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32

第32章 平天下章:以人为本,仁德厚民(2)

只要老百姓喜欢,有些陈规也是可以墨守的

有的人喜欢推陈出新,有的人善于墨守成规,前者往往显得激情四射、精明过人;后者则显得老气横秋、甚至看起来还有些“不负责任”。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墨守成规却是最正确的选择。

《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述了“萧规曹随”的故事,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注解。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7月,丞相萧何病死。吕后、惠帝遵汉高祖遗嘱,召齐国国相曹参入朝,要他继萧何之职为丞相。曹参奉诏入朝,面谒吕后、惠帝,接了相印,入主丞相府。

当时朝臣们都私下里议论,说萧何、曹参二人与刘邦一起起兵,同是沛吏出身,原本十分友好,后曹参战功甚多,封赏反而不如萧何,两人遂生隔阂。现在曹参为丞相,必然会顾忌前嫌,会对人事做大的调动。为此,相府里的各级官员,都感前途未卜,人心惶惶。谁知曹参接印数日,依然如故,且贴出文告,一切政务、用人都依前丞相旧章办事。官吏们这才放下心来,守职理事。

数月之后,曹参已渐渐熟知属僚,对那些好名喜事、弄文舞墨的人员,一律革除。另在各郡国文吏中,选那些年高忠厚、口才迟钝者补上空缺。自此,曹参便将自己关在府中,日夜饮酒,不理政事。

有些和曹参关系密切的官员、宾客看到这种情况,都感奇怪,入见曹参,想问个明白。然而,只要见到曹参的,还没等到发问,便被曹参邀入席中饮酒,一杯未完,又是一杯,直到喝醉方止,所以没有人能够明白曹参的真正意思。俗话说,上行下效。曹参既喜饮,属吏们无不纷纷仿效。相府后面有个花园,经常有些下属聚在园旁,饮酒为乐。饮到半醉,或舞或歌,声音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曹参明知,却装聋作哑,不加理睬。有两个侍吏实在看不下去,以为曹参不知,便寻机找了个借口,请他游后园。曹参来到园中,赏景闻声,兴致渐高,遂命侍吏摆酒园中,自饮自歌,与园旁吏声相互唱和。侍吏见此,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问。

曹参不但不去禁酒,就是属下办事稍有小误,也往往替为遮掩。属吏感德,但朝中大臣,对此感到不解,有的便把曹参的作为报告了惠帝。惠帝因母后吕雉专权,残酷地杀了戚姬,毒死了戚姬的儿子如意,心感愤怨和绝望,遂躲入宫中,不理朝政,借酒消愁,沉溺闺房,消遣时光。及闻曹参所为,心想:“相国怎来学我,难道因我年幼,看不起我?”正在惠帝猜疑之时,恰逢中大夫曹窋入侍。曹窋乃曹参之子。于是惠帝便对曹窋说:“你回家后,可替朕问问你父:高祖新弃群臣,皇帝年幼未冠,全依相国辅佐。现在,你的父亲为丞相,只知饮酒,无所事事,如何能治理天下?不过,你要记住,不要说是我让你问的。”曹窋辞别归家,把惠帝所说的话都告诉了他的父亲。曹参听后,竟勃然大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并且说:“天下事你知多少?还不快快入宫侍驾!”曹窋挨打,既觉委屈,又不理解,入宫后,向惠帝直说了此事。惠帝听后,心中更感到疑惑,翌日朝后,便将曹参留下道:“你为何责打你的儿子曹窋呢?他所说的话,都是我的意思。”曹参忙伏拜在地,顿首谢罪,问惠帝道:“陛下自思,您的圣明英武,可比得上高祖?”惠帝道:“朕怎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道:“陛下察臣才,与故丞相萧何比,孰优孰劣?”惠帝答道:“恐不及萧丞相。”曹参这才说道:“陛下所言圣明,确实如此。从前高祖及萧丞相定天下,法令、制度都已完备,今陛下垂拱临朝,臣等能守职奉法,遵前制而不令有失,便算是能继承前人了,难道还想胜过一筹吗?”惠帝听了以后,才了解了曹参的真正意图,说:“朕已知道你的意思了,请退下休息吧!”

