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13108200000015

第15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2)

二、主要成果和经验

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虽然推出才两年时间,但由于在思路和模式上的创新,不仅推动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应用、学术科研的结合,也确确实实取得了一些的成果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的推出让很多参与的大学生对这句古训有了更深的体会——因为在参与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会派上用场,任何一门课程没有学好都会影响他们最终成果的完成。于是很多同学纷纷拿出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进行复习,参加完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等于把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复习了一遍,而且由于与实践结合,与同学们的兴趣结合,有些当时觉得比较难、比较枯燥的课程,也变得容易而有趣了。而且,有些同学为了在最终的决赛中取得好成绩,还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运用到项目中来,进一步加强了他们自身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参加管理解决方案大赛评比的专业老师都非常有同感,他们认为,通过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促进同学们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并巩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接下来参与导师课题和撰写毕业论文都非常有帮助。

2.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

现在,国内的大学培养学生都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且要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也要重视技能的培养,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管理技能,包括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管理统计、管理决策等分项能力,管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在于熟练掌握和应用管理技能。管理解决方案计划的推出,给管理学院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最初的组建团队,到联系企业、选择项目,再到深入调研、撰写案例和解决方案,直到最后的比赛展示和答辩,所有的环节都需要同学们运用各种管理技能,这些都是从书本上、课堂中学到的,现在刚好可以学以致用,不管成效如何,都能够让同学们有所收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助于他们自身管理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两年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有很多一直到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在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中积极组队,并担任项目负责人。据了解,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个实践计划,锻炼一下自己的团队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也证明,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确实已经被很多同学认同,并利用这个平台来实践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

3.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球化竞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创造能够促进中国社会转型和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培养引领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使命之一。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正是为这一使命服务的,并希望能够真正促进管理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两年实施的情况看,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布置给管理学院学生的一个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挑战任务,他们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出自己的答案,而学院最终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建立在可操作性基础上的创新性。生搬硬套或者教条主义地应用书本上的理论和模型肯定得不到评委的肯定,因此,比赛在导向上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在具体的比赛中,每个团队面临的情况都是具体而独特的,根据这些情况给出解决方案,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并且这些创新有很多还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比如,在2008年的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中,07旅游管理团队,将全班16名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企业组和政府组),在对全省的旅游职能部门、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为省旅游局撰写了《浙江省公民旅游休闲发展行动纲要》,在专家评审会上,《浙江省公民旅游休闲发展行动纲要》不仅顺利通过评审,而且还得到了中国旅游研究院、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发改委、杭州市旅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和好评,杭州日报还刊发了题为《全国首个公民旅游休闲发展行动纲要出自浙大学生之手》的主题报道。

4.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履行

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国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高校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师,另外一个就是学生。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管理解决方案实践计划同样为管理学院的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为64个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质量较高的管理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大多得到了对象单位的好评。如宁波海申环保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反馈表中写道:如何打造一支中层队伍是现阶段我公司的首要任务,DODO团队的解决方案很适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具有实用价值。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反馈表中写道: 该团队针对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分创新的解决思路,最终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非常满意!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方案被对象单位接纳和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比如为浙江省旅游局制定的《浙江省公民旅游休闲发展行动纲要》,为西门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制定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优化问题》,为恒丰银行杭州分行制定的《企业客户财务风险评价方案》,为浙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制定的《外派员工归属感文化建设方案》,等等。

第二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一、志愿者活动的历史渊源

志愿服务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索取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的概念,在我国并不是自古就有,但是其思想理念则与中华民族的“慈善”观念有着重要渊源。

中国的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就是一种志愿奉献。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雷锋精神的概括,以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又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扶贫济困、服务他人的精神弘扬到了一个社会风气的高度。可以说,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培养造就了几代中国青年。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系统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于1993年应运而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施,不但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帮助了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也促进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广大青年在志愿者服务中认知社会,提升能力,发展自我。团中央在1994年推出的“三下乡”活动和1996年推出的“扶贫接力计划”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充分肯定。

