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全鉴
13020100000022

第22章 明辨是非:辨真识假之术,看清人情世故(4)

与人交往,要保持让人无久处之厌的良方最关键的是要坦诚。不管从语言上还是行动上来说,都要善于表现真我。生活中往往有些人总喜欢把最光彩的一面刻意地露给人看,就像画眉喜欢炫耀声音一样,须知,人是理性的,是能洞察其本质的。任何刻意做作和虚伪之举都是很难交到挚友的。因此,良好的友情只会在自然坦诚中凝固和加深。朋友间的肝胆相照也只会在坦诚中得以拥有和表现。

【原典】

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

【译释】

不要跟品行低下的小人结成怨恨,因为小人自有他作对为敌的人;不要向品德高尚的君子献殷勤,因为君子不会为了私情给人施舍恩惠。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不必和小人太过不去

一位伟人说过:“世界上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也是人。”最可靠的是指君子,最不可靠的是指小人。因为小人心里没有道德的法则,心地大多不善良、有害人之心。可小人脸上并没贴上标签,平时还会伪装得高雅,但由于其卑劣的本质,必然会在许多行径上或隐或现地暴露出丑恶的面目。比如搬弄是非,谣言惑众,见风使舵,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挑拨离间,设置圈套,巧进谗言等,对这类人当须加倍小心。

句子中“仇雠”,为结下怨仇之意。“私惠”,指私下给予恩惠。“谄媚”,指用不正当的言行博取他人欢心。

生活中的小人很多,你很难回避或不遇上,一旦遇上了这种人,最好是既不要过密交往,也不要器宇轩昂地划清界限而得罪他。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迫不得已之时,那就别得罪小人。这是具有长远眼光的保身之道。

在对付小人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的“个人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位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所以在与他打交道时格外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对别人极尽报复之能事,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之高明。

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为此,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躲为上策。

另外,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义之手揭开他们的面纱,让他们露出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君子不怕传言,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揭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和掩饰,肯定会对你打击报复。想必这也是洪应明先生所发出的“休与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的感言。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

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假面纱,还是保持距离,讲一些招数最好。

【原典】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译释】

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刻并不难,难的是不去憎恶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并不难,难的是遵守适当的礼节。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孔子说:“世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这个世界是一个很大的树林,里面什么鸟都有,当然小人也比比皆是。小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你这辈子叫小人盯上了,那么肯定就麻烦大了。小人没有什么事好做,因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琢磨你,并把这当作专业。

“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想象不到。

杨炎与卢杞在唐德宗时一度同任宰相,卢杞的爷爷是唐玄宗时的宰相卢怀慎,以忠正廉洁而著称,从不以权谋私,清廉方正,是位颇受时人敬重的贤相。他的父亲卢奕也是一位忠烈之士。卢杞在平日里不注意衣着吃用,穿得很朴素,吃得也不讲究,人们都以为他有祖风,没有人知道卢杞实则是一个善于揣摩上意、很有心计、貌似忠厚、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的小人。

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财能手,他提出的“两税法”对缓解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的史学家评论他说:“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可见杨炎确实是个干练之才,颇受时人尊重和推崇。此外,杨炎与卢杞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却有大片的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象猥琐。

然而,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特别是对卢杞这样的小人,他压根儿就没放在眼里。两人同处一朝,共事一主,但杨炎几乎不与卢杞往来。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因为不愿与卢杞同桌而食,便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

因相貌丑陋内心自卑的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手下亲信官员的过错,并上奏皇帝。

杨炎因而愤愤不平,专门找卢杞质问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你为什么瞒着我暗中向皇上打小报告!”弄得卢杞很下不来台。于是,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明明是对的我也要反对;你要推荐那个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较着劲、对着干。

卢杞与杨炎结怨后,千方百计谋图报复。他深知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又面貌奇丑,才干更是无法与杨炎相比,他就极尽阿谀奉承之能,逐渐取得了唐德宗的信任。

不久,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不同意重用李希烈,认为此人反复无常,就对德宗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都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就更不可控制了。”

然而,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谁知,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了。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就找卢杞商量。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绝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就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就这样,只方不圆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同桌就餐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碴儿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就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因为玄宗皇帝曾到此地巡游,看到此处王气很盛,就让萧嵩把家庙改建在别处了。如今杨炎又在此处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权夺位的谋反野心!近日长安城内到处传言:‘因为此处有帝王之气,所以杨炎要据为己有,这必定是有当帝王的野心。’”

在卢杞的鼓动之下,勃然大怒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今海南省境内)司马,并下旨于途中将杨炎缢杀。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讦,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揭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还是不同小人一般见识为好,内方外圆地和他们保持距离,不必过于刚直、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

【原典】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译释】

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赞扬他,为的是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背后诬蔑诽谤;假如想摆脱一个心地险恶的坏人,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这种人的报复。

善勿预扬,恶勿先发

对待小人一定要谨慎和讲究方法

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之交是道义之交,是靠情趣、学识、爱好为细节来建立友谊的。和善人交,与君子游是人所愿也。

但与善人的交情都是在平淡中建立的,不可刻意地去追求,如果你急于去求得友情的话,别人就会觉得你别有他图;与小人接近容易,但远小人不易,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不想和恶人交往下去,也得慢慢地疏远他,进行冷处理,而不能让对方明显地感觉到你态度的变化。句子中的“急”,急切之意。“谮”,指说话诬陷别人。《荀子·致士》中有“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之语。“媒孽”,意指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小人的特征是唯利是图,不讲廉耻,为所欲为又善于伪装,工于心计又长于逢迎,两面三刀、出尔反尔。一旦你得罪了这种人,稍被他捉住把柄,他真的会像疯狗一样穷追不舍地咬你。

为此,当你在交往中,发现碰上了小人,要谨慎处理,尽量不要耿直性地得罪而招致怨恨。否则,他真会咬得你天昏地暗,够戗得很!历史上就有血淋淋的事例为证。

浙江乌程盲人庄延龙,想学习历史上同为盲人的左丘明,著写一部史书。但又匮于自己所知不多,便去买得邻居朱国桢的明史遗稿,招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加以编辑。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并增补明末崇祯一朝事,全都是清朝所忌讳的。该书定名为《明书》。书编成后,庄延龙病死,其父庄允城为之刊行。

不久,归安罢官知县吴之荣观得此书,发现上述“破绽”,便去庄家敲诈,被庄允城赶出家门之后,又去杭州府告状。庄氏收书删改以免遭议。吴之荣是个小人,对庄家拒绝他,还将他赶出家门的事一直怀恨在心,见在杭州告状不成,又辗转获得该书初版,直接上告京师鳌拜处。

鳌拜为维护清朝政治统治,对此案加以严查。结案之后,庄延龙被开官戮尸,庄家满门抄斩,涉案者被杀70人,其中凌迟者18人。凡作序者、校阅者、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被充军边疆者达几百人。

“恶人未能轻去”,庄家因为将吴之荣这个小人赶出门外,被吴之荣多次告上朝廷,最后遭受牢狱之灾。对待小人,不能单纯地打发他走,更不能得罪他,因为小人的心胸狭窄,很容易记仇和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