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有多静,世界就有多静
13062100000029

第29章 去奢减欲,安之若素——越静心越幸福(2)

自私是贪婪的土壤,贪婪是万恶之源。我们若想远离红尘世界中的“万恶”,就要时常静下心来,学着摒弃自私,学会与人分享。分享看似是在做一笔“赔本”买卖,实际上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

4.把欲望修剪成一道悦目的风景

人的欲望就像满坡的灌木,如果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寒暄,让座,奉茶。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来客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折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丛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日常堵塞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道:“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来客走的时候,跟法师约定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来客是曼谷最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16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法师问他,现在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眼下每次修剪的时候,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建议你来修剪树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人生而在世,完全无欲无求,是幻想;有需求,有渴望,才是人生的常态。其实,人有欲望并不可怕,运用得当,它还是让人前进和向上的动力。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疯长,则会让人滋生出许多邪恶和妄念,进而露出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就像故事里疯长的灌木,唯有常常修剪,不让欲望过度占据你的心灵,才能体现出它积极的一面。

所以,如果你爱财,没有关系,只要别把敛财当成人生的唯一事业,就不会投机取巧自私自利;如果你贪色,也没关系,只要别把美色当成人生的唯一乐趣,就不会不顾伦常害人害己……

【静心小智慧】

人的欲望就像满坡的灌木,如果放任它疯长,必定丑恶不堪;但是如果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会成为心灵的枷锁。

5.欲壑难填,知足常乐

欲望就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是需求与欲望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一个人如果什么都想拥有,陷入贪婪的欲望沟壑当中,不停地索取、不停地追逐,只会身心疲惫却永远也感受不到幸福。

人们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贪欲无止境的现象,它来自一个典故。

几百年前,有一个名叫“象”的穷人,他每天都不得不到后山砍柴,然后卖给邻居们,好维持生计。一年寒冬,象在后山上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于是便将蛇带回家,放到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

没多久,蛇醒过来了。为了感谢象的救命之恩,它愿意帮他实现任何愿望。一时间,象简直如获至宝。一段时间过去了,象只是要求每天能有简单的衣食,蛇都一一满足了他。后来,国王生了一种重病,需要以蛇的眼睛作为药引,承诺如若谁能够找到蛇眼,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以作为奖赏。

得知这一情况后,象立刻想到了自己救过的那条蛇,于是他找到蛇,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想到,蛇竟然毫不犹豫地取下自己的一只眼睛给了象。然后,象把它献给了国王,国王的病果然好了起来,象因此得到了承诺的高官和厚禄,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简直是从“地狱”升到了“天堂”。

不久,国王最喜爱的一位公主生病了,太医说需要蛇肝才能医好。于是,国王再次下旨,承诺能找到蛇肝者将被招为驸马,象又去找蛇。蛇张开嘴,让象拿着刀子爬进去割下一块蛇肝。蛇肝治好了公主的病,象成了人人羡慕的驸马。

有一天,国王对象说,蛇肝真是个好东西,如果平时也能够常常吃到一点儿,说不定还能够强身健体呢。为了讨好皇帝,象再次找到蛇。蛇还是张开嘴,让象爬了进去。这一次,象想多割一些,结果蛇太疼了,一下子昏了过去,嘴也合上了,象就被闷死在了蛇的肚子里,再也没有出来。

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总是希望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每天都在幻想填平心里的欲望,那么那些欲望就像是反方向的沟壑,你越是想填平,它就向下凹得越深。

所以,当我们被欲望困扰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自己太过贪心了,要时常告诫自己决不能“欲壑难填”,陷入欲望的沟壑当中,要想真正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就应该做到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知足常乐,实际上是要我们在欲望和现实之间找一个和谐的平衡点,让自己的内心可以安然地淡定下来。

同样是半杯水,贪婪的人会认为“真倒霉!本来就够渴的了,好容易看到点儿水,还只剩一半。”而知足的人正好相反,他会微笑着告诉自己:“真是太好啦,杯子里还有一半水呢,渴了我还有半杯水可喝。”

所以,快乐是与富贵、贫穷无关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满足。“知足者贫穷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对现有的收获倍加珍惜、对目前的成果尽情享受、内心知道满足的人,永远会感到快乐。

苏格拉底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很狭小的小屋里,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整天乐呵呵的。有一个人问:“那么多人挤在一起,你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我们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相继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他仍然很快活。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安静,我可以认真地读书,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搬进了一座七层大楼里,他住在最底层。底层的环境很差,上面的人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破鞋子、臭袜子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苏格拉底还是很快乐。那人又问原因,苏格拉底回答:“住一楼出入很方便,而且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草……这些乐趣呀,数也数不尽!”

