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硕士优秀教学设计选编(教育硕士学习丛书)
13102200000040

第40章 理科类(15)

四十一、中班科学活动——捉泥鳅

一、活动设计思路

前段时间,为了丰富班级的自然角,许多幼儿带来了花草和小动物。

其中有位叫冯周杰的小男孩带来了十多条泥鳅,给班级的自然角增添了不少亮点。幼儿们都兴奋地围着泥鳅谈论着:“这是什么呀?”“它生活在哪里?”……一不小心,一幼儿把盛着泥鳅的玻璃缸给碰翻了,十几条泥鳅都洒在了地板上,许多幼儿发出了尖叫声,还有一些女幼儿干脆躲得远远的,生怕被咬了。我忙叫幼儿们帮我一起捡,可除了几个男幼儿,别的幼儿都是一副怕怕的表情,不敢挪前一步。

面对这一场景,我马上意识到:城市中的独生子女对现实中的一些小动物缺乏了解,他们只有从书本和媒体中得到一些对小动物的间接认识,缺乏直接体验,缺乏接触小动物的勇敢精神,特别是女幼儿,有时连一条小虫子也怕,更别提亲手触摸它们,探索小动物的奥秘。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且新《纲要》中科学教育的要求是“引导幼儿接触自然世界,使之感知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于是,我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捉泥鳅》,目的是培养幼儿大胆亲近小动物,体会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快乐,并在此过程中了解、认识小动物。

二、前期分析

泥鳅是现在城市幼儿所不熟悉的事物,但它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泥鳅的外观和生活习性都能简单明了地通过观察了解到,只有光滑这一特点只有通过触摸才能解决,所以我设计了三次捉泥鳅来感受这一特点,而且在本活动设计中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是重点,为了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简单了解摩擦的知识,设计了用不同材质的手套捉泥鳅。

在本活动中,了解泥鳅的保护工具——黏液是难点,通过多媒体手段清晰明了,形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小动物的自我保护工具,发展幼儿的想象和思维,开阔了幼儿的眼界。

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发展,进入中班,他们虽然在集体中行为的有意性增强了,但注意力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所吸引,所以运用游戏,通过玩来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中班幼儿随着身心的发展,会积极地运用感官去探索了解新鲜事物,还常常喜欢究根问底,并能独立地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虽然此时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但只限于理解周围世界中的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而且幼儿能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

根据以上幼儿的特点,我在设计活动时以玩为主,在玩中层层递进,从而达到让幼儿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并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并大胆亲近泥鳅,在捉泥鳅中体验快乐。

三、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泥鳅的自我保护工具是黏液。

2.说出小动物自我保护的工具。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捉泥鳅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

2.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胆亲近泥鳅,在捉泥鳅中体验快乐。

四、活动准备

1.活动材料

塑料水桶每人一个、玻璃瓶一个、盛有若干泥鳅特大脸盆四只、塑料手套和线手套每人一付、多媒体课件《泥鳅》和《动物的保护工具》。

2.活动铺垫

活动前让幼儿收集有关动物的自我保护工具的资料、在活动前还在自然角放了几条泥鳅让幼儿能随时观察。

3.媒体设计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感知泥鳅身上的黏液,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黏液不易被观察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有关泥鳅的音像资料播放给幼儿看,并且为了丰富幼儿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知识,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物的保护工具》。

五、活动过程设计

(一)认识泥鳅的基本特性

在活动开始时,我对幼儿们说:“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捉的东西,快看看是什么?”于是我出示了装了几条泥鳅的玻璃瓶。幼儿们看到泥鳅都兴奋地说:“这是自然角上的泥鳅。”接下来我请幼儿们一起来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并问:“泥鳅跟哪个动物很像?”有的幼儿认为跟蛇、黄鳝和鳗鱼很像,只是短小细了点,有的幼儿认为比蚯蚓粗了点……于是,我问:“这泥鳅生活在哪里,喜欢吃什么?”有的幼儿回答生活在水中,吃烂泥,有的认为是生活在泥中,喜欢吃虫子,我告诉幼儿们泥鳅喜欢在有水的稻田、池塘里淤泥中生活,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我继续问:“那泥鳅会咬人吗?”一幼儿回答:“不会,前几天我捉了一下,它没咬我。”

