议厅举行了校、地团委服务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签约仪式暨相关工作推进会。在此次会议上,双方共同签署了包括选派在校大学生赴湖州基层挂职新农村村主任助理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的要求,每年暑期,校团委负责选派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赴湖州农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挂职锻炼工作。

自2006年起至今的三年里,学校共计选派了162名在校大学生分赴湖州市三县两区参与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湖州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学生到农村去”,一种崭新的大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逐渐兴起,这不仅是我校与湖州市全面合作共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校深化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新探索。

深入农村:“只有触摸土地,才能感受温度”

2006年春节刚过,共青团中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号召大学生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显身手、建功立业,认真研究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用理论知识推动新农村建设。当年,学校就将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确定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校团委和共青团湖州市委开始在双方合作的大框架下,启动“浙大学生挂职湖州市新农村村主任助理”实践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志愿参与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深入农村基层,用青春和智慧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自我价值。

由于是一种新的尝试,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在许多方面都处在摸索阶段。就工作内容而言,为了坚持“真正深入农村、沉入基层”的理念,让参与村官挂职的大学生能够更有目的地开展工作,学校团委要求每一位“村官”在挂职期间除协助完成事务性工作外,还要走访一组农家,深入了解农民生活及思想状况;结对一名青年农民朋友,在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提供帮助;参加一次党、团组织生活,帮助参与农村党、团组织建设;注册和推广使用一批农民信箱,促进所在村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开展一次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增强农村环保意识;策划组织一次政策宣讲,重点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提供一份参考意见或调查报告,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三年下来,“七个一”活动已然成为大学生挂职村官工作的核心内容。

谈到在校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的社会意义以及设置“七个一”工作目标的最初想法时,校团委副书记阮俊华表示:“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是校地共青团组织在校地共建的大背景下的创新举措,也更好地推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设。这项工作不仅突破了原有社会实践模式,使同学们能够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沉下心去体会,在挂职工作中接受教育、锻炼成长、服务社会。同时也为培养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些许思路。而我们设置七个目标任务就是要让参与挂职的同学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抓住锻炼和学习的大好机会,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挂职工作,并真正有所感悟和收获。”

要真正深入农村,对于初次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还是一个难题。

“我是第一批来湖州农村挂职的村主任助理。刚来村里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开始工作?学校交给我们的‘七个一’目标也不知从何入手?从大学校园到农村的变化,起初真的让我找不到北了。”来自生仪学院的黄冬,想起两年前刚到湖州农村时的情景,依然是感慨万千,“我觉得,大学生只有触摸土地,才能感受到温度,只要我们能真正用心深入农村,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虽然一开始遇到很多挫折,但慢慢地就好多了,村里的人也了解和熟悉了,各项工作也就开展得挺顺利了。”

献言献策:“除了一腔热血,还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本领”

“大学生在暑期挂职中,积极开展了各项便民利民的活动,针对农村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献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共青团湖州市委书记许小月在2008年浙江大学湖州挂职村官活动总结报告会上,对浙大学生在挂职期间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说真的,原以为农村工作就是处理文件,调解邻里纠纷。但是真正在这里待过才发现并不只是如此。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2008年挂职担任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章家埭村村主任助理的贺玉华提起自己挂职期间的工作显得颇为自豪。针对当地村镇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其子女学习条件差、假期无人照管等问题,在章家埭村挂职的大学生开办了“留守儿童之家”,辅导孩子们学习,组织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我们自发地在小分区开办了四个暑期辅导班,开设各类辅导35次,共计辅导学生112人。”贺玉华在工作汇报时如是说。

曾挂职于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井村的黄冬同学,则发挥其专业特长,为所挂职的井村建立了安吉县有史以来第一个村级网站“中国·安吉·井村”。只要提起这事,黄冬脸上总会露出幸福的微笑:“当时,我发现村里面其实一直有建个网站的想法,就是没有人会弄。于是,我就主动把这个活给承担下来了。经过两个多礼拜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听说现在还一直用着呢!”

