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13100900000058

第58章 脏腑辨证(17)

(五)病案分析

1.肠道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湿热蕴结大肠,热迫气滞,故腹痛,气机紊乱,清浊不别,水液下趋,故大便稀溏,色黄臭秽;肠道湿热不散,故肛门灼热感;湿热蒸达于外,则身热;热邪伤津,泻下耗液,则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十三、膀胱湿热证

知识点:膀胱湿热证

(一)单选题1.C 2.A 3.D 4.D

(二)双选题1.BC

(三)是非题1.×心火上炎证常有心烦,口舌生疮。

(四)名词解释

1.膀胱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蕴结膀胱,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五)病案分析

1.①病情分析:患者以小便急数涩痛为主症,其病位在膀胱;尿道灼热,尿如浓茶,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且病程短,病势急,故性质属实热;因劳作,感受暑湿所致,且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故病因为湿热;因湿热蕴结于膀胱,下迫尿道,内扰气机,故除小便异常外,亦有小腹胀痛、烦躁、纳差、口渴、便结诸症。②辨证:膀胱湿热证。

十四、胆郁痰扰证

知识点:胆郁痰扰证

(一)单选题1.B

(二)多选题1.ABCDE

(三)名词解释

1.胆郁痰扰证是指痰浊或痰热内扰,胆郁失宣,以胆怯、惊悸、烦躁、失眠、眩晕、呕恶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四)问答题

1.胆郁痰扰证是由于痰热内扰,胆气郁滞所表现出的证候;痰迷心窍证是由于痰浊蒙闭心窍,主要表现为神志方面的异常。两证的共同点是:病因都可有情志郁结,都有“痰”的临床表现,如呕吐、苔腻、脉滑,都是里证实证。不同点是:胆郁痰扰证无痴呆、朦胧、昏迷,有头晕、目眩、烦热、寐难、胸胁满闷,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偏于“热”;痰迷心窍证有痴呆、朦胧、昏迷,无头晕、目眩,烦热少见或因昏迷不能诉说,寐难少见或不能诉说,胸胁满闷少见,舌质淡,苔白腻,脉滑,偏于“寒”。

(五)病案分析

1.证属胆郁痰扰。患者因高考落榜,情志未遂,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互结,内扰心神,胆气不宁,心神不安,则终日不眠,烦躁;痰热上扰,面红目赤,痰多,小便黄少,大便干,3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痰热内蕴之象。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一、心肾不交证

知识点:心肾不交证

(一)单选题1.A

(二)名词解释

1.心肾不交证是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盛阳亢(火旺)证。

(三)是非题

1.×心肾不交证是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四)问答题

1.心肾不交证与心肾阳虚证两者虽病位同在心肾,但一属阴虚,一为阳虚。心肾不交证是由于肾阴亏虚,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心烦少寐,惊悸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蝉,男子遗精,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心肾阳虚证是由于心肾阳虚,温化失司,水湿内停或血行瘀滞所表现的虚寒证候,临床见有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可见舌淡青紫,苔白滑,脉沉细。

2.心肾不交证多因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3.心肾不交证以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并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肾不交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肾阴亏损,水不济火,不能上养心阴,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多梦,惊悸;肾阴亏虚,骨髓失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虚火内炽,相火妄动,扰动精室,则梦遗;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则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五)病案分析

1.辨证:心肾不交证。

病机分析:久有遗泄之患,则为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所致;火旺伤阴,阴亏损于下,火亢逆于上,水火不相既济,心神不得安宁,故见心悸、心烦、少寐、多梦;腰为肾之府,失其濡养,则腰酸乏力;虚火上炎,则口苦咽干;舌红无苔尖赤,属心火亢盛之象;脉细则为肾水不足之征。故此病皆因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

2.辨证:心肾不交证。

分析:从心悸、失眠、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可知本病主要与心、肾两脏有关。心、肾两脏关系密切,心为火脏,肾为水脏,心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患者头晕眼花,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是肾阴亏虚,头目失养,骨髓不充之征;肾水不升,心火无制,心神不安故失眠,心悸;阴虚不能上承,故口咽干燥;阴虚燥热,故大便偏干,小便色黄;舌光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据上分析,本病例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3.证属心肾不交。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水火失济,故见上述诸症。

二、心肾阳虚证

知识点:心肾阳虚证

(一)单选题1.E 2.D

(二)名词解释

1.心肾阳虚证是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三)是非题1.对

(四)问答题

1.心肾阳虚水肿与脾肾阳虚二证水肿都是以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为病理基础,临床均可见到肢体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不利等症状。但心肾阳虚之水肿是由于肾虚寒水上凌于心所致,故尚可见心悸怔忡、唇舌青紫等心阳亏虚,心脉失养的见症;而脾肾阳虚之水肿是脾肾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故常兼见腹胀、便溏等脾阳亏虚,运化失职的症状。

