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全鉴
13019600000030

第30章 治国章:家事,国事,事事相通(4)

汤建立商朝后,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商部落本是臣服于夏朝的一个小国,方圆只有七十里的地盘。然而,商部落的首领商汤奋发图强,终于以七十里而王天下,推翻了被民众所唾弃的夏桀的腐败政权,建立了民心所向的新兴政权——商朝。

商汤之所以取得天下,关键是民心所向。这一点《孟子·梁惠王》里的一段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孟子对梁惠王说:“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商汤是个十分注重品德修养的人。例如仲虺说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伊尹也说汤“肇修人纪,从谏弗,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见《伪古文尚书·伊训》)。

正因为商汤注意个人品德修养,选贤任能,实行德政,民心悦服,所以能一举消灭夏朝,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陕西、南至长江流域、北至辽东半岛这样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国家。商朝的疆域不仅大大超过了夏朝,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大国。商汤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继承和弘扬。

孟子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子者为诸侯,得诸侯者为大夫。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明王权的核心是民心所向。在古代战争战术中讲: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得城池与得天下是一个道理,“得民心”与“得天下”可以说是因果必然关系。要想得天下,必须得其民心,否则即使现在得到所想之物,那也不会长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想坐稳天下,那就要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自然会民心所向。上下一心的军队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同样,民心所向的国家能够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因此唐朝会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同样的道理,汤能够以七十里而成一代霸主,得民心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现代的领导都难免遇到下属冲撞自己、对自己有不敬的时候,这时可以学学商汤以德服人。对人网开一面,宽容一点,对别人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自重,凡事不可做得太绝对,把人往绝路上逼,最后只能害己。宽容待人,既体现了领导的仁厚,更展现了领导的睿智——既不失领导的尊严,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以后,上下相处也不会尴尬,你的部属更会为你倾力工作。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要对下属员工有仁爱之心,如此才能与下属达成共识,才能使上下关系像兄弟姐妹一样融洽。

【原典】

是故君子有诸己①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②,而能喻③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有诸己: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自己具有了美德。诸,兼词用法,是“之于”的合音,有“对于”之意。

②所藏乎身不恕:藏,积藏。恕,恕道。儒家认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的品德即恕道。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③喻:使别人明白。

10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别人去做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应该先要求自己,然后再要求别人。应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如果本身藏有不合恕道的品性,却去开导别人明白善恶之道理,那是完全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所以说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

正人须先正己

据《论语》记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什么叫政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这个字,就是端正、正直,你自己率先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

在《论语》中,孔子还多处提及这个观点。如:在《子路》一章中,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还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为官者如果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施行自己的权力,开展自己的工作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又如何去端正他人呢?自身端正,不必发号施令,政令也能实行;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无人听从。

显然在孔子看来,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是一致的,能正其身就能正其民。做官的应该以其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力量去感召百姓。

宋人李邦献说过:“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也就是说,不看重财富,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可以获得别人的信服;以宽阔的胸襟去接纳别人,就会得到人心;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可以率领众人去获得成功。领导只有首先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以德服人”的效果。德治也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官员是民众的带头人、引路人,必须成为大众的道德榜样。当榜样就不能在道德修养、思想境界停留在与老百姓一样的水平上。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官德”应当高于“民德”。官应该比民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德治中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如果官员自己贪图安逸,却要民众艰苦奋斗;自己以权谋私,却要民众克己奉公,那么显然就不可能端正社会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

孔子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首先在一个“正”字,而且要能够做到“正人先正己”。只要身居高位的人能够正己,那么他的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伦理榜样的民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可以说脍炙人口。古有“二十四孝”,今有雷锋、任长霞等,每一个时代都有被宣传、歌颂的榜样。从历史事实上看,伦理榜样在社会群体中确实起过重要的作用;从价值层面上看,树立榜样也确有必要,因为榜样的行为与精神是时代的精华、未来的方向。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无疑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所以要不断发现榜样,树立榜样。

“正人”是“使人正”的意思,“正”是说遵守规范,有正气、讲正义。但是,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己不“正”而却要去“正”人。

古时的汉光武帝刘秀的奴仆因犯大错,被手下公正严法处死。此时,刘秀气愤得想要杀死该人,但最后却封其人为“刺奸将军”,让其公正严明地执法,使众人不敢逾规。自己的奴仆犯了错都不饶命,何况他人乎?于是人人皆惧,不敢朝非分的地方想。

