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
13036400000019

第19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2)

如果有好的法律但不能得到贯彻执行,那与无法也是一样的。法律的作用,不只是惩处那些已经犯罪的人,同时对未犯罪者也是一种预防和教育。严于执法体现了法律的正义和威严,而预防和教育则体现了法律的仁德。“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一是权与法的关系难以摆正,二是情与法的矛盾难以处理。这两个问题是实行法的两只“拦路虎”。只要狠心处理违法者,法律是不难得到贯彻执行的。

宋太宗时期,有个叫陈利用的人,倚仗其是皇帝的红人,胡作非为,杀人害命。宰相赵普不顾皇帝的讲情、干预,硬是将陈利用处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女婿犯罪以后,被朱元璋赐死。从以上两例看出,在实行法治的过程中,尽责执法是绝不可含糊的。

商场如战场,管企业也如同治军。治军讲究为将者一言九鼎,让士兵感到军令如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才是一个大将所应有的魄力。在企业中,管理者就是将军,一定要拿出将军的魄力去向员工传达自己的意识,做到下令不随便,令出要如山。

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该命令时不可犹豫,而不该命令时也不能随便下令。作为一名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滥发命令。随意施令将会大大损害你的领导威信。这也是命令,那也是命令,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明暗是非,结果只会使你的属下产生反感,他们就会把你的命令看轻,甚至不屑一顾,不遵照执行,如此,你的威信就一落千丈。

现代的西方电影当中就时常出现随意滥发命令的老板形象。他们那些不假思索的粗鲁做法,给很多的人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有些管理者觉得那样很气派,所以就竞相模仿,结果可想而知,误入歧途。

有这样一种说法:领导权越大,地位越高的人,越是不会随意地发号施令。情况可能就是这样的,因为大领导们知道自己命令的重要性,是不可滥施的,而有些职权并不是很大的小领导们,好像是为了过足领导的瘾,到处乱发命令,指挥别人做这做那,要求别人遵照执行,在他所领导的小范围内出尽了风头。这样的领导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不会得到下属的尊敬的。

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习惯于随意滥下命令,那将会造成许多不好的后果。只会使用命令来领导别人的人,绝不会成为一名杰出的管理者。这种随便滥用命令的管理者将会失去属下的民心,得不到属下的支持和拥护,注定会失败。

当你下达命令之后,可能还会有些人故意不听号令,他们或许是性情乖戾的员工,或者是与你同期进企业的同事,也可能是比你年长的员工。这时,不管是什么人,你都必须毫不犹豫地拿他“开刀”,否则有令不行将是常有的事!

另外,在工作中也要注意,总有一些员工心怀叵测,在你下命令时故意装作不明不白。对付这些人,你必须始终抱着一个原则:令出如山,不可动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下属当中树立起领导应有的绝对权威!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切都很顺利,有些时候也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比如,没有按你的命令达到预期的营业额,经费超出预算,拿不到预约的原料,无法在约定期限内交货,无法回收成本,等等;或许你也可能听过员工的埋怨:“这很难办呢!”“请再多宽限几天。”“我已经尽力了。”处理此类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你不可轻易地与员工妥协。虽然达成目标并非易事,然而若每次皆延迟进度,重新修正,最后任务的内容就变得含糊不清。此时你需要坚定地重复你的命令,并大声地激励对方:“不要净说些丧气的话,努力去做看看!”

在这样鼓励与责备共存的命令面前,大多数员工都会奉命行事,并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让你的命令真正地得到贯彻实施。对于那些拒不从令的员工,你只能动用“军法”处置,记住,他们挑战的不仅仅是你的命令,更是你的权威。

5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张氏注曰】

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怒而威于斧钺。

【王氏点评】

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树立权威是一门大学问

【译释】

只知道发怒,而不知道如何树立权威,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这种做法违反了管人用人最基本的法则。

领导与下属之间是一种权力差别的关系,权力是维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对于领导与下属来说,权力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权力就意味着权威,领导必须树立这种权威,下属也得在这个权威笼罩下的空间中支配自己的各项活动。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其焦点在领导与下属间移动,而支配权在领导一方。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运用权力,对于权威的理解和树立是很关键的。

树立权威不全在“威”

员工最喜欢什么样的管理者?从人之常性角度而言,当然是那些平易近人、心慈手软的上司,或者是关心员工需求、秉公办事的领导。

员工工作时的自由度很高,到领钱的时候又收获颇丰,这样的头儿谁不喜欢?但客观地说,管理者不是幼儿园的阿姨,不能仅仅去讨员工的欢心,更重要的是,要为企业创效益,这才是管理者最大的职责。如果你一味地求慈寻义,只会宠出员工们的怠慢之心,致使整个企业人浮于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从何谈起?有句古语叫作“慈不掌兵,义不守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有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可见,掌兵不是不能有仁爱之心,而是不宜仁慈过度。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当然就不能掌兵。

