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
13036400000027

第27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10)

现实中,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样存在着差异。这样的差异就使一些人内心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在自认为毫无利用价值、地位低下的人面前,他们显得高人一头,对于这些人总是不屑一顾。

俗话说得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的人地位虽低,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尊严。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敬人一丈”,他人最起码也会“敬我们一尺”的!故而,在待人做事上,我们应该抱着尊重的态度才行,不要因为地位或工作分工不同而轻视甚至鄙视他人。

28

【原典】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张氏注曰】

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点评】

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反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躁,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有奖赏才可立大功

【译释】

再小的功劳也要给予奖赏,这样才有可能立大功;犯了小错切忌惩罚,能原谅的一定要原谅,否则就会有大错发生。

关于奖赏和惩罚,已经说过很多次了,黄石公一再强调这些,足见其重要性。这一节所说的重点是奖赏。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一件东西,总是紧紧地抓在手里,不舍得放下,手里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来接其他的东西。虽然人们都明白“凡事有舍才有得”的道理,可许多人一到真事就犯糊涂,在用人时斤斤计较,生怕自己损失点什么。要想有大成,就一定要彻底杜绝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毛病,不要总盯着鼻子跟前的蝇头小利。为此,千万别忘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中国的老话。为了获大利,就不能计较在使用人才上的得失,因为真正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就是拿到西瓜而不在乎丢掉一两粒芝麻的管理者。

多一点奖赏少一些惩罚

虽然我们强调赏罚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赏和罚必须一样多。毕竟,奖赏和惩罚并非目的。受奖赏者,励其用命之忠,使之感恩戴德,更加效力于己;受惩罚者,责其背义之行,用以警示部下深思。

奖赏是正面的激励手段,即对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而惩罚则属于反面激励,即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使之逐渐减退。这一正一反都是管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管理者在运用奖赏与惩罚手段时,必须掌握两者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正面强化立足于正向引导,使人自觉地去行动,优越性更多些,应该多用。而反面强化,由于是通过威胁恐吓方式进行的,容易造成对立情绪,故要慎用,只能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因为,对员工进行处罚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对其表现的反省,而是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恐惧和戒备。企业靠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趋同一致来吸引员工,更多情况下,需要一种积极的氛围来促使员工协作,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以正面激励(奖励、表扬等)回应理想的绩效表现的效果,远胜于以负面激励(批评、处罚)来回应不理想的绩效表现。

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表明,任何人只要头脑正常,都不想看到自己的工作一团糟。但为什么许多员工在刚进入公司时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工作十分卖力,一段时间过后就会消极、散漫、拖拖拉拉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性”的把握还不到位。做管理就是研究人,即对“人性”的分析、了解、引导、奖赏等,最终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每一位员工,他们的成长环境、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气质及性格类型都不同,导致想法及做事方法都会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作为管理者,不能对工作不积极的员工一罚了事,而要不断地观察和沟通,了解、认识自己的员工,对症下药,只有知道员工心里所想的,才能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刺激他们努力工作。

人所有行动力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追求快乐与逃离痛苦。员工不努力工作,往往是因为还没有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努力工作会有什么快乐,他们不知道为何而努力工作。而且也许目前给他们造成的印象恰恰是——努力工作没什么快乐,至少不够多。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经常采用“多一点奖赏,少一些惩罚”的原则,从而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快乐”,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员工的实践中,对于正面和反面的驭人要有主有辅,有重有轻,不可同等对待,平分秋色。一般来说,正面激励的次数宜多,反面激励的次数宜少;正面激励的气氛宜浓,反面激励的气氛宜淡;正面激励的场合宜大,反面激励的场合宜小;正面激励宜公开进行,反面激励宜个别进行;在制定奖励和惩罚条例时,要考虑到人们的期望值和承受力。

以正面激励为主、以反面激励为辅的激励策略,可以延续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方向一致性,为企业绩效管理工程的推行,为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持。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管人时只正面激励不反面激励。根据强化原理,对需要改进工作的下属,进行适当的“鞭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鞭策应注意适度,只要认为他仍有通过改进达到要求的可能,适度的轻责,便可以减低或避免因重罚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29

