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
13036400000040

第40章 安礼章顺应世理才能做事事成(12)

一个人无论经商还是做事,若想有所作为,都必须拥有足够的大度量,才能在长期与他人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大的成功。

34

【原典】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张氏注曰】

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点评】

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放纵自己怎么能去教导别人

【译释】

一面放纵自己的行为,一面假惺惺地教导别人,这是不可行的,只有先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才能更好地教化别人。

宋人李邦献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也就是说,不看重财富,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获得别人的信服;以宽阔的胸襟去接纳别人,就会得到人心;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可以率领众人去获得成功。领导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教人者须先正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之所以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尽自己的能力造福于民,从而使人生放出奇异的光彩,被万世传颂。于是,以“德”育人,与以“德”治国,有了紧密的联系。

德治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官员是民众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大众的道德榜样。当榜样就不能使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停留在与老百姓同一水平上。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官德”应当高于“民德”。官应该比民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德治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如果官员自己贪图安逸,却要民众艰苦奋斗;自己以权谋私,却要民众克己奉公,那么显然就不可能端正社会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

所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首在一个“正”字,而且要能够做到“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高位的人能够正己,那么他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正人”是“使人正”的意思,“正”是说遵守规范,有正气、讲正义。但是,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己不“正”而却要去“正”人。

汉光帝刘秀的儿子因犯大错,被手下公正严法处死。此时,刘秀气得几乎要杀死该人,但最后却封其为“刺奸将”,让其公正严明地执法,使众人不敢逾规。自己的儿子犯了错都不饶命,何况他人乎?人人皆惧,不敢朝非分的地方想。

有些人,自己知识浅薄,还笑别人愚昧无知;自己对父母不管不问,还说别人大逆不道;自己利欲熏心,还嫌别人见利忘义;自己不注意社会公德,还怪别人没素质。捐款时,自己捐得不多,却嫌别人自私小气;劳动时,自己偷奸耍滑,还嫌别人好逸恶劳;见到不平事时,自己不挺身而出,还说别人胆小怕事。这些人,总对别人身上的毛病万般挑剔、百般指责,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却毫无知觉视而不见;对别人的不良品行大谈特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却闭口免谈;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总觉得别人身上劣迹斑斑,自己身上尽善尽美,大有一副“看见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的态势。他们身上缺少的就是“先己后人”精神,即“正人先正己”。

欲正人先正己,首先应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起。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不要强加于人,而要以批评别人的态度批评自己,以原谅自己的态度宽待他人。

“正人先正己”,就是要求别人品德高尚,自己先要品行端正。“责人易,律己难”,这是许多人的通病,因此当对别人的不良言行深恶痛绝时,应先看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味要求别人不如先反思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先“正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那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35

【原典】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张氏注曰】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大小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点评】

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去关。

顺“道”而行则万事不难

【译释】

做事如果违背事理,就难以施行,并且做到最后会乱七八糟不可收拾。如果顺着“道”的规律行事就会有条不紊万事亨通。明白了这些,无论是修身、持家还是治国都会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胜。

老子曾说:一个国家的法令越是苛暴繁杂,强盗奸贼也越多。这就是因为逆天道而教导民众,就要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老子还说:做人主的清净无为,老百姓自然而然会走上文明的轨道。做人主的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而然会驯顺安分。这就是因顺天道而以德化人,国力、民风必将日益改观,天下大治,富强繁荣的局面迟早会出现。

天道、地道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其实是非常简单易知的。圣人推崇的人道也是一样。顺从太阳的晨起暮落,月亮的盈亏圆缺,才有昼夜四时的循环不已的规律;顺应宇宙阴阳反正的法则,万物生死相替,自然界才会有永不止息的无限生机。这都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

做事要把握规律顺乎自然

聪明的人做事都知道顺乎自然,把握规律,不盲目、不妄为。如果随意为之,不管不顾,其结果必然“大逆不道”,一败涂地。做人做事尤其要如此,切记多观察,把握事情内在之道,掌握好力度,不可逆风行船,唯如此,方可一顺百顺万事大吉。

有个叫作郭橐驼的人,是专门帮人家种树的。他种树的本领特别高,经由他手栽种的树,全都成活了,还长得枝繁叶茂,结的果实也又多又早,他的同行们无论想什么办法总是比不过他。

于是大家就恳求郭橐驼介绍一下他种树的经验,郭橐驼想了想,就回答大伙儿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我只是随树木自己的生长规律让它发展而已。一般说来呢,移植树木的时候,要注意四个方面:树根要舒展开来;培土要尽量均匀;原土不能去掉,要保存下来;筑土则要紧密。照这样做了以后,就不用老记挂着它、经常去动它,只管离开就可以了。总而言之,栽培树木时要像照顾婴儿一般精心,栽好以后要置之不理。只有这样,树木的生长规律才不会受到破坏,它的本来习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别的种树人,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是栽种时不够精心,使树根得不到充分的伸展,原土全被丢弃,换成了生土,培土也不匀,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树自然长不好。还有一种正相反,对树爱护得太过分了。种下树以后,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一下,刚走开又不放心地回头去料理一番,甚至用指甲把树皮掐破来看树是活的还是死的,还用手去摇动树根看土是松了还是紧了。这样弄得树一天比一天虚弱。原本是怀着爱它的心思,其实却是害了它啊,这和对它照顾不周也没多大区别,树也还是长不好。”

请教郭橐驼的人又问他:“依您看,种树的道理和当官治民有相通的地方吗?”

郭橐驼说:“我只懂得怎么种树,可不会当官治民。不过我住在乡间,看到官员们总是喜欢对老百姓发号施令,似乎是很爱惜人民,动不动就派人督促百姓们耕种啦、收割啦、抽丝啦、织布啦,还有养鸡养猪什么的。今天打鼓叫人家集合,明天敲梆子叫人家聚拢,百姓们穷于应付,疲于招待,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有了,还怎么有精力去搞好生产呢?这样看起来,当官治民也确实和栽种树木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啊!”

植树经和当官治民的原则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事要顺其自然,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办什么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顾一切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蛮干,那就必然会失败。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因此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用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所以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由庖丁娴熟的解牛手法可以得知,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无论修身、理家、治国都可以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