2003年,团中央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开展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西部计划”更是在广大青年中引发热议,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喜欢、影响最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

二、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大学生作为其中的翘楚,更是在志愿者的领域中责无旁贷。通过实践的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积极性。具有实际意义的志愿者服务,能够使广大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关注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

在青年主体意识觉醒的带动下,号召更多的学生自觉投身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这无疑会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支持。

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理想,一种合作,一种实践。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更是一种升华的过程。他们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奉献精神。类似于“西部计划”这样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人才交流活动。就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志愿服务本身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现在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还不够宽,渠道和途径还不够广,志愿服务无疑将成为大学毕业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务实、自主、上进的观念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阅读13

浙江大学组织开展系列志愿者活动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浙江大学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一万余名。学校通过“星级志愿者”认证、“十佳志愿者”评比和开展“青年志愿讲师团”、“守望工程”等品牌活动宣传志愿事迹,弘扬志愿精神,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推进地校联动和共同发展。为了提升志愿工作层次,调动高校人才优势,将传统的无偿服务转变为智力支持,学校于2006年9月组建了“青年志愿讲师团”,吸引了百余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博士后、优秀博士生以及部分优秀校友等高素质、高学历志愿者,参与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建。通过与地方组织部门、共青团组织等单位沟通协调,以选派志愿者挂职和担任志愿村官、与当地青年企业家结对、开办创新论坛、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途径,推进高校与地方的相互联动和共同发展。一年多来,“青年志愿讲师团”已与浙江省长兴、上虞、龙泉等7个县市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与30余位青年企业家结对;选派了300余位大学生担任各种形式的乡村、社区主任助理;为地方政府举办志愿服务讲座40余场,开展农业技术和企业发展咨询服务20余次,赠送各类技术资料数百册,完成各类课题、规划数百万元;博士后志愿者杨景华带着他新研发的西瓜品种在湖州长兴推广种植,另一位博士生志愿者王伟为浙江上虞某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制的干红桑葚酒已远销欧洲。

——发扬志愿互助精神,关注社会民生。学校积极关注社会民生,拓展工作形式,通过开展志愿者工作积极帮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需要社会深切关注的群体。2007年11月,学校正式启动“守望工程·关爱空巢老教师”等系列志愿者活动。通过组建“守望工程志愿服务队”、设立“浙大求是社区空巢老教师志愿服务站”等途径,帮助空巢老教师们解决生活困难、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共完成三批35位“空巢老教师”的结对服务工作,网上报名志愿者达140多位,志愿者陪老人聊天、散步,为老人读报、打扫卫生,给老人办生日会、群歌会;在传统佳节为老人们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乐融融,共建共享和谐氛围。

2007年7月,学校通过CC98——校园信息板块组织了40多名志愿者开展了帮助在杭工作的农民工子女实现心愿的圆梦活动,其中包括许多假期来城里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志愿者们帮助这些孩子们白天游动物园、少年宫、西湖、海底世界等,晚上开展学习辅导工作,受到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热烈欢迎。

——主动依靠社团组织,发挥规模效应。学校发挥学生社团的规模效应,聚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活动,普及志愿精神,塑造和谐向上的志愿文化。浙江大学(学生)红十字会通过“青春红丝带”、“以爱的名义”等活动打造校园公益品牌,倡导互助精神,每年参与者约2万人次;2007年,学校获得“全国红十字模范学校”的荣誉称号。浙江大学(学生)绿之源环保协会,通过组织、参与第三届中国地区性青年环保组织发展论坛、第三届浙江省青少年绿色营、保护母亲河等系列活动,在校内外宣传环保理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名优秀会员因环保事迹突出而获得“母亲河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中国青年拜耳特使”等荣誉;浙江大学(学生)三农协会,积极组织志愿者先后深入到浙江省及全国其他部分省份基层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2007年暑期,组织了150多名志愿者走出学校,与全国23个省份的100多名村官面对面,聆听村官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所思所想并形成访谈报告。其中51篇质量较高的访谈报告,经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村官故事》一书,并作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公开出版。

(原载《教育部简报(增刊)》200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