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
13036400000032

第32章 安礼章顺应世理才能做事事成(4)

二十四年十月,康熙帝对掌膳食官员说:现在的酥油、乳酒等物品,供给有余,收取足用则已,不可过多。蒙古地方很贫穷,收取者减少,则平民百姓日用所需,就可以满足。

三十一年十月,他又说:停止进献新芽菜,凡是有类于此者,俱应停止。因为运送官员劳苦,烦扰地方,于地方百姓有系,省一件进贡,如同去掉一块病。

三十四年十二月,户部报告说:吉林乌拉地区打捕貉鼠不足额,供应不上,管理此事的官员应该议罪。康熙帝说:数年以来经常捕打,所以貉少,只能维持原数而已。就因为不够数,讨论处分有关的人员,等于给无辜者加罪。实在不公。如果得不到上等的貉皮,朕但愿少穿一件貂皮大衣,那有什么关系?而且貉价非常昂贵,又不是必需品,朕也没有必要非享用不可。命令有关部门转告乌拉将军酌情办理。

关于康熙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起他能支配的财富,比起其他帝王的豪华,那是极其简朴的。法国天主教传教主白晋于康熙二十一年到北京,曾为康熙讲授天文历法及医学、化学、药理学等西洋科学知识,出入宫廷,对康熙的日常生活了解得很细。他在向法王路易十四的报告中做了详细介绍:

从康熙皇帝可以任意支配的无数财宝来看,由于国家辽阔而富饶,他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但是,康熙皇帝个人的生活用品绝不是奢侈豪华的,生活简单而朴素。在帝王中是没有先例的。实际上,像康熙这样闻名天下的皇帝,吃的应该是山珍海味,用的应该是适应中国高贵传统的金银器皿。可是他却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吃得很少,在饮食上看他从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

从日常的服饰和日用品方面,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崇尚朴素的美德。冬天,他穿的是用两三张黑貉皮和普通貉皮缝制的皮袍,这种皮袍在宫廷中是极普通的。此外,就是用非常普通的丝织品缝制的御衣,这种丝织品即便在中国民间也是一般的,只是穷苦人不穿而已。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他常常穿一件羊毛呢绒外套,这种外套在中国也被认为是一般的服装。在夏季,有时看到他穿着用尊麻布做的上衣,尊麻布也是老百姓家中常用的。除了举行什么仪式的日子外,从他的装束上能够看到的唯一奢华的东西,就是夏天他的帽檐上镶着一颗大珍珠。这是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也是帝王的标志。在不适于骑马的季节,康熙皇帝在皇城内外乘坐一种用人抬的椅子(肩舆)。这种椅子实际上是一种木制的轿,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些颜色,有些地方镶嵌着铜板,并装饰着两三处胶和金粉木雕。骑马外出时几乎也是同样的朴素。御用马具只不过是一副漂亮的镀金铁马镫和一根金黄色的线织绳,随从人员也有节制。

康熙的信条是: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常思此言而不敢有过。奉行此言便是能行节俭,不搞特殊。

为说明勤俭的深刻意义,康熙帝曾做《勤俭论》一文,主要宣讲勤俭对治理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移风易俗的作用和影响。

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康熙帝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高度来认识节俭,既要开源,又注重节流,实在是高人一筹。对于后来的领导者,康熙帝当是一个好榜样。

12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张氏注曰】

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点评】

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正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对于贤能之人要厚待而养之

【译释】

爱惜人才的领导者都是求贤若渴,得到贤能之人后他们都会厚待之。

古人将贤才称为“国之大宝”。真正有志于天下,心诚爱才的当权者,不但求贤若渴,而且一旦得到治世之才,就不惜钱财,给予丰厚的待遇。因为凡是明主,都知道人才是事业的第一要务。

真正的人才一定要厚待之

前面已经讲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对所养宾客士人不分贵贱,皆加以厚待。这一节具体要说的是那个叫冯谖的人。

齐国人士冯谖因为贫穷得无以自存,便去投靠孟尝君,当孟尝君问他有何爱好和才能时,他竟坦然地答道:“客无好也”,“客无能也”。尽管如此,孟尝君仍然是“笑而受之”。在这种情况下,冯谖本应安于现状,为能做孟尝君的门客而心满意足。然而,冯谖却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仰人鼻息的处境,反倒对自己所受的待遇一再公开表示不满,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天,他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高声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左右办事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久,冯谖又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孟尝君的门客们都讥笑他,但孟尝君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谁料不几天,冯谖又弹剑唱起他新的要求来:“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的门客们对他一再无理的要求都开始厌恶起来,责怪他太贪得无厌。可孟尝君却关心地询问冯谖:“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得知后立刻派人供给他老母衣食所用,不使之缺乏。从此,冯谖不再弹剑作歌了,并且竭力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奔走效劳。

一次,冯谖到孟尝君的封地薛(今山东滕州)去收债,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名义,把收债债券全部当众烧毁,以笼络人心。回去告诉主人,说是为他烧券市义。孟尝君见他空手而回,心中不悦。后来孟尝君遭到齐王罢官,回到薛地,老百姓感恩戴德,扶老携幼,远道前来迎接他,这时孟尝君才真正意识到冯谖为自己市义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冯谖是个有政治远见、才能卓越的人,以后便愈加对他尊重和信任。冯谖告诉孟尝君:“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冯谖又为其出使魏国,请魏王以厚金高位礼请孟尝君。齐王惧孟尝君为邻国所用,便收回成命,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并由此大大抬高了他的身价,使齐王有所顾忌而不敢对孟尝君轻举妄动。这是冯谖为孟尝君凿的第二窟。接着他又向孟尝君献计:“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以使孟尝君的封地不受侵犯。宗庙建成后,冯谖说:“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果然再没有祸患,这全靠冯谖的计谋。当然,归根结底,主要还是靠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厚待宾客的做法。