曹参回去后,依然照旧行事。百姓经过大乱后,只求安宁,国无大事,徭役较轻,天下太平。所以曹参为政,竟得讴歌,歌云:“萧何为相,较若画一,曹参成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参本人原来就善于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汉初的社会在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之后,也正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曹参的萧规曹随的政策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十分吻合的,与当时吕后专权、皇帝无能的朝廷状况也是十分吻合的。“墨守成规”也能成就大事,而且可能是成就大事的最佳选择,曹参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原典】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①。”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②。

【注释】

①《诗》云句: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南山》这首诗是讽刺周王执政太师尹氏的。师尹:太师尹氏,是指周宣王时做过太师的尹吉甫的后代。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节,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赫赫,显耀。具,通“俱”。瞻,注视。

②辟:偏差。僇:通戮,杀戮。

4小心谨慎,避免偏差

【译文】

《诗经》里说:“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果妄为民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

慎重行事,知错就改

古人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历史上有明君、昏君的说法,其实明君不是未卜先知的圣人,尽管做事已经很慎重,但一不小心也会犯错。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明君,就在于他们能做到知错就改。

敢于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在封建王朝中可能唐太宗李世民算做得最好的一个。

唐太宗非常喜欢魏征对他讲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话。他对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怒起来就随便杀人,夏朝的关龙逢,商朝的比干,都因为敢谏而被杀,汉代的晁错也是无罪被杀。我总是提醒自己以此为戒。为了国家,请你们经常指出我的过错,我一定接受。诸位经常记着隋朝灭亡的教训,我常常想着关龙逢、晁错死得冤枉,咱们君臣互相保全不就很好吗?”

唐太宗不但这样说,在实际行动中也着实知错就改。

有一次,唐太宗出行至洛阳,嫌地方供应的东西不好而发火。魏征当即劝谏道:“隋炀帝为追求享乐,到处巡游,供求无厌,弄得民不聊生,以至灭亡;今圣上得天下,正应当接受教训,躬行节约,怎能因天下供应不好就发脾气呢?如果上行下效,那将成什么样子!”于是太宗接受了他的批评。

有一年,陕西、河南发大水,不少地区遭了灾,太宗却要建飞龙宫。魏征上书反对说,隋炀帝大修行宫台榭,徭役无时,干戈不休,把人民逼上绝境,最后招致灭亡,皇上要引以为戒。如果重复隋炀帝的做法,那就是“以暴易暴”,还会重蹈隋亡的覆辙。最后说服太宗停建了这项工程,并把备用的木料都送到灾区救济灾民。

还有一次,太宗要修洛阳宫,河南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反对说:“修洛阳宫,是劳民之举;收取地租,是重敛于民;天下妇女时兴高髻,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太宗看了奏章勃然大怒,说:“这家伙是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租,宫里的女人都变成秃子,他才会满意!”魏征在旁,连忙解释说:“人臣上书,言辞不激烈不足以引起圣上的重视,言辞激烈又近于诽谤,希望陛下能够理解。”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还派人赏赐了皇甫德参。

贞观二年,太宗访得隋朝旧官郑仁其有个小女儿生得天姿国色,又有才学,想纳入后宫为妃,册封的诏书已写好。魏征听说郑女早已许嫁陆氏,于是劝谏太宗:“陛下为天下万民的父母,应爱抚百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行之君心里总是想着百姓。住在皇宫里,想着百姓是否有房子住;吃山珍海味,想着百姓是否受冻挨饿;妃嫔在前,要想着百姓是否有家庭的欢乐;郑氏之女已许嫁别人,陛下却想娶至后宫,这哪里是为民父母者应做的事情呢?”说得太宗无言以对,马上停止册封,让郑氏之女仍归陆氏,并作诏自责:“听说郑氏之女已受人礼聘,朕下诏册封的时候没有详审。这是朕的过错!”