参与了2006年、2007年挂职村官工程的经济学院学生朱凯,在谈到挂职工作时认为:“现在能做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第三批挂职的同学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上已经吸收融合了第一批、第二批挂职工作中最精华的部分,适应当地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开展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从一开始只能为村里打打杂,到现在可以逐渐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真正为地方发展献言献策,这是一种质的飞跃。经过两年的时间,我觉得参与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除了一腔热血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扎实的知识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6年至今,在浙江大学团委和湖州市委组织部、新农办、团市委的努力推动下,大学生挂职村官工程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完善计划、拓展内容,规模逐渐扩大,成果日益显现。大学生挂职村官团队累计举办各类政策宣讲活动106场,走访农户2344户,下发各类调研问卷3350份,与近500名农民朋友进行结对,帮助1000余名农户注册了农民信箱。与此同时,挂职“村官们”还结合各自专业知识和当地生产生活现状,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对当地支柱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中肯且极富创新的建议,累计调研湖州全市村办企业100余家,撰写了超过44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工作感想,其中164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大多数已被当地政府所采纳,切实有效地服务了湖州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成长成才:“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2007年暑假,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许雪斌与同学一起在杭州建德农村开展社会调研,随后他们将此次农村调研的调研报告寄给了温家宝总理,并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想法和建议。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回信从北京中南海传送到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浙大求是园。温家宝总理在回信中指出:“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

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2008年暑假,许雪斌成为56位挂职湖州新农村村官的浙大学生之一。“温总理的回信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使我下定决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基层农村锻炼自己。我想,一个月的经历会让我有更多的感慨、收获与成长。”确实,在农村担任挂职村官的一个月,对大学生来说是在基层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一个月,是从基层农村干部、农民朋友身上学习中国国情,上好不可或缺一课的一个月。

挂职村官工程让身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真正体会到温总理“在中国不懂农村就不会真正懂国情”这句话的深意。在同村民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的挂职生活中,大学生与村民之间培养建立了深刻长久的友谊,对农村生活的感悟,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系农村的精神纽带。以挂职形式参与农村基层工作,使大学生能够亲身认识基层组织构架和体会基层人民生活,了解农村,感受农村,体悟国情,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在社会的熔炉中成长成才。“初到湖州南浔镇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住的条件并不好。两个人一台电扇,没有蚊帐没有纱窗。开了窗就被蚊子咬,关上窗,热得跟蒸笼一样。

头几天都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勉强度过的。”2007年赴湖州挂职村官实践团团长朱凯,回想起刚到农村时艰苦的生活条件,还不免有几许感慨,“不过,我们并没有抱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生活与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最后,我们做到了,我们用出色的工作完成了挂职任务,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信赖和当地政府的好评。”

而就在今年5月,朱凯和其他五位同学一起获得了由湖州市颁发的“服务湖州新农村建设杰出青年”荣誉称号。面对荣誉,朱凯仍然十分感激那段深入农村基层的经历:“年轻时吃点苦,经受些磨砺,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大有帮助。”

竺可桢学院学生徐张黛玮从小生活在城市,对于中国农村的了解,只停留在媒体新闻的只言片语之中。今年,她也选择了去湖州担任挂职村官,这段经历也让她实现了自我成长。她在挂职日记中这样写道:“参加这次挂职锻炼,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农村基层挂职的一个月时间,应当说过得非常辛苦,但同样充实快乐。当每一次看到村民们回馈的温暖笑容,我不仅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更感受到了因为我的存在而使这个村子发生的点滴变化。所有的一切让我觉得我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分子。”

建功立业:“投身广阔的农村,在农村大舞台上奏响青春之歌”

今年,中央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在未来五年,由中组部等部署选聘十万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媒体和大众形象地称之为“十万村官工程”。事实上,在农村建功立业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当代大学生无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从一定意义上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帮助群众拓宽致富渠道;能够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并通过创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道路;能够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文明理念引导群众崇尚文明、弘扬新风;还能够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正如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对“今日之责任”的阐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舞台也不应该只局限于生活条件优越的现代化大都市。到农村去,做有用之才、实用之才,以“村官”之力,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这才不愧是“我少年中国的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的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