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交通运输学
13105300000006

第6章 现代运输系统的特性分析(1)

本章要点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运输系统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以及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主要运输方式组成的复杂系统。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经济特性。在现代交通运输业中,一次成功的运输往往不是由一种运输方式就能实现的,而是有可能采用了很多种运输方式。研究现代运输系统既要独立地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把整个交通运输业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即各种运输方式相互独立又有机地互为补充。

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不仅有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甚至还有国防因素。由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条件、国内外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和综合考虑各种情况。

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在实现交通运输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因此必然充分利用各自的自身优势和特长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内部的竞争,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不断完善的运输市场环境,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在良好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有序、公平竞争,在竞争中协调发展。

在这一章中,我们分析综合运输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2.1 铁路运输

2.1.1 铁路运输概述

铁路是一种适宜于担负远距离的大宗客、货运输的重要运输方式。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大国,铁路运输在目前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是统一运输网中的骨干和中坚。

优点:巨大的运送能力;廉价的大宗运输;较少受天气、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能保证运行的经常性和持续性;计划性强,比较安全、准时;运输总成本中固定费用所占的比重大(一般占60%),收益随运输业务量的增加而增长。

缺点:始建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始发与终到作业时间长,不利于运距较短的运输业务;受轨道限制,灵活性较差,必须有其他运输方式为其集散客货;大量资金、物资用于建筑工程,如路基、站场等,一旦停止营运,不易转让或回收,损失较大。

2.1.2 铁路运输管理

1.铁路与国家政治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关系

我国社会经济是在特定的地域、资源分布、人口、民族环境中发展的。虽然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差距,但在这一特定环境中,铁路运输仍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王慧炯等,2000)。

(1)我国地域辽阔,铁路成为联结全国和国民经济的纽带

我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东西跨度5400千米,南北纵贯5200千米,属典型的大陆性国家;四大直辖市、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直线平均距离1400千米。铁路运输以其运距长、连续性强、规模集约等性质,将全国和国民经济有机地联结起来,突破了地域辽阔对国家和国民经济整体性与联系性的空间阻隔。

(2)铁路成为改变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非均衡性的大动脉

我国中西部、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仅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即“三西”地区的煤炭储量和产量目前就占全国的59%和32%;木材一半以上产于东北,石油和矿冶材料多分布于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资源蕴藏稀缺,因而形成了东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带与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带的经济格局。这一经济格局产生了大量的重质长途货流,铁路运输承担了我国重质长途货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如目前我国每生产1万吨煤,其中由铁路输送的有6000吨左右;每生产1万吨钢,铁路要承运冶炼物资3.5万吨;每亿元工农业产值产出的相关物资运量,铁路承担3.3万吨;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铁路需运送4万多吨矿建材料。铁路所承担的长距离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北木南运、北油南运、西油东运,以其不可替代性克服了我国资源分布和工业布局非均衡性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

(3)铁路成为改善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重要手段

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我国存在许多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共性之一就是交通不便,导致缺乏与外部经济的联系,使这些地区的资源和产品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地区形成正常的交换和交流。我国若干经济落后地区一旦被铁路运输所覆盖或辐射,往往使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可以在与外部经济的联系中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进程。铁路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激励,对舒缓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我国人口众多,铁路成为旅客不同运距、不同层次运输需求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跨地域的长距客运,或中距离的城间客运,或是短距离的城市周边客运,铁路都以其安全、舒适、便利、速度的运输优势,满足了旅客不同距离的旅行需求。由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铁路客运提供的不同档次、不同价位的运输工具,往往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出行方式,满足了不同收入和消费层次旅客的旅行需求。

我国近年来大量农业人口迅速由农业转向其他产业,这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主要标志之一。这种转向往往伴随着农业人口跨地域、大范围的转移,铁路客运成为这种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运输工具,为中国由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铁路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国土的周边地区,或是交通难以通达的地区。这种在地理上与内地形成的天然阻隔,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往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重点修建的若干条联结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铁路通道,不但沟通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成为带动少数民族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6)铁路为社会、经济、政治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铁路承担并高度时效地完成了大量重点物资,因各种需要而必须紧急调运物资,救灾物资,国防以及国土开发的运输任务,在支援国家重点经济建设、增强抵御与救治自然灾害能力、保证国家稳定、加强国防边防、巩固国家的政治统一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仍将是我国综合运输网络的主框架,工业化初期是货运为主的时代,且初级产品为主的大宗货物是主要运输货种,加之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能源集中于西部,加工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决定了铁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客运方式的主力。如果高速铁路和磁悬浮列车技术有所突破,其商业化运营将使这一趋势增大并加快。