过了一年,七楼顶层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便与苏格拉底调换了房间,苏格拉底每天仍然是快快乐乐的。那人揶揄地问:“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啊?”苏格拉底说:“是啊!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

知足是根,常乐是果,知足弥深,常乐的果才会丰硕而甜美。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便会使我们的步伐轻盈、精力充沛。

有首《知足常乐》的歌谣,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想想疾病苦,无病即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即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即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即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即是福……”

找回自己那颗宁静的心,学会知足,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如此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便有一个宁静温馨、妙趣融融的避风港口,这种人生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静心小智慧】

快乐是与富贵、贫穷无关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满足。找回自己那颗宁静的心,对现有的收获倍加珍惜、对目前的成果尽情享受、内心知道满足的人,永远会感到快乐,享受到生命的精彩。

6.无欲,自然心静如水

心中无欲,事事容得下、放得下,又岂会有贪婪之念?!

白雪公主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诱惑就像恶毒王后手里的苹果,美丽却有毒。面对这样的诱惑,我们稍不慎重,就有可能像白雪公主那样走进别人设计的“圈套”,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五彩缤纷的诱惑中,我们要想对诱惑多一份抵抗力,超越红尘之事的干扰和影响,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就要屏息静气、站稳立场,摒弃过分的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心无所求且无所欲,守住自己的内心。

“无欲自然心似水”、“无求胜于三公上”,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人生哲理,旨在告诫我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蔽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的至理名言。正是因为他摒弃了私欲,没有任何的私心,才无所畏惧、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英雄人物。

林则徐正气凛然、执法严明,对腐败深恶痛绝,他屡次论斥权幸大臣,严厉打击邪恶势力,皇亲国戚、佞臣奸党无不惧怕。林则徐每到一任,都使得贪官污吏心惊胆战,土豪恶霸威势顿挫,穷苦百姓欢欣鼓舞。

公元1838年,林则徐抗英禁烟。外国烟贩和勾结他们的洋行商人,起初并没有把林则徐的到来放在心上。他们知道,清朝官员都爱钱,只要花些银子,就没有过不了的关,可这一回,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本大臣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林则徐大举没收鸦片,并亲自监督鸦片的销毁。

林则徐的“刚”,源于“无欲”。他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为官几十年,他一日三餐只吃“落斛粥”(次米熬成的粥),一切唯温饱能居而已;外任时不吃沿途州府官吏为其安排的饮食,认为为官者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林则徐对个人、对生活从无他求,因此不畏权贵、了无牵挂,不怕丢官,不怕杀头。

无欲,是要求人们不贪得、不妄求,但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克制私欲、淡泊明志、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无欲则刚,是超脱尘网的“灵药”。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我们可将这一警语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无欲才能宽心,事事容得下、放得下,身心自然清澈了,又岂有贪婪之念?!

有一位诗人为了追求心灵的满足,不断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他的一生都是在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和旅馆中度过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座房子,这只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

后来,由于诗人在文学艺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关部门给他免费提供了一所住宅,并决定聘用他为文化部的干部,但是,诗人拒绝了,他说:“如果我接受那些外在的房子、物质等,不仅要为之耗费精力,还很有可能受到诱惑,杂念和烦恼自然就会束缚我的内心,同时也束缚了我的生活。”

就这样,这位独行的诗人,在旅馆和路途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诗人死后,朋友在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他一生的物质财富就是一个简单的行囊,行囊里是供作诗的纸笔和简单的衣物以及十卷极为优美的诗歌和随笔作品。

这位诗人正是放下了过多的欲望,排除了外物的各种诱惑,内心一直处于十分平静的状态,杂念和烦恼无安身之地,最终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将事业进展得更为顺利,为文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守住自己的内心,“无欲则刚”将使我们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克敌制胜;将使我们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

【静心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