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慢下来,把日子过成诗
13033300000035

第35章 欣赏天蓝绿树的天晴

改变世界比较困难,不如先改变自己。

自己变了,世界也跟着变了。

音乐之王舒伯特说过:“只有能安详忍受命运之否泰的人,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往往会很无奈,你要面对自己不想面对的环境,你要遭遇自己不想见到的人,你要处理自己不曾想到的麻烦。当我们处于不可改变的不如意的环境时,谁能够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发掘新的道路,谁就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也就能最早推开快乐的大门。

很久以前,有一个印度国王,他统治着的这个国家十分富裕。有一天,他到很远的地方去做了旅行。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而且这条道路的路面异常坎坷不平,都是他前所未见的事情。回到皇宫后,这位国王不停地向侍臣们抱怨脚疼。痛定思痛后,愤怒的国王向天下发布了一条诏令,要求老百姓用牛皮铺好他要走的每一条路。很显然,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耗费巨额的金钱,还要耗费巨大的民力,此外牛皮供不应求,也是个问题。这时,一位耿直的大臣冒着杀头的危险进谏国王,对他说道:“陛下,为什么您一定要花那么多不必要的金钱呢?依我看来,陛下不如剪两块小牛皮包在自己的脚上。”听了这位大臣的话,国王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立刻接受了这个建议。国王命人为自己做了一双漂亮又实用的厚底牛皮鞋,由此如愿以偿,再也没有脚疼过。据说,这就是皮鞋的来历。

国王的经历说明,改变外部大环境何其难,与之相比,改变自己的处世方略和行动手段就显得太容易了。如果改变自己的策略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谁还去费力不讨好地改变艰难险阻的环境呢?

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未必容易。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的时间里,我们人类都是高唱着“人定胜天”的旋律,大刀阔斧地对自然进行改造,结果资源被无限制开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生活虽然似乎越来越便捷,但是麻烦却也与日俱增,幸福和悲伤泥沙俱下。直到最近一个世纪,我们才幡然悔悟:强调改变自然,不如改变自己,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

做人也是如此,如果你企图改变外部环境,那么不如考虑先从改变自身做起。

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经过调研发现,前去找他咨询的人,大多数总是习惯于抱怨身边的人——上司、下属、客户、老公或老婆、朋友、亲属。这些客户无一例外地认为,都是这些环境因素搞得自己失败或者不开心,他们相信,如果换一个环境,自己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成就。

在这些客户中,有一个人告诉心理师,自己有清晰的目标,也很愿意做事情,但很多时候总会遇到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市场价格的变化等。心理师听后当即给了他一个解决办法:“你的意思是,如果你要完成目标的话,就一定要市场不变化,客户不出现问题。这说明什么呢?你对外部条件要求很高。务必要有很多美好的环境因素满足,你才可以成功。反过来说,你会不会觉得,你达到目标的能力就很低呢?如果环境总是那么好,什么样的人不能够做完这个工作呢?”那个人听后低头不语,最后终于明白,真正的问题在于自己。

环境是自然天成的,也是人为操纵的,但我们面对的环境却并不由我们决定,那些变化是不可测的。这并不等于我们要束手待毙,务必记住人是活的,是可以随机应变的。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就是说,人在面对环境时,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有主观改变和适应的本领。换了新的环境,我们不能等着环境来适应自己,必须首先调整自己,主动适应新的环境,这样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比如说有了新领导上任,我们不能老是等着他来适应自己。你不能老在下面嘀咕:以前的某某领导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这个新领导怎么这样子呢?这丝毫没有用,除了说明我们自己很呆板,不知变通外,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有两种办法来面对。第一种,我们应该更主动地去适应新领导的工作作风,改变自己,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也许有人会觉得不齿,这么做是奴颜媚骨没有骨气、没有原则。其实不然,适当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变通,才能更好地工作和适应社会。《易经》里这样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适时地变通已经被证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当然,关键还在于领导的新策略要确实正确,不然大家就全盘皆输。第二种,我们应该和环境主动沟通,去与领导寻求交流的机会。只有领导知道我们在想什么,他才可能适当调整自己的决策。如果我们不发出声音,领导没有得到任何反馈,自然会认为自己的决策没有问题,因为大家都在切实执行。所以说,环境天注定,成功靠打拼。