由于唐太宗能听良臣的劝谏,勇敢地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过错,因此纠正了不少过失,带来了贞观盛世。当然,作为一个统治者,能够勇于改错,这不单对他个人有好处,也是国家社稷之幸。这对于我们眼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儒家思想强调:在一个人修身、正己的过程中,要把能不能改正错误作为重要内容,并且明确指出“过则勿惮改”,不但问题抓得准,切中要害,而且也符合人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差别是错误的大小和多少,更大的差别还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上。错误人人难免,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犯了错误不能改正错误,那就错上加错;犯了错误,但能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不但对事情有所补救,而且也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错误中进步的。

【原典】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①。

【注释】

①《诗》云句:这四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丧师,丧失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意为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仪监,原诗为“宜鉴”,宜以……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道,指“絜矩之道”。

5得道得国,失道失国

【译文】

《诗经》里说:“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非容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受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以德为政,四方皆敬

为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其仁政方针如果能真正得以实施开来,则其产生的正面效果往往是非常巨大的。这在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里尤其明显。

金世宗完颜雍是金朝第四代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1161~1189年),对南宋采取“南北讲和”的和平外交路线,对内则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整顿吏治,解放奴隶、发展生产,使金朝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金世宗即位不久就采取了解放奴隶,发展生产的措施。辽代崇佛,寺院的领户称二税户,金初二税户多沦为寺院的奴隶,大定二年,金世宗下令赦免全国的二税户,使他们获得解放,成为国家的编户平民。对于当初随契丹搞叛乱的人,包括奴婢在内,只要是主动归顺朝廷的,一概赦免。同时又多次下令放归宫廷奴婢和内外官员家庭所属的私婢,使大批奴隶获得了平民身份,解放了生产力。

为了发展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金世宗对豪强贵族兼并土地采取限制和抑制的政策。迁居中原的女真贵族利用他们的特权,无限制地兼并土地,使普通汉族农民无田可耕。针对这种局面,金世宗果断下令,权豪之家最多只准保留十顷私人土地,多余的皆收归国有,或租给无地的农民耕种,或直接分给农民。又招集流民复业,由政府拨给土地。对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实行赈救、免税的政策。并多次治理黄河,在全国各地兴建水利工程。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金世宗施行“德政”的宗旨,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使社会得到安定,在安定中求得稳步发展,他主张对老百姓要宽慈,要“爱民”,他曾公开对大臣们说:“朕常常担心因重敛使百姓们困苦不堪。”又说:“县令之职最为亲民,应选贤才任之。”有一次,尚书省拟奏宗室完颜阿可为刺史,世宗认为阿可年轻,不适宜任刺史之职,批评尚书省官员说:“一郡之守关系到千里百姓的休戚,如果郡守任非其才,一郡的百姓怎么办呢?”金初,皇帝的护卫亲军年龄大了后都改任地方临民官,世宗对此提出异议,说:“护卫都是武人,有的连字都不会写,怎能治民呢?天子以黎民百姓为赤子,不能亲自过问每家的事,只能依靠各级官员。明知官员不称职而强授之,老百姓将会说朕什么呢?”命令护卫皆改任他职。

世宗躬行节俭,很大程度上也是从爱民的角度出发。他曾说过:“朕如果想使饮食丰盛,每天宰五十只羊也能办得到。但一想到浪费的都是百姓的血汗,就于心不忍。”元妃李氏死,世宗到兴德宫举行葬礼。他见街市上十分冷落,就对随行的大臣们说:“不应因元妃之丧而影响了百姓的生计,让他们照常营业。”还有一次,世宗因事驾幸兴德宫,朝官们请他走前门,世宗怕出行的队伍妨碍了市民的生意,改从别的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