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13099600000001

第1章 壹·一日之计(1)

佛光偈语

走出阴霾,笑对成败,想得通,人生处处是机遇;

利人利己,把握现在,悟生活,人生无处不幸福。

能看得破,会放得下,懂因果,人生岂能不快乐;

获得成功,先要付出,能给予,人生才能有富足。

一日十计

语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对于我们每天的一日生活,你有什么计划吗?

谈到计划,人生按计划行事,必定顺理成章。假如没有计划,凡事都是临时起意,一切都是草率急就,很难有完美的功效。

以下略为大众定出“一日十计”,大家可以酌量更改、实行。

一、每天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因为吃了早餐,这一天才算正式开始。佛教里有“过午不食”的修持,今日社会人士有“遇早不食”的习惯。早餐不吃,对健康影响很大,因为一般晚上都在六七点吃饭,一直到隔天清晨六点,已经时隔将近十二小时,如果不吃早饭,肠胃会受伤。

二、早晨起床,要向父母长辈请安,借着请安的时刻,可以向父母报告一些见闻心得,可以训练自己的思想,养成自己每天见到人必有话讲的习惯。请安后,最好做个十分钟的体能运动。

三、借用上班前的空当,可以读报,可以洒扫庭院,可以莳花刈草,可以为花草树木浇水。动作要快,以争取一日的时光。

四、要有一日的工作计划,列出一、二、三、四,按部就班完成,并且将自己的工作告知有关人士,以便大家共同了解。

五、假如上有主管,利用跟主管报告的时间,说明一日的工作,或者听候主管指示,应该将此列为一天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六、午餐后、下班时,或工作之余,可用少许时间,分别向多日不见的亲友或平日较不常见面的朋友简单问候,但不宜长谈,更不可寒暄过久。

七、每日跟周遭的人见面,不管早、中、晚时间,只要见面,都应该点头、微笑、问好。

八、养成每天晚上写日记的习惯,不一定记事,写个备忘录、写个预备的计划、写一封信、画一幅漫画,或者写几句打油诗都可。

九、晚上睡前,可以不看电视,但不能不读书。晚上的时间,家居和乐非常重要,尽量不要外出,失去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长此以往,家庭必有缺失。

十、每天睡前或者起床后,有五分钟的时间禅坐或念佛,或读一篇祈愿文等修持。

以上的一日十计,并不难做到。假如有其他重要的会议、亲友访问、各种讨论,可以利用周末假日商谈。计划要养成习惯,好像每日吃饭、每日盥洗,不做就不习惯。等到习惯养成,每日做事必有条理,必很从容。

开门七件事

从有社会家庭以来,家庭的主人总是关心所谓“开门七件事”,那就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现代人生,一家之主挂念的岂止如此而已,现代人一早起床,所关心的事情包括:

一、看电视掌握一日的天气。早晨起床,打开电视,看气象报道,了解今天的天气,是晴是雨,是阴是云。掌握天气状况,以便自己能随天气的变化自我应变。诸如朋友的聚会、自己主办的活动场所、参与的人数,是否会受天气影响,在在都与天气有关。

二、看报纸了解天下事。晨间阅报,不但要知道天下大事,还要了解本地的新闻,甚至上级、朋友的婚丧喜庆,都应该及时知晓,以便应酬,不能失礼。

三、准备早餐。早晨烤面包、煮麦片或是熬稀饭,只要是家庭的一分子,总要清楚爷爷奶奶喜爱吃什么,爸爸妈妈欢喜什么口味,夫妻之间也要彼此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甚至有情的父母更是关心儿女偏好吃什么,这样为了一顿早餐,折腾的时间总在一小时以上。

四、打电话确认一日的行程。吃过早餐以后,算算时间,一般人大概也都起床了,这时要确认一日的行程。诸如拜访的对象,时间、行程都应再做确认,以免临时变卦,有所不周全的地方,甚至有时忘了带个小礼品就登门访问,都算失礼,所以不能不留意自己的行程。

五、送儿女上学。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要父母接送上下学。几次的儿童绑票,听得父母不敢掉以轻心,总要把儿女送到学校门口,亲眼看着他们进入校门,看着他们融入老师、同学的人群中,才能安心地回家,赶着上班。

六、塞车。说起要赶赴上班,乘公共汽车不是那么方便,脚踏车、摩托车也逐渐被淘汰,小汽车挤在长龙车阵中,进退不得,眼看着上班打卡的时间分分秒秒接近,心急如火,就算到达目的地,停车也是一个苦恼的问题。