2.铁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铁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前所述,下面分析铁路运输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支持作用(王慧炯等,2000)。

(1)铁路运输促进了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开放、发达的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交通运输则是媒介各区域市场交换以形成统一市场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各区域的多种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建立趋于深化,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区域间的市场交换愈加频繁。在地域辽阔这一地理背景中,铁路所拥有的大通道、大网络运输优势,促进了各类要素在一国范围内的流通与交易,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2)铁路运输促进了资源空间形态的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规定性之一是分工经济,分工的专业化与协作性则导致了资源更高效率的配置。分工既有产业部门的分工,也有区域间的分工,而区域间的分工便产生了资源空间位移的需要。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日益发达。铁路在中长距离且呈规模性的运输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特点,使得资源位移突破了狭窄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一国范围内的空间配置最大化。铁路运输为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予以优化配置提供了最为有效的载体。

(3)铁路运输促进了市场广度的开拓和深度的开掘

市场的广度是与交通运输的通达程度成正比的。各种要素通过铁路运输进入不同地域的市场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表现。某些要素在一个市场中仅表现为简单的、低程度的使用价值,而在其他地域的另一市场中却会表现为多样性的、高程度的使用价值;这一状况又决定了某些要素在一个市场中只能获得较低的价格,而在其他地域的市场则会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使经济主体得到更高的收益。

(4)铁路运输为经济主体的市场活动提供了低社会成本基础在市场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本决定了自身的收益程度,因而降低经营成本是任何经济主体市场活动的理性选择。而经济主体的降低经营成本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的,交通运输费用构成了经济主体现代市场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铁路运输由于价格相对低廉,从而为经济主体运输成本的有效降低提供了最佳选择。由于铁路运输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经济主体对铁路运输产品的选择会降低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成本,从而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创造了一个有效的前提。

2.2 公路运输

2.2.1 公路运输组成结构及其基本功能

从技术结构上看,公路运输系统由基础设施及运输工具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括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站、场及其附属设施,公路交通控制与管理设施等。在现代社会中,公路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下面以高速公路为例。

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行驶的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严格限制出入,往返车辆在分隔的车道上快速行驶,全部采用立体式交叉口,采用较高的设计技术指标,配备完善的交通设施,从而为大量汽车快速、安全、舒适便捷地运行提供了条件和保证。在我国,高速公路是全国公路网中的主骨架和干线公路的主要形式,且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是收费的。

高速公路是在普通公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筑路施工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管理技术和现代运输技术等一系列最新科技成果,所建立起的资金密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它具有其他多种运输方式所不具备的多方面特性。

一是运行速度快、运输费用省。高速公路高标准的路面和通道式布局走向,无干扰全天候运行,大大增加了运输的可靠性,使汽车这一运输工具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据调查,高速公路的平均车速约为100公里/小时,最高可达150~200公里/小时,而一般公路只有20~50公里/小时。由于车速的提高,降低了油耗、车损和运输成本,缩短了运行时间。此外,高速公路由于采取了控制出入、交通限制、分隔行驶、自动化监控等确保行车快速、安全的有效措施,使交通事故率比一般公路大大减少。据统计,高速公路的事故率和死亡率只有一般公路的1/3~1/2。

二是通行能力大。通行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道路容许通过的车辆数。高速公路上下多重车道、并行无干扰开通运行,使单位时间内的客货流量大幅度增加。一般双车道公路的最大通行能力约为5000~6000辆/昼夜,而一条四车道的高速公路的最大通行能力约为2.5万~5.5万辆/昼夜,相当于7~8条普通公路的通行能力,而六车道或八车道的高速公路可达7万~10万辆/昼夜。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有力地促进了汽车运输车轮的大型化(重型载货汽车)、拖挂化(汽车列车)、集装箱化和专用化(如冷藏车等专用特种车辆)等。

三是有效发挥了汽车这一载运工具灵活、方便的特性,加快了与铁路、航空、港口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特别是与高速铁路、民航等现代运输方式组合所形成的高速综合运输网络,更使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

运输窗口2‐1

中国高速公路突破3万公里 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1998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中国公路建设投资数量之大、开工项目之多举世瞩目。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近2万亿元,其中仅2003年就达3715亿元,创历史新高。2004年1至9月,中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26.6%。到2003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1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其中44%是最近14年内修通的。2004年,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资料来源: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