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020100000038

第38章 持理灭欲: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5)

【译释】

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长短,又能争到多少的光阴?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夺到多大的世界?

人生苦短,何争名利

想远离烦恼,“不争”和“无求”便是最佳之妙法

斗胜争强、求名夺利意义何在?如此就会生活得更好吗?苏东坡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舢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如何使短暂的人生过得幸福而有意义,应该是每个人都值得关注的重大话题。胸怀豁达的人能够在淡泊名利、不争不夺,奉献爱心,宽厚温和中轻松愉快地生活;而狭隘自私的人却会在争狭利、斤斤计较、嫉妒相争,贪婪无度中烦躁难安地度日。

毋庸置疑,过于好争长短,逞强好胜,在为人处世中必定会丧失许多和气,结下许多怨恨,而且到头来也争不到什么东西。句子中“石火光”,即燧石碰击时发出的火花,比喻时间极其短暂。“蜗牛角”,比喻狭小之地。“许大”,多大之意。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这段话就是告诉人们人生短暂,不要过于争强斗胜,夺名求利;而且,人们所处的空间本来就狭小,争来斗去又能得到多少?如果硬是好争好斗,将会丢失生命里和谐、爱心、快乐等十分珍贵的东西,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弄不好还会使自己斗倒在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惠子当梁国的宰相时,有一次庄子去看他,因为二人一向感情很深。有人在背后对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取代您宰相的位置,您小心点!”惠子一听便担心了。事后,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捉拿庄子,以除后患。硬是在全国搜捕了三天,始终没发现庄子的影子。当惠子放下心来依旧当他的宰相时,庄子却来求见。原来庄子并没逃走,只是藏起来了。

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鸠,您听说过吧。那鸠,是凤凰一类的鸟。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就在这时,一只老鹰抓到了一只腐烂的死老鼠,鸠从它的身边走过,老鹰便紧张起来,抬头对鸠说:‘想拿走梁国相位来吓唬我吧?’老鹰把死老鼠抓得更紧了。”

听庄子讲完,惠子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人处于世间,如果能从宇宙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会深感人生之渺小,生命之短暂。

为此,生活中人们应当多一分谦让,少一分嫉妒与争斗。况且,就历史的长河而言,生命是何其短暂,人又是何其渺小,在这样的情况下,何不以宽阔豁达的胸怀去拥抱轻松愉快的生活呢?

相争相斗,不仅最终得不到什么,相反,还会流失掉生命中许多珍贵的东西,如情感、友谊、轻松、快乐乃至生命。

【原典】

都来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总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译释】

对于每天的现实生活,能够知足的人感到生活在仙境,而不知满足的人就只能始终处在凡俗的世界;总结世上的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善于运作的人,就能创造机运,不善运作的人,就处处陷入危机当中。

知足则仙,善用则生

大都心足身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

道德高尚的人,奉行大道,因而不以一时一事的得失为重;得道乐天,因而不以功名利禄为务,看破世情,悟彻事理,因而持性任重,知足常乐。这样的人,得乐能乐,苦中也能乐。

东汉时南阳人樊重,字君云,家中世代善于耕种,收益颇丰。他喜欢经商,人很温和、厚道,做事也很守规矩。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共享家产,家庭和睦,儿子、孙儿都能尊老敬贤,很懂礼仪。他们经营产业,不奢靡,不浪费。家里雇佣的童子、奴婢、仆人都各司其职,也都各有所得。所以全家上下能够团结一心,共同生产,收获也年年增长,后来土地达到300多顷。他们家造的房子,都是有几进的厅堂,高高的屋檐,很气派。这之后又养鱼放牧,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有一次他家打算做漆器等物品,就先种了许多樟树和漆树。当时乡里的一些人都嘲笑他们,他们也不争执。过了几年,这些树木成材了,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讥讽他们的人,由于自己没有,就都跑来求借,樊重便一一借给他们,备受邻人的称赞。等到家财万贯,富甲乡里了,他就对乡里宗族以及乡亲们进行救济,供养那些贫困的人。

有一次樊重的外孙兄弟俩,发生了争执,而且对簿公堂。樊重认为因为财产就不念手足之情,不顾兄弟情义,实在可耻,于是从自己的田产中拿出良田二顷,分给他们兄弟,解除了他们兄弟之间的争讼。县里乡亲都赞扬樊重,推举他担任掌教化的乡官。樊重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的时候留下遗命给他的儿子们,让他们把多年以来乡亲邻人所借贷的数百万的文契全部焚烧掉,不用再让他们偿还。那些曾向樊家借过债的人听说此事以后,都觉得非常惭愧,都争着到樊家来还钱,但樊重的儿子们遵从父命,一概不收。

要想真正享受人生乐趣,应当有知足常乐的思想。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人的有限生命应该用到对人类有益的事业中去,在这样的事业中去发挥才智,展现能力,比起那些在功名富贵中拼杀的人来说,真不知要强过多少倍。

【原典】

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寸寸心。故机闲者,一日遥于千古;意广者,斗室宽若两间。

【译释】

漫长和短暂是由于主观感受;宽和窄是由于心理体验。所以对心灵闲适的人来说一天比千古还长,对胸襟开阔的人来说一间斗室也无比宽广。

处进思退,得手图放

凡事预留退路,不思进,先思退

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不思进,先思退。满则自损,贵则自抑,才能善保其身。

空间的广狭、时间的长短,并不是绝对的,往往由于人的心境的不同,而感受不一。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贰心,我就有口难辩了。现在我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样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但大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在宦海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和子孙,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这份谨慎。

悬崖勒马、江心补漏固然是对危局的补救措施,但毕竟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骑虎之势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假如人不能在权势头上猛退,到头来难免像公羊触藩一般弄得灾祸缠身。做事要胸中有数,不要贪恋功名利禄,不要做无准备之事;做事要随机应变,随势之迁而调整。做事是为了成事,一股劲猛进不可取,犹犹豫豫也不可取,应当知进知退,有张有弛,处进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原典】

矜名不如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释】

炫耀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更有趣味,练达世事也不如多省一事来得悠然自得。

逃避名声,省事平安

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

自污声誉、气节,是躲避灾祸的有效手段。作为皇帝,不仅怕大臣的权力超过他,也怕大臣的名声超过他;作为臣子,你贪一点儿、“色”一点儿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贤名,不要有实力。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的时候,曾率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气宇轩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此事关重大,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目光掠过群臣,最后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翦脸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数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说:“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政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政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了,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政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他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能被采纳,老将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忍对他人的误解嘲笑,韬光养晦,不去计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当初自己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政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连忙赔笑说:“寡人现在是唯将军之计是从。”随后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日,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日下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