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课程意识与专业成长
13102600000023

第23章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学行为的转变(1)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简言之,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探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特征和指导策略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谈到自主学习,容易与自学联系起来,其实自主学习与自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自学,是指不依赖于他人帮助而由个体自觉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并具备了与之相应的学习能力。它们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将自学与自主学习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1.自主学习的涵义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我国有学者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地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那么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

从纵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为此,“自主学习”可以被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2.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

(1)参与的全程性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从学习目标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学生均在参与。这些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绝非包办代替。

(2)参与的主动性

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上的独立与自主。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能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计划,主动选择,主动监控。

(3)参与的情感性

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情感投入,能在学习中战胜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

(4)参与的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做到“会学”。衡量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学习,不仅要看学生是不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要看他们是不是富有成效地学习。因此,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

二、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自主学习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转换,教师应该从施教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

1.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是师生之间仍需要通过平等对话和真诚合作,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碰撞的合作性学习。

2.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环境的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合作伙伴,教师不应干涉,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3.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教材、练习册等过去曾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料,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声形兼具、图文并茂的数字化教材,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获取能力。此外,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网址,引导学生在网络的海洋里汲取营养。

4.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指导”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版)解释为“指点、引导”。自主学习方式赋予“指点、引导”以新的内涵,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并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知识的积极主动建构,以此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评价的参与者

教师作为参与者进行评价,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原则;其次,要监控整个评价过程;第三,积极做好后进生的学习评价,对后进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第四,作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第五,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随时发现和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

6.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是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促使其及时矫正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究竟处于哪个层次,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正确,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课堂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自主学习不仅是教育的真正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

教学既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和阻止学生的发展,更何况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础。因此,中小学教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组织、了解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1.激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容需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

(2)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2.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1)开放时空,展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教学内容表面上看是抽象的,但实际上来源于生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本来的样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能使教学内容动态化、环境化,就能在课堂里为学生创造出学习和探索的时空。

(2)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对话”,而前提是地位的平等、关系的和谐,关键则在于情感的沟通、气氛的融洽。在教学“对话”中,教者的重要责任在于有的放矢地选择话题,灵活有效地拓展空间,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还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评价为学生探究提供潜在的动力。

3.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台后”,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途径,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分享对方的思想、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和观念。

(2)实行有效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开放、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呢?这是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可回避且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要把握“自主”与“自流”、“开放”与“放任”的界限,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中的调控,以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现象。

为此,首先要实行目标导向。自主学习中的目标控制,就是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这里的教学目标包括预设的目标,也包括生成的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兴趣的王国,他们的探究心性容易持续地逗留在那里,就像小孩上街,呆在游乐场里不肯走一样。教书要时刻注意学生在探究场景里是不是掉队或迷路。但如果因为害怕出现这种情况而完全让学生紧跟自己的方向,很容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3)实行问题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并逐渐提高提问题的质量,怎样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怎样设计切合学科实际、课堂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回答的问题。

要鼓励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为此,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顾虑,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合的点头使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虑。还要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员提问,不断设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

要灵活处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重视并得到回应,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众多问题是困难的。教师必须对众多问题进行全面把握,迅速权衡,确定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需教师适当提示。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折射了他们先前存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师要追问和反思学生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从中挖掘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学生原始的个人兴趣与爱好水平上,而要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认知世界,并使兴趣提升与心愿发展成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最终变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

【一线心语】

自主学习的“浅”与“深”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

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