七、赶上班。到了公司,走进办公室,上司已经交代一堆待办的文书,即使上司没有交代,也要主动向各科室了解应该要办的事,以免让主管认为自己不积极工作,不能和同事和谐相处。假如不是办公室的事,进入工厂,随着机器运转,分工合作,由不得自己半分拖拉松懈,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做完,才能保住饭碗。

上面所说的“开门七件事”,也就是早晨起床所要面对的,如能做完也是不简单,何况后面还有一天的变化。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的好事、坏事紧接着纷至沓来。如果平时结的人缘多,能力很强,缘分很好,当然一切都会感到得心应手、万事顺利;如果能力、财力、智慧欠缺,不要说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就是一天也不好过,所以人要广结善缘,自然得道者多助。

六民主义

过去,蒋介石先生曾为“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补述其义,说明在民生主义里,应该注意“衣食住行育乐”六事,确有见地。当初孙中山先生革命,创建“民国”,即以“民”为主,在民族、民权、民生里面,尤以“民生主义”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最为息息相关,所以兹以“六民主义”,针对“衣食住行育乐”六事,再来一谈:

一、民衣。中国人过去穿着长袍马褂,时至今日已经不合时宜。现在一般人大都效法西方,以西装、礼服,乃至香港衫、迷你裙为主要穿着。我们始终没有订出一个真正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服饰,不过现在有人极力倡导复兴中华文化。其实真正保存中华文化的汉服,只有出家人的僧服最为传统,没有脱离中华文化。

二、民食。现在社会大众太讲究吃,几近奢侈浪费,已经不符合“民生主义”了。尤其现代人吃得离谱、吃得残忍,有人吃蟑螂、老鼠,乃至蛇虫百脚都能入肚。有的人则活鱼十几吃,不但生鱼片、熊掌、猴脑都能上桌,甚至还有人吃人肉。所谓“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就算中国古代的皇帝也经常下令禁屠,提倡全民斋戒,以修德感动天地。佛教的素食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另外并提倡“少食为良药”、“清茶素果可以延年益寿”的饮食观。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现代人吃得不符合养生之道,难怪现在的医院经常“人满为患”,也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

三、民住。“三民主义”里,希望人民都是“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然而现在“无壳蜗牛”到处都是,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花园洋房、公寓别墅空着没有人住。社会如此贫富不均,对国家的发展而言,绝对不是好现象。所以一些进步的国家社会,都会经常推出廉价国民住宅、廉价国民新村,或是提供购屋贷款等,总要让人民有办法解决“住”的问题,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课题。

四、民行。台湾早期没有注意到“行”的问题,捷运、公交车、客运、火车,每逢过年过节,总是一票难求。台湾当局口口声声高喊“便民”,其实有钱人和一些高官可以乘专车南来北往,然而一般的社会大众,真有行的方便吗?

五、民乐。关于娱乐方面,台湾当局更少投资,尤其是一些亲子游乐的地方,以及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因为是私人投资,因此都是高价位的消费。例如九族文化村,入门票一张要五百元台币,一家数口出门一次,半个月的薪水恐怕都不够用。

六、民育。一个人应该一生都要受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尤其社会教育是全民的生活、思想教育。但是今日的社会教育,可以说完全破产,赌博的、色情的到处都是,正当的宗教、艺术、音乐等,可就难求了。

以上“六民主义”之不彰,所以“三民主义”自然也就难以推行了。

戴帽子

地球上,有南半球、北半球,有寒带地区、温带地区。一般说,在南方气候比较温暖,人民比较少戴帽子,如果是在寒冷的北方,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戴帽子的问题。即使是在南方,因为职业、身份,或是参加各种典礼时,为了礼仪的需要,也会经常戴帽子。兹将戴帽子的情况,略述如下:

一、御寒遮阳。天气冷了要戴帽子,抵御严寒;艳阳高照,戴帽子可以防止暴晒。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哪里的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气候的转变,对于尊贵的头部总要有一些保护的措施,而最简便的配备,就是帽子。不过,用于御寒遮阳的帽子,其款式之多、质料之不同、样式之新奇,则是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给。

二、增加美观。即使不冷不热的时候,有些人还是会戴帽子,为的是要增加美感。例如,绅士要戴礼帽,淑女要戴合乎她年龄、身材,甚至更能衬托她年轻貌美、气质出众的帽子。就算是农夫吧,戴个斗笠,也要选择样式、大小合宜的。工厂里的员工,也要戴一顶他自认为最帅气、最能引人注目的,让人感受到他的精神力,就像美国的西部牛仔,一顶牛仔帽,曾风靡一时。