在现实当中,有些领导者的想法就很天真,他们既要黄牛能耕田,又要黄牛不吃草,这种不付出成本就想收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用人之大忌,为贤明的领导和用人者所不取。

13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张氏注曰】

赵杀呜犊,故夫子临河而返。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王氏点评】

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吸引人才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

【译释】

国家昌盛的时候贤能之人都会回归,国家要灭亡的时候贤能之人最先逃避。贫瘠的土地不会丰收,浅水养不了大鱼,秃树不会吸引大鸟来打窝,荒芜的树林也不会有大型的禽兽安居。

国家四海升平国富民强,天下贤士自然会投奔而来;相反,在一个民不聊生、摇摇欲坠的国家,那些贤能之士最先避之而后吉。

一个国家要吸引贤能良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这里用客观的自然现象作进一步说明,假如上自朝廷下至地方,不具备振兴国家的软环境,就必然不会吸引、凝聚大批人才,正像贫瘠的土地不产瑰伟的宝物,一洼浅水养不了大鱼,无枝之木大禽不依,疏落之林猛兽不栖一样。运筹帷幄的圣贤良才,自然不会流连于危乱之邦。

管理上不可忽略的大环境小细节

对自己的公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满,几乎是每个员工都有的。如果你遇到这种“消极抗争”的现象,首先要做的是从大环境方方面面的细节上认识员工的不满情绪。

让员工心存不满的大环境,通常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薪酬与付出不符: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计才工作,这是最实际的问题。倘若所付出的劳动,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难免令人泄气。有些员工不得不做兼职,赚取外快,这样在工作时难免会精力不足,以致有所错漏,时间一长,造成同事投诉、上司更加不满的恶性循环。

管理者的态度专横:部属都是有自尊的,如果你的态度嚣张,或者他们称呼你时你却用鼻子哼一声作为回答,肯定会招来员工的不满或批评。

没有工休时间:这不是明文规定的休息时间,只是员工在工作期间稍事休息,活动活动,聊聊天,借此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和肌肉。如果公司要求员工不停地工作,连午餐、上厕所的时间都严格控制,似乎不近人情,员工疲乏之余便会埋怨顿生。

公司人手不足:因管理者的失策或疏忽,一时未能雇人将空缺填补,从而要其他员工分担额外的工作,令本来已忙碌的员工更感吃力。

未能公平对待员工:特别优待表现卓越的员工是无可厚非的,但完全不理会其他员工,甚至将他们一贯的努力抹杀,也是不公平的。

未获重视: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没有员工参与的份儿;所提出的建议,上司都当成耳边风,根本没有被采纳的机会。

应酬太多:有一些管理者喜欢与部属接触,甚至要求员工在工余时间,搞一些午餐、晚餐或例会一类的活动,直接影响员工的私人生活。

必需品供应缺乏:在办公室中,文具是必需的办公用品,如行政部门有诸多限制,又要出示旧文具证明已不能用,又要签名做账等,好像乞讨般才能取得应用的物品,最令员工不满。

工资发放不准时:对辛劳整月的员工来说,“发薪日”就是他们一个月的指望,在银行排了半天队,才知道公司未发薪金,那份愤怒可想而知。

同事不合作:不是每个员工均具有互助精神,有些人专门喜欢将别人踏在脚下往高处爬。如果这时管理者不够精明,未能分辨是非善恶,又未加以引导,吃亏的一方一定会滋生对管理者的怨气。

加班没有额外补偿:很多公司只派工作给员工,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至于是否需要超时工作,公司一般不予理会。遇有员工投诉工作太多,必须抽出私人时间完成,管理者反而批评他无能。

职业倦怠:对目前的工作已经提不起兴趣了。

前途无望:上司既吝于授权,也不曾提供任何职业训练。

临时取消休假:许多管理者要求员工随传随到,不管员工是否在休假中,只要有事,就催促其回公司上班。此举令员工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有一种卖身的感觉。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产生不满的理由,数之不尽。总而言之,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实际工作出发,不断地积累经验,找出一套适合你和你的员工的管理办法。只要把大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治理好了,就会有更多贤能之人投奔而来。

14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张氏注曰】

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点评】

山峰高崄,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山高则崩河满则溢

【译释】

山太高而又过于陡峭就很容易崩塌,河泽里的水太满了就容易溢出来。

山峭崩,泽满溢,是自然常理。黄石公以此来警戒为人做官切勿得意忘形,以免翘起尾巴不思进取。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如愿,便放逸骄横目中无人。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许是人性的弱点吧。故而古人提出“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多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作为矫正人性这一弱点之方法,不可不用心体味。

既要能力非凡又要谦恭待人

管理者最怕什么?最怕被下属瞧不起。在下属眼里,合格的领导就应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尽管这很困难,但最起码应该让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

打铁先要自身硬。管理者如果没有过硬的真本领,就无法让下属信服,无法坐稳自己的位置。在越来越普遍的“能者上”的机制下,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无疑是现代管理者应时刻牢记在心的第一原则。

管理者要不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地精通和熟悉业务,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为管理内行,具有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