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幽默感,胜在沟通力
13061800000038

第38章 沟通,通向心灵的桥梁(1)

交友莫如交心,动人莫如动情。与人沟通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与其说讲话拼的是艺术,不如说拼的是人心,谁能先说动人心,谁就能取得与人沟通的最后胜利。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够走进对方心里,我们就能完成一次出色的沟通。

恰如其分,深入人心的交流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说出不同的语言;同样,对于不同的说服对象,我们说话的内容也应有所调整,这就是“对症下药”。如果我们不分对象,只用相同的语言进行说服,那么,结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当我们想让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接受建议,却举出了一些乔布斯或者普希金的例子,她能够理解你的苦心吗?这么做,岂不是白费口舌?

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投其所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一定要顾及听话的人,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会有意义,而正是因为这样话语的帮助,才使得我们达到预期的目的。

简而言之,说服的语言要因人而异。就像宋朝著名大臣吕端,正是明白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份,从而巧妙利用历史典故,巧妙地将其说服: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经常与党项族发生小规模战争。有一年,边防的士兵抓住了党项族的首领李继迁的母亲,把她押至京城。

见到敌方首领的母亲被擒,赵匡胤自然大喜,决定杀了李母,给李继迁点颜色看看。于是,宋太祖命人将李母绑于午门外,定于午时斩首。

这时,大臣吕端闻知此事,大喊一声“不好”,急忙进宫求见太祖,试图劝说他改变主意。他对宋太祖说:“万岁,我已知晓李继迁之母被擒,可是为什么要杀死她呢?”

宋太祖得意扬扬道:“难道不可以吗?我就是要那些叛逆的人看看,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你不要再劝了!”

吕端听完,深思了片刻,说:“万岁,这样的做法,绝不是什么好办法。容臣讲一个故事吧。当初项羽打算油烹汉高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告诉项羽:‘油烹了我的父亲,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汤喝。’所以,凡是有野心,想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犯上作乱、野心勃勃的人呢?”

宋太祖一愣,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吕端又继续说道:“万岁,即使您今日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明日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到李继迁,白白地结下怨仇,反而越发坚定其叛逆之心。所以,以臣之见,最好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她,以此为诱饵来招降李继迁。即使他不投降,也可拴住他的心,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料他不敢轻举妄动。”说完,吕端再次叩头。

“嗯,你说得有道理。”宋太祖连连点头称是,吩咐手下立刻照办。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而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向宋朝称臣。

巧妙引用刘邦与项羽的典故,这是吕端成功说服宋太祖的关键。试想,如果吕端举的例子只是家长里短,那么宋太祖会改变初衷吗?毕竟,宋太祖乃天子,只有那些大人物的典故,才能打动他的心。

韩非在《说难》中道,“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指出说服者最大的忌讳就是不了解客方情况,语言毫无针对性。只有做到知彼,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说服策略,从而做到“对症下药”,确保说服成功。

我们很难说服别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找对方式方法,没有找到最佳的沟通渠道。想要把自己的话语灌输到对方的内心,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对方内心的弱点,对方的弱点是我们的切入口,只有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里,我们才会有绝对的信心去说服别人。

法拉第是发电机发明人,没有他,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很难掀起狂潮。而他之所以成功,则与一次说服有关。

在研究发电机的过程中,法拉第曾遇到过经济危机,于是,他希望得到政府的研究资助。然而,当他带着一个发电机的雏形,满腔热情地讲述着这个划时代的发明时,对面的英国首相史多芬的反应始终很冷淡,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法拉第知道,首相对这种科学研究没有兴趣。于是他灵机一动,说:“首相,这个机械将来如果普及的话,必定能增加税收。”

一下子,首相来了兴趣,不断询问法拉第相关内容。就这样,首相改变了初衷,拨给了法拉第一笔不少的研究费用。

首相的长处和关注点,就是国家的税收。而法拉第的话,恰巧击中了他的要害,这样才能成功说服。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见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只有把最正确的话说给最正确的人,我们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现实中,我们也应如此,比如想要说服喜欢踢球的孩子早点睡觉,那么不妨举出足球明星的例子,对他说:“你看,球星们的生活很健康,所以他们才踢得好!”想要说服热爱户外运动的顾客购买鞋子,你可以说:“我们的鞋子就是针对户外运动设计的,您穿一穿就知道,它是多么适合爬山和郊游!”

说服别人好比与人打仗,而想要打败敌人,我们就必须使用针对性的武器,让他毫无招架之力。纵使你的口才有限,但有时仅仅一粒“致命的子弹”,就能让他俯首称臣!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想要让话语渗透人心,借力打力未尝不是一种说服别人的好方法。很多口才专家都说过这样的话:“想要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力打力,让对方不战而败。”

那么,什么才是借力打力呢?其实很简单——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矛与盾”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听说过。最强的矛攻击最强的盾,结果会是如何?对于这样的问题,所有人都会哑口无言。而这种技巧,就是让对方自相矛盾的一种说服方法。

想要说服别人,让自己的话语变得顺耳,就应该学会借力打力。当别人正在说得逸兴遄飞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接着再去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对方拜倒在我们的口才下。不要以为这种说服方式只存在于故事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东汉哲学家王充是著名的无神论者,经常和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激烈的争辩。而他正是通过自己的口才,让一个又一个顽固的人对他甘拜下风。

有一次,王充又和几个人因为“鬼魂”的话题争起来了。一个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说完,其他人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候,王充反驳道:“哦?是吗?我可不相信!”

