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古代伪币研究
13101100000038

第38章 结语

货币作伪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领域的痼疾。历代每个王朝初期,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币制,但不久即出现私铸和私销,私钱与伪钞充斥,导致物价飞涨,使币制濒临崩溃,最终伪币与王朝共同灭亡,接着新的王朝出现,货币作伪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在中国古代,虽然龟、贝、布、帛等都先后承担过货币的功能,金、银、铅、铁、锡等也都做过币材,但最终流行的还是铜钱。由于中国传统的铸币材料是铜、铁等贱金属,金属容易得到,币材价值低,极易导致货币的实际价值与它的名义价值不符,即铜铁钱在一定程度上已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在起作用,这就使钱币在供应不足时,私铸恶钱能够为人们广泛地接受。同时,货币具有各种职能,作为流通手段,使用者并不太注意钱币的质量(事实上在私铸钱中除了恶钱还有为数不少的好钱,有些私铸好钱甚至与官铸钱质量相差无几),只要能在市场上流通就会放心接受,故此中国历代私钱的流通总是难以完全禁绝。至于宋代开始出现的纸币,币材更易得到,而且作为信用货币的意味更强,币面价值已完全和实际价值相脱离,故而更易被伪造。

铸造技术的简单为伪币的盛行提供了客观上的可操作性。中国古代的铸币技术非常简易,在清末机制制钱以前,一直采用范铸这种相对比较原始的方法,造成钱的成色常有差异,轻重也不易一律,如穿孔的大小、轮廓的阔狭、钱身的厚薄,等等,都会有较大的不同。这种铸造技术的低下,对于私铸是非常方便的。而纸币的伪造,较之于铜铁铸币无疑更为方便,伪造纸币不像铜铁钱需要一枚一枚地造,也不需打磨、修整等后续过程,它可以成贯地印制,成本低廉而获利更大。在钞纸质量尚佳、对纸料控制比较严的时候,伪钞的作假还有一个原料来源的限制,而在政府官钞所用纸张也无法保证质量的时候,伪钞的印制就更容易了。

此外,古代货币的铸造,多是由各地办理的,如汉初的郡国五铢即是由各地方政权所铸,其后,不论是唐会昌年间的开元钱,还是明朝的大中、洪武等钱,以及整个清朝两百多年的钱币,都是由各州、各省或各局分铸的,因而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铸钱的重量、成色均不相同。除了铸造上的地方性,流通上也存在着地域性。如北宋时,就有铜钱区、铁钱区、铜铁钱并用区等界划,两宋之交又增加了一个纸币流通区,各区之间货币严禁混用。各地的货币不完全一致,这也是导致私铸盛行的一个原因。

对于封建政府来说,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钱和铜的关系。铜是铸钱的材料,更是民间用品的原材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大增,而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的需要(寺庙的铜像、法器等),也要消耗掉大量的铜材。这些因素的综合,使铜料变得非常紧缺,因而钱价与铜价之间的比值也影响到民间的私铸私销盛行与否,钱贱铜贵即引起私销,反之则私铸。而不论私销还是私铸,都是政府要极力控制的。

伪币的产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有共同的因素和一定的规律性,然而具体到每一朝,每一时期,每一次作伪蜂起之际,都有其特殊的诱因。如汉初由于长年的战争造成生产破坏,经济衰败,而当时执政的人,却把货币当做普通财富,以为国家的贫穷,是因为没有钱去购买商品,因而实行货币减重政策,导致民间私铸盛行;同时由于汉初允许郡国铸钱,国家除了对钱的基本形制、钱文字体和重量有一定之规外,在制钱工艺上可能未作过细的要求,造成了郡国各行其是的局面,客观上也给私铸者以可乘之机。到了汉武帝时又由于和匈奴的战争引起货币贬值,故而又一次引起私铸高峰。而王莽托古改制之时,币制混乱,由于滥发大钱,导致虚钱盛行,又造成民间的盗铸之风大兴,引起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速其政权的灭亡。

至于唐初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的货币征敛逐渐制度化,使金属货币的地位显著提高,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货币的需求与供应的矛盾日趋尖锐,产生较严重的“钱荒”问题,从而造成私铸的严重泛滥。

而盗铸的另一个高峰时期——北宋末期,其发生的根源则在于政府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采取了滥发货币的通货膨胀政策,实行铸大钱(当五、当十),造劣币(夹锡钱、减重和减成色铜钱),滥印纸币等措施,结果造成私钱尤其是当十私钱的泛滥;政府在没有足够准备金的情况下滥发纸币,且任意增加纸币的币值,又由于纸币作伪容易,成本低、获利大,所以民间的伪造更是无法禁绝。

元代的伪币主要表现为伪钞的盛行,当时纸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获得通用货币的地位,因此伪造纸币成了不法之人获取财富的捷径,所以虽然政府执行了严法酷刑的烦苛的防范措施,造伪者仍禁而不绝。

而清代的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政府实施不完全的银钱本位制度,银两用于大额贸易且可以由私人自由铸造,而铜钱则只能由官府铸造。银两和铜钱之间没有主币和辅币的关系,只是按市场价格自由浮动,使政府控制起来极为困难。由于银钱关系的变化和铜源问题,清代的制钱重量也不断地改变着,从一钱四分到一钱二分,到一钱,到八分、六分,这也给私铸者熔毁旧钱私铸新小钱提供了条件。

伪币的盛行,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全国货币铸造、发行和调控的统一管理,使本来就已很混乱的币制乱上加乱。同时,大量的私钱和伪钞拥入流通领域,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作伪者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以及客观上原料和技术的不足,使伪币的质量远低于官钱。这一方面影响它在流通中的信用,导致货币的进一步贬值;另一方面,这种伪劣货币的泛滥必然会造成流通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足值的好钱或为人所贮藏,或被销熔铸为铜器,或杂以铅、锡制成恶钱,使社会上的官铸好钱几乎绝迹,而轻小的劣币则充斥于市场,不利于商品流通。由于作伪币获利丰厚,使民间有众多的人从事作伪活动,因犯法被投入监狱。这不仅严重地削弱了社会生产力,也人为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故笔者认为,即使在今天,人们对古代伪币的产生、危害和防范等问题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