有些人,自己知识浅薄,还笑别人愚昧无知;自己对父母不管、不问,还说别人大逆不道;自己利欲熏心,还嫌别人见利忘义;自己不注意社会公德,还怪别人没素质;捐款时,自己捐得不多,却嫌别人自私小气;劳动时,自己偷奸耍滑,还嫌别人好逸恶劳;见到不平事时,自己不去挺身而出,还说别人胆小怕事。这些人,总对别人身上的毛病万般挑剔、百般指责,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却“毫无知觉、视而不见;对别人的不良品行大谈特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却闭口免谈;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总觉得别人身上劣迹斑斑,自己身上尽善尽美,大有一副“看见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的态势。他们身上缺少的就是“先己后人”的精神,即“正人先正己”。

欲正人先正己,首先应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起。遇事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不要强加于人,而要以批评别人的态度批评自己,以原谅自己的态度宽待他人。

“正人先正己”就是要求别人品德高尚,自己先要品行端正。“责人易,律己难”,这是许多人的通病,因此看社会、看他人处处不顺眼。当对别人的不良言行深恶痛绝时,应先看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味要求别人不如先反思自己。如果人人都能先“正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那和谐社会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原典】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①。”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②。”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③。”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桃之夭夭: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桃夭》这首诗是庆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歌。夭夭,草木鲜嫩、美丽的样子。诗以桃树喻少女。蓁蓁,树叶润泽、茂盛的样子。之,此。子,女子。这个女子,这里指被嫁少女。于归,女子出嫁。

②宜兄宜弟:这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蓼萧》。《蓼萧》这首诗是谢恩祝福的诗歌。宜兄宜弟,意为使家族中兄弟之间互相友爱团结。

③其仪不忒:这两句诗引自《诗经·曹风·鸬鸠》。仪,指礼仪。忒,差错。正是,亦作“是正”,正大。引申为表率的意思。

11兄弟和睦,可教化国民

【译文】

《诗经》写道:“桃花妖娆如含笑,满枝叶儿碧又青,这个姑娘出嫁了,合家老小喜盈盈。”只有先使一家老小和和美美、快乐生活了,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写道:“使家族中兄弟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只有先使一个家族的兄弟和睦相处,互相友爱,而后才能教化广大的国民百姓。《诗经》写道:“国君的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国君要使自己家族中的人:做为父亲的讲慈爱,做子女的讲孝顺,做兄长的讲友爱,做弟妹的讲恭敬,只有使他们的言行足以符合道德准则,然后整个国家四方百姓才会效法。这些都说明了国君要治理好邦国,首先要治理好家族的道理。

兄弟相处在于一个“和”字

兄弟之间应当和气,怎样和气?并不是你好我好的“和气”,而应当在坦诚、忍让上,在互相关怀帮助、互相砥砺的基础上的和气,尤其是能够真诚善良地指出对方的过错、不足。被指出错误的人则是闻过则喜,不吝改过,这样才能使大家不断完美,相互协调,家业兴旺。

有一次,曾国荃与曾国藩谈心,其中大有不平之气。曾国荃一下子给哥哥提了很多意见。最大的意见是说哥哥在兄弟骨肉之间,不能造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曾国藩虽然稍稍劝止,但还是让曾国荃把话说完了,曾国荃一直说到夜至二更。在此期间,他还给哥哥提了许多别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切中事理,曾国藩在一边倾耳而听。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是人,就会有缺点、有错误,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最大的毛病或许还不是曾国荃说的那一条,而是喜欢教训人,就是好为人师,这一点是曾国藩自己也承认的。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对兄弟子女也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严就难免提意见的时候多,表扬的时候少。曾国藩还是一个责任心和道德感十分强的人,凡是看不惯的,有违家法的,他都会直言不讳地给予批评,曾国荃给他提的意见实际上是说哥哥太严肃了。

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理论,也不辩解,而是让弟弟把话说完。如果有人对你有意见,你就应该以谦虚的态度洗耳恭听,看看对方所说之处是否有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再与其分析、讨论对错问题。但如果你不听对方说出他的意见,则只能使对方的不平之气更添几分,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曾国藩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不因为自己是兄长,是大官,就以势压人。只要他人说得入情入理,就没有不能接受之道理。曾国藩这样做,无损于他做兄长的尊严,反而使曾国荃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在尊严和亲切之外,他更觉曾国藩有一种大度与大气。

正是因为曾国藩有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所以曾氏家族才能老有所尊,幼有所爱,兄弟和睦,邻里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