那几个人说:“你凭什么不信!有本事你说出理由!”

王充说:“照你们的理论,一个人死后,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按照你们的思维,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你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王充的话,让他们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人辩解道:“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你说,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王充笑了笑,说:“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一下子,那几个人彻底哑口无言了。有几个人还当场赞同王充的想法,成为了无神论者。

王充能够几句话就改变一部分人的固执思维,关键就在于运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用他们自己的话,攻击他们自己的观点,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不得不认同王充的观点。

想要让自己的话语更有杀伤力,就应该把事情分析得更透彻,找到对方的矛盾点,让对方自相矛盾,这样,对方才会认可我们的观点。

而在人际交往中,利用“借力打力”的说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戏谑性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起对方的欣赏;一种是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式的智力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性更重要。

当然,这里说的攻击性,形式上是很放松的,戏谑意味升级为主要手段。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而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的否定,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旋涡之中。这样一来,对方会意识到刚才的行为有所不当,从而被你乖乖“驯服”。

想要做好“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两点是必须掌握的:巧借事实和幽默。这样,你口才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次,某中学举办辩论赛,题目是《当前运动式校服需要/不需要改革》。

正方说:“我们现在的校服,夏天像透视装,冬天却又像狗熊,叫人如何能喜爱?”

反方二辩说:“那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像清朝人一样,穿长袍、穿马褂?”

正方说:“难道我们说一定要变成长袍和马褂了吗?”一句话,让反方二辩无话可说。

这时,反方主辩好像发现了什么,说:“大家请看,对方辩友身上的衣服,不正是校服吗?看起来,这就很美观大方,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学校的风采,不正表明现在的校服很适合我们吗?”

正是凭借着这句话,反方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小细节,同时结合当时的环境,这样,对方才能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就像反方二辩说的话,虽然也是一种借力打力,但却脱离了实际,这样一来,就自然不会有任何效果。

说得越多,矛盾就会越多,我们何不趁对方自我矛盾之时,发现对方的破绽,然后加以利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了。当对方口沫横飞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太极”,细心观察,这样,我们才能说服对方,才能让舌头上的肌肉力量完全展现出来!

沟通,心与心无声的共鸣

有句古话,叫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要把自己的话语灌输到对方的头脑里,我们不如先让自己的话语软着陆,先找一些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然后,用人情去打开对方的心灵,这样,我们的话语才能顺着人情的管道,输入到对方的心里。

很多时候,说软话离不开讲人情。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且“情感”往往也是人类最脆弱之处。所以,要想说服别人,就应该先用软话打动别人,从情感入手是最简单有效的。

同窗之情,不是友情胜似友情。昔日同窗的音容笑貌还存留在记忆之中,虽时隔多年,现已不认识对方,但经言语的生动再现,可以使对方想起往事,在这种氛围之中,要说服对方是非常容易的。

小杜是一个建筑工程队的“工头”。最近,小杜的工程队在和另一个工程队竞争承包一项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小杜觉得自己处境不利。便打算想要找到工程的上级单位领导进行说服。可是小杜打了无数次电话都被拒绝了。

最后小杜亲自跑到了上级单位,但还是被拦在门外。这时,小杜想起了自己在这个单位的一个老同学小周,便趁中午吃饭的时候把小周约了出来。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叙旧,聊得正酣。这时,小杜对老同学提到了工程的事,说:“这年头,像我这种工头接点活不容易,但总比没饭吃强。可是眼下真就要吃不上饭了,跑了你们单位很多趟,根本就摸不着门路,难啊。”

小周听到小杜的诉苦,拍拍小杜的肩膀,说:“这样吧,别的我也帮不上你什么,但是起码能让你和我们领导见面谈一下。咱们吃完饭就去。”

小周虽然没有帮小杜解决什么决定性的问题,但起码帮小杜打开了一扇门。而小杜通过与“同窗”叙旧,顺势说软话,也成功地利用同窗之情为原本办不成的事开了一个缺口。可见,求人办事说软话时,“同窗之情”是很有力量的。

想要说服人,借助情感是一条捷径。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同窗之情,也可以借助同乡之情……当然,我们想要接近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其所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对方无限制地接近,有了这么多的共同点,对方对你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了,这就是认同感,讲的就是人情。

朋友交往不单单在表面上,更多的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要善于分析你要交往的人,把自己的位置和心理逐渐向他靠拢,就自然会吸引到对方的注意了。人际交往中,讲人情是一种独特的交往艺术,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人们心灵的距离,进而博得对方的好感。

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近公司经营上遇到了一些难题,资金有些运转不开,本来他是想去贷款的,但是银行调查了张先生公司最近的情况,发现了他公司出现的问题,就没有贷款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