《左传》记载: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说得头头是道。吴王心想,“纸上谈兵管什么用,让我来考考他。”便出了个难题,让孙武替他训练姬妃宫女。孙武挑选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孙武将列队练兵的要领讲得清清楚楚,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女人笑作一堆,乱作一团,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训练,两个队长带头不听指挥,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完,便叫武士将两个宠姬杀了。

场上顿时肃静,宫女们吓得都不敢出声,当孙武再喊口令时,她们步调整齐,动作规范,真正成了训练有素的军人。

在企业中,孙武所遇到的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管理者也应该像孙武一样,用一些有力的手段来压住企业自由散漫的风气,让员工对你的权威不敢小视,这样才能有效地管好员工,管好企业。

6

【原典】

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张氏注曰】

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点评】

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著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用人者不可当众辱人

【译释】

喜欢当众责备侮辱他人的人早晚要遭殃,苛求责难委以重任的人更加危险。

用人之道最忌讳的是激起下属的怨恨,而有些不高明的领导者却偏偏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和下属过不去,动不动就当众指责他们,有一点小过错就大做文章,这样的领导者迟早要遭殃的。

少一些斥责多一些宽容

孔子说:“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做人要宽容一点,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宽容自会得回报。尤其是做领导的,如果能宽恕下属的一些小错误,下属往往会加倍努力,做得更好,并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次和群臣宴饮,当时是晚上,大殿里点着灯,正当大家喝得酣畅之际,突然一阵风把灯烛吹灭了。这时,庄王身边的美姬“啊”地叫了一声,庄王问:“怎么回事啊?”美姬对庄王说:“大王,刚才有人非礼我。那人趁着烛灭,牵拉我的衣襟。我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点灯,抓住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听了,说:“是我赏赐大家喝酒,酒喝多了,有人难免会做些出格的事,没啥大不了的。”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群臣一百多人马上都扯断了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位将军常常冲在前边,勇猛无敌。战斗胜利后,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系缨的人。”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岐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着宰杀吃了。秦国的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秦穆公说:“我不能因为一匹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赏他们酒喝,然后全放了吧。”

后来,秦国和晋国在韩原交战。这三百多人闻讯后都奔赴战场帮助秦军。正巧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这些乡下人便高举武器,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答穆公的食马之德。晋军的包围被冲散,穆公终于脱险。

汉代的丙吉任丞相时,他的一个驾车小吏喜欢饮酒,有一次他随丙吉外出,竟然醉得吐在丙吉的车上。丙吉属下的主吏报告说,应该把这种人撵走。丙吉听到这种意见后说:“如果以喝醉酒的过失就把人撵出去,那么让这样的人到何处安身?暂且容忍他这一次的过失吧,毕竟只是把车上的垫子弄脏了而已。”

这个驾车小吏来自边疆,对边塞在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事务比较熟悉。他有一天外出,正好遇见驿站的骑兵手持红白两色的袋子飞驰而来,便知道是边郡报警的公文到了。到了城中,这个驾车小吏就尾随着驿站骑兵到公车署(汉代京都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征召和边郡使者入朝的机构)打探详情,了解到敌虏入侵云中、代郡两地,急忙回来求见丙吉,向他报告了有关情况,并且说:“恐怕敌虏所入侵地区的地方官员因年迈病弱,反应不灵,不能胜任军事行动了。建议您预先了解一下有关官吏的档案材料,以备皇上询问。”丙吉认为他讲得很有道理,就让管档案的官吏把有关材料详细报来。

不久,皇上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询问敌虏入侵地区的主管官员的情况。丙吉一一做了回答。而御史大夫陡然之间不知详情,无法应对,因此受到皇上的斥责。丙吉显得非常忠于职守,时时详察边地军政情形,实际上这是得益于驾车小吏!

容忍他人的过失,对方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感谢;而责备只会让人徒增怨恨。被宽容者往往把感恩之情压在心底,一旦能让其发挥长处时,他必定竭尽所能地报答。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求他人过错、动辄对人大声责骂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关于立身处世的道理,自古以来的圣贤都认为,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宽以待人,则不但可以赢得尊敬和友谊,还能尽量不得罪人,不为将来埋下隐患。凡事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从而不对犯了可原谅的错的人责备,既能使对方知错而改,又会对你心怀感激,欲以回报。这实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7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张氏注曰】

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敬,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点评】

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对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

【译释】

聪明者绝不会怠慢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有所敬仰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于己于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这是在古代很流行的处世准则。一方面,这是出于礼数,出于自己德行的修养;另一方面,因为你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万一冒犯了深藏不露的人,那么你就等着后悔去吧。

领导者要时时给别人以“礼贤下士”的感觉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

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其平常,但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得益于众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围,如诸葛亮、庞统、徐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刘备靠这些人的力量而崛起并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国,成为了千古风流人物。

“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是刘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品德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道德形象与道德感染力,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

刘备善于知人,能够礼贤下士,对人才能推心置腹,始终信任。这是他能够团结众多人才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