“对,你真勇敢,你们大家想捉泥鳅吗?”“想!”于是我在交代捉的规则(把袖口卷起,不能用水桶舀,只能用手捉,捉到后放入水桶)后,让幼儿自由组合成四组,开始在四只大脸盆中捉泥鳅。

(二)徒手捉泥鳅,感知泥鳅光滑的特性。

1.第一次捉泥鳅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有充分探索的机会。在幼儿捉泥鳅的过程中,我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反应,发现他们大都是兴奋地边嘟囔:“真滑!我又捉住一条!”边紧张地与泥鳅奋战,有几位幼儿的泥鳅还掉在了地上,他们就笑着追着泥鳅不停捉,-掉下再捉,直到把泥鳅捉入自己的水桶,还有几个合作在地上捉泥鳅。这时我注意到有三个幼儿(两女一男)只是紧张地看着盆里的泥鳅,试了几次都不敢下手,就走过去手把手地捉了几条,结果只剩下吕斯琪连手都不敢让我拉,我只得暂时作罢。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请幼儿把在水桶中的战利品倒入脸盆,然后请幼儿在自己的座位上说说捉泥鳅的感受。许多幼儿都回答很滑,很难捉。我又一次问幼儿:“泥鳅会咬人吗?”除了吕斯琪别的幼儿都大声地说不会。

2.第二次捉泥鳅

为了克服吕斯琪的畏惧心理,我特意安排了此环节,并请别的幼儿边捉边数数,看谁捉得多,并让幼儿尝试怎样才能捉得较快。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参与的兴趣更高了。我到了吕斯琪边上,给了她一副手套,她在戴上手套后在我的引导下,让我手把手地捉了一条,后来自己也鼓起勇气捉了一条。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请幼儿们把在水桶中的战利品倒入脸盆,并让他们说说捉了几条。幼儿们都很自豪地大声地说了自己捉的泥鳅数。这时我特意表扬了吕斯琪,告诉大家她自己用手捉了两条,并让大家给吕斯琪拍手,吕斯琪开心地笑了。接下去,我请幼儿回答怎样捉得快,有的幼儿回答用两只手捉快,捉得最多的幼儿回答只要用两只手合起来捉就容易了。于是我请捉泥鳅能手示范了一下。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塑料手套,让幼儿戴塑料手套捉泥鳅并说说感受。

这一环节中吕斯琪已经能大胆地带着手套捉泥鳅了,许多幼儿认为戴塑料手套捉泥鳅也很滑。

2.出示线手套,让幼儿戴线手套捉泥鳅并交流不同材质的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此环节后,幼儿得出线手套比塑料手套容易捉泥鳅,而且最后大家也知道了粗糙材质对捉泥鳅带来的便利和原因。

(四)利用多媒体探究泥鳅光滑的原因及动物的保护工具我引导幼儿说出泥鳅光滑的原因是因为泥鳅身体表面会分泌出一种黏液,黏液是泥鳅保护自己的工具。此环节引入了多媒体《泥鳅》,让幼儿通过视听了解泥鳅的保护工具及泥鳅的其他生活习性。此环节后我引导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动物有保护工具,由于此前幼儿已有知识上的准备,思维发散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后又适时引入多媒体《动物的保护工具》,通过视听肯定和丰富幼儿的知识。

(五)幼儿自由选择捉泥鳅的方法,自由组成人数一样的四组比赛捉泥鳅

在此环节中,许多幼儿选择了用线手套捉泥鳅,幼儿的兴奋和参与度到了高潮,已经完成的小组还给别的小组加油。而且在此环节中,吕斯琪看有的幼儿在徒手捉泥鳅,也脱掉手套徒手捉了5条泥鳅。

(六)幼儿在教师宣布比赛结果欢乐的拍手声中结束活动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幼儿园 沈美芳)

点评

作者及时抓住了身边的事物,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通过有趣的“抓泥鳅”的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和认识兴趣,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

活动中,充分地安排了幼儿亲身参与、尝试、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了恐惧心理。

整个活动的设计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配合其他的教学目标,如数数等。

适时适当地运用课件,既突破了活动中的难点,又使活动更丰富多彩。

当然,设计中可以做更多的拓展,可以让幼儿思考:“泥鳅是鱼吗?”

“泥鳅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对水田里的农作物有什么作用?”“你吃过泥鳅吗?”“泥鳅应该捕捉吗(与青蛙比较)?”等等问题,而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