2.心肾阳虚证多因心阳虚衰,病久还肾;或因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气凌心所致。

3.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肾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5.肾阳不振,蒸腾气化无权,水液内停,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肾阳虚,不能温煦腰膝,则腰膝酸冷;肾阳虚,不能温煦心田,水气上犯凌心,以致心阳不振,心气鼓动乏力,则心悸怔忡,胸闷气喘;温运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心肾阳虚,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衰退,则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弱,为心肾阳虚,水湿内停之象。

(五)病案分析

1.证属心肾阳虚。心阳虚运血无力,故心悸心慌,气短自汗;动则耗气伤阳,故诸症见甚;心病日久及肾,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故尿少身肿,下肢尤甚;畏寒肢冷,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之征。

三、心肺气虚证

知识点:心肺气虚证

(一)双选题1.AB

(二)名词解释

1.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三)是非题

1.×心肺气虚证是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四)问答题

1.心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两者均有因肺气亏虚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而致肺失宣发,皮毛失养,卫表不固的症状。但心肺气虚证尚有因心气亏虚,血不养心和血液运行无力所产生的症状;而脾肺气虚证却有因脾气亏虚而致脾不运化所产生的症状。两证可从所兼心气虚和脾气虚的不同症状予以鉴别。

2.心肺气虚证多因久病咳喘,耗伤肺气,累及于心;或因老年体虚,劳倦太过等,使心肺之气虚报所致。

3.心肺气虚证以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肺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5.心气虚弱,鼓动无力,则见心悸怔忡;肺气虚弱,呼吸功能减弱,失于宣降,则为咳嗽,气短而端;宗气亏虚,气滞胸中,则胸闷;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动则耗气,加重气虚程度,故活动后诸症加剧;肺气虚,不能输布津液,水湿停聚为痰,则痰液清稀;气虚脏腑功能活动减弱,则见头晕,神疲,声低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或结或代,为心肺气虚之征。

(六)病案分析

1.证属心肺气虚。咳嗽气短声低,汗出为肺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为心气虚证;受寒后肺失宣降,故胸闷气短,咳喘诸症加剧。

四、心脾气血证

知识点:心脾气虚证

(一)名词解释

1.心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二)是非题1.对

(三)问答题

1.心脾气虚证与心肝血虚证两者均可出现心血亏虚,血不养心的心神不安的表现,但两证病机的重点不同。心脾气血虚证是思虑劳倦耗伤心血脾气,脾虚不运,化源匮乏而致,其临床表现尚有脾虚不运和脾不统血之症状;而心肝血虚证却以肝血不足的表现为主,如血不养肝、血虚生风和血海空虚而出现的症状。

2.心脾气虚证多因久病失调,思虑过度;或因饮食不舒,损伤脾胃,生化不足;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致心脾气血两虚。

3.心脾气虚证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5.脾主运化,脾虚气弱,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故食欲不振而食少,腹胀,便溏;脾气亏损,气血生化不足,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虚不能摄血,血不归经,则皮下出血而见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嫩,脉弱,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四)病案分析

1.患者失眠、心悸,是病位在心之征;食少、腹胀,是病位在脾之象。患者面白少华,舌淡脉细是血虚的表现;而神疲体倦,脉弱无力又为气虚之征。故本证为心血虚和脾气虚之兼证,即心脾两虚证。心失血养,血不养神,故失眠,心悸;脾虚失运,运化无力,则必见纳少,腹胀。

2.分析:患者病起于脾气虚弱。脾气虚,脾失健运,故食少,腹胀,便溏;脾虚不主四肢,则觉乏力。病情1年来从未缓解,近1个月出现肌衄,故应考虑为脾不统血。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留于肌肤,故皮下呈现出血紫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不统血则导致血液流失,两者均可导致心血虚。心血虚,心失所养,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血两虚之象。综上所述,本证当属于心脾两虚证。

3.证属心脾两虚兼血瘀。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慌胸闷,气短失眠;脾失健运,故食少纳差;气血不荣,故面色萎黄,唇舌色淡;气虚致瘀,则面色带青,舌下瘀紫,脉象沉涩而细。

五、心肝血虚证

知识点:心肝血虚证

(一)名词解释

1.心肝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二)是非题

1.×心肝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三)问答题

1.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均有心血不足,心及心神先养,而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前者兼有脾虚失运,血不归经的表现,常见食少、腹胀、便溏、慢性失血等症;后者兼有肝血不足,失于充养的表现,常见眩晕、肢麻、视力减退、经少等症。

2.心肝血虚证可因思虑过度、失血过多、脾虚化源不足、久病亏损等所致。

3.心肝血虚证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等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4.心肝血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5.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爪甲、筋脉失于濡养,则爪甲不荣,肢体麻木或震颤;女子以血为本,心肝血虚,冲任失养,则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血虚头目失养,则头晕目眩,面白无华;舌、脉失充,则舌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知识点:脾肺气虚证

(一)单选题1.D

(二)名词解释

1.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肺两虚证。

(三)是非题

1.×脾肺气虚证是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咳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