【原典】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张氏注曰】

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点评】

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共之怨也。

奖惩一定要分明、公正

【译释】

给有功者以奖赏,却导致很多人不服,惩罚有过失的人,却让他心有不甘,这都会导致下属离心叛德。奖赏那些无功之人,惩罚那些无罪之人,这都是昏庸的酷吏的做法。

奖赏和惩罚是管人用人必用的手段,用好了事半功倍,如果用不好不但事倍功半,搞不好还会出乱子。问题是,怎样才能用好这一手段,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用呢?很简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公正、分明。

奖罚不明祸害无穷

奖与罚是重要的管人手段之一。奖与罚一定要分明,该奖就奖,该罚则罚,否则就会给组织埋下祸根。

在我国古代,对“赏”“罚”“分”“明”四个字分外重视。人们认识到,国家兴衰、朝代更迭大半因用人不当,用人不当大半与赏罚不明有关。

对于奖罚分明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魏惠王与其大臣卜皮的一次对话就说明了。

魏惠王问卜皮:“你担任地方官的时间很久,和百姓接触的机会最多,应该听过百姓对寡人的批评吧?”“百姓都说大王很仁慈。”魏惠王听后大喜:“是吗?果真如此,国家一定能治理好。”“不,相反,国家快要灭亡了。”魏惠王愕然:“寡人以仁慈治国,这样有错吗?”卜皮回答:“陛下只想给天下百姓仁慈的形象,就不能居人之上。所谓的仁慈包含怜悯、仁心、宽厚、慈祥。如今即使百姓、大臣犯罪,陛下在处罚他们时,也会踌躇不前。有过而不罚,无功却受禄。天下人都会看不起大王,百姓也会放肆。臣说国家快要灭亡,就是这个道理。”

北魏时,尚书驾部郎中辛雄为人贤明,对下属赏罚分明,处理政事公正无私。他还曾上疏说:“一个人之所以面对战阵却能忘记自身的危险、冒犯白刃而不害怕的缘故,第一是追求荣誉,第二是贪求重赏,第三是害怕刑罚,第四是逃避祸难。如果不是这几个因素,那么就算圣明的天子也无法指挥他的臣下,慈祥的父亲也无法劝勉他的儿子了。圣明的天子知道这种情况,因而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使得无论亲疏贵贱勇怯贤愚,听到钟鼓的声音,看到旌旗的行列,无不奋发激昂,争先奔赴敌阵的,这难道是他们讨厌长久地活着而乐意快死吗?利害摆在面前,是他们欲罢不能罢了。自从秦、陇叛变,蛮左造反,已经过了几年,三方面的军队,战败多而战胜少,追究他们的原因,确实是由于赏罚不明。陛下尽管颁下明诏,随时赏赐,但是将士的功勋,经年不能决定,逃亡的士兵,平安在家,因而使得守节的人无所羡慕,一般的人无所畏惧。前进攻打贼寇,死亡临头而赏赐遥遥无望;撤退逃散,生命保全却没有罪刑,这是使得士卒看见敌人就沮丧奔逃,不肯全力打仗的缘故。陛下如果真能号令必信,赏罚必行,那么军中士气一定大增,贼寇一定会平定了。”

古人尚且明白这个道理,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更应该认识到奖罚分明的重要性。如果奖罚不分明,其后果是相当糟的。

首先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一个管理者奖励了一个不该奖励的员工,而把应该奖励的忽略了,把优秀的员工晾在一边不管不问,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并且使员工形成在这个公司出色地工作还不如投机取巧的想法。

再者奖罚不明会流失优秀人才。在一家小型炼油厂里,有个肯钻研的小伙子,他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改进设备以提高出油率的先进方法。他把这个方案提交给他的主管,主管却不屑一顾,并对他说:“我招你来是为我做事,不是叫你去干那些不三不四的事,这样不是耽误我的事吗?回去给我好好干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