在某座森林里有三只蜥蜴,它们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大家兴致来了,讨论起生存与发展问题。一只蜥蜴看到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大不相同,不便于隐蔽,总觉得不太安全,便对另两只蜥蜴说:“我们住在这里实在是太危险了,还是要想个办法改变一下环境才行。”另一只蜥蜴说:“改变环境的办法虽然听起来不错,可是做起来太麻烦,而且会耗时很久,恐怕不可行,依我看很难取得实效,不如我们迁居到适合生存的地方去。”第三只蜥蜴问:“为什么一定要环境适应我们呢?我们就不能适应环境吗?”它们这样争论着,说了一天一夜,可最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三只蜥蜴决定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验。结果:第一只蜥蜴开始大兴土木,改造起森林来,可想而知,它虽然努力但收效甚微;第二只蜥蜴开始到别的地方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领地,但劳烦日久终归无功而返;只有第三只蜥蜴借助阳光和阴影学会了改变自己的肤色,练出了变色这一高超的隐蔽本领,它很快适应了森林的环境。

蜥蜴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寓言,告诉大家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快地帮助我们闯过门槛,开始走向事业的正途。英国一位主教生前命途多舛,但最终大彻大悟。在其长眠于地下之后,他让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了如下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长些,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了一个道理:我应该首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地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生活的确就是这样:如果先改变自己,身边的人或许就会受到影响,由此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语也会改变;言语有了改变,态度也会改变;态度有了改变,习惯也会改变;习惯有了改变,做事方法也会改变;做事方法有了改变,事业也会改变。稍微改变一下自己,也许眼下不过避免了一个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但关键时候也许就会避免一场战争。就我们普通人而言,也许你的一个微小改变将是你的下一个机遇,甚至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期待可以改变身边的事物,总是不停地埋怨一切,幻想环境可以突然发生改变,但却往往忘了改变自己去适应身边的一切。因此,不知有多少人,在日日夜夜等待别人的改变中架空了自己,直到一朝老去蓦然回首时才惊觉:生命原来就是在不经意中错过了那么多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事物。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周星驰电影中的至尊宝那样有一个可以让时光倒流的月光宝盒。岁月流逝之后,我们会发现,架空自己换来的便是长长的叹息,这时候也只好怨恨生不逢时,怨恨怀才不遇,了此残生了。其实,与其在期望中空度岁月,不如来次变革——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很多时候,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别的不是学历、能力和背景,而是每个人自己的观念。俗话说,亿万财富买不到一个好的观念;一个好的观念却能挣到亿万财富。现在也常常见到有人发出声明,愿意出100万元买一个好点子。从古至今大家都愿意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须知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只有自己才能靠得住。然而,自己要想永远靠得住,必须以不变应万变,也要学会改变自己去应付不变和变化的一切。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如果我们不懂得观察、不懂得变化,也许我们今天不变,明天可能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为了适应社会,为了自己的明天,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适时地改变自己。

“人生不怕重来,就怕没有未来!”——改变从不会太晚!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只要心中有梦,就有舞台在。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改变并不是日进千尺的事,也不是一泻千里,而是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最紧要的一件事是,我们要学会挖掘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再多一份坚定的信心。你不如从今天开始,时常对自己说:“嗨,你真棒!加油!”

当然,真正要改变自己,不再抱怨,对昨日的自己说“再见”,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毕竟,一些旧东西和习惯紧紧跟随了自己那么多年,要想瞬间完全换新貌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难免还会受到一些挫折以及遭遇一些人的误会和不理解。更要命的是,改变自己习惯性的行为和做法,往往会产生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但这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当把挫折当成必要的学习,从而以正确的心情来鼓励和调整自我,自信乐观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当我们不再将眼睛只盯着周围的环境,而是在观察外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时时返回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将里面尘埃打扫干净。只有窗明几净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轻松了,环境也变得更加轻松、明亮和温馨。明天的路还很长,不要继续在空盼中让岁月流逝。从现在起,果断地收起往昔平淡的画面,忘记那些残篇断简,让自己的思维和脚步开始起程吧。

改变别人事倍功半,改变自己事半功倍。祛除自己心中的抱怨,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劝慰。让自己冷静下来,时时刻刻想办法把问题想透彻,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祛除抱怨心理,重建个人的信心和价值。一味地去改变环境,不如痛下决心改变自己。当我们开始改变自己时,可能会觉得世界如此艰难;但是当你改变之后,你就会发现一切原是如此美好,也许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眷顾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