三、代表身份。一般的帽子人人可戴,但是有些帽子代表身份,是特定人士才戴。例如,学生有学生的帽子,军人有军人的帽子,警察有警察的帽子,童子军有童子军的帽子。尤其是美丽的护士们,也有一顶白色的小帽子,虽然没有遮阳御寒的实际功能,但戴起来就有崇高圣洁的意义,让人一见油然起敬。甚至在厨房里掌厨的厨师,也会戴一顶白色的高帽子,表示卫生、整洁,让人放心享用他烹调的菜肴。

四、表示尊贵。有的帽子,比代表身份的帽子更有限制,不是人人能戴。例如,世界小姐选拔,当选的佳丽接受加冕,一旦戴上那顶桂冠,顿时尊贵、荣耀无比。另外,古代的皇帝,也要臣民拥戴,让他戴上皇冠,才肯定其一国之君的地位;皇后戴上了后冠,从此母仪天下,也是尊贵无比。

在佛教里,有一些大法师在某些法会中登坛作法,头戴毗卢帽,表示他是主席,是法王。毗卢帽也不是一般出家僧侣想戴就能戴的,因为这顶帽子代表着一份尊贵与地位,必须合乎身份的人才能戴。

此外,还有很多的帽子,例如学生毕业了,要由校长为他戴学士帽、博士帽,代表他的成就。一个人能戴上这些代表殊荣的帽子,就是成就被肯定,所以帽子有代表成就、代表荣耀、代表权威、代表尊贵的意思。也因此,现代人把那些希望获得别人恭维、赞美的人,称为“戴高帽子”。其实,被人戴高帽子,如果自己没有实力,还是不能维持长久的,所以一些自谦的平凡小老百姓,干脆就戴上一顶小瓜皮帽,表示低调、不愿引人注目的意思,这也是另一种人生观。

帽子,经名人戴过以后,其样式也会成为流行,例如拿破仑、戴高乐的帽子,乃至中国的袁世凯,虽只做了短短八十三天的皇帝,但是他戴着一顶高高的皇帝帽的照片,至今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人我相处的社会里,都流行着送人一顶高帽子,意思是祝福你高升、荣升之意。由此可见,会不会戴“帽子”,对吾人的一生,也不能说不重要。

鞋子

有一位制鞋商人甲,到非洲考察商机,他发现当地人都打赤脚,没有人穿鞋子,大失所望,认为到非洲投资制鞋,没有商机,因此失望而归。另一位制鞋商人乙,也到非洲试探商机,一看非洲人都没有鞋子穿,大喜过望,心想:我来此制鞋,必然生意兴隆。果然没有错,当地人不穿鞋子,是因为没有人卖鞋,现在有人卖,自然就有人买。

鞋子是文明社会的产物,有美观与保暖的功能,和衣服同等重要。即使在热带地区,如中南半岛、印度等地,也要穿个拖鞋,一样还是要穿鞋子。

佛教有“照顾脚下”之说,脚是人立足大地的根本,足在地上不能受伤,不能让它受委屈,所以脚穿鞋子、头戴帽子、身穿衣服,衣帽鞋袜是保护人身体的工具,也是富裕社会的象征。此外,鞋子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另有其不同的代表意义:

一、贫穷弱势者的渴望。鞋子对富贵人家而言,一人可以同时拥有多双鞋子,不但三天一双、五天一换,而且重视鞋子的质量,讲究精美华丽。反观穷苦人家,鞋子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很多弱势的穷苦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双鞋子。但是一双鞋子,几年的盼望,最终仍不可得。现在有些慈善团体提供各种救济物品,不过很少有人捐献鞋子,因为鞋子的大小尺寸不一,很难正好找到适合的受捐者。所以,现在一些富有人家,如能把自己多余的各种尺码的鞋子集中起来,捐献给需要的人,也是功德一桩。

二、悭吝聚集者的嗜好。鞋子的款式、质地、类别很多,有拖鞋、布鞋、皮鞋、马靴等,一些稍具身份地位的名媛贵妇,都有购买鞋子,甚至收藏鞋子的爱好。最有名的莫过于菲律宾前总统夫人伊梅尔达,她鞋柜里的鞋子,不下百千双,曾因疯狂收藏鞋子而被指为生活奢侈。其实,人生百年,哪能穿得了那么多鞋子?所以不要把聚集鞋子当成嗜好,应该把鞋子分享给大众,才是雅好,才是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