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南),李广军因大大劣势于匈奴军,被匈奴军击败,几乎陷于全军被歼的境地。匈奴军深知李广英武善战,骁勇异常,一向是匈奴军的强劲对手,便想活捉李广,于是下令凡捉住李广者给予重赏。李广因负伤被俘,匈奴军以两匹马用绳子连接成一个绳网睡床,让李广卧于床上。李广伪装成伤重垂死的样子,麻痹了匈奴军,走了一段路程之后,李广乘看守人不备,将身旁一个骑着良马的匈奴士兵猛推下马,夺了他的弓箭,飞身上马,加鞭向南急驰,飞奔途中遇见了自己溃散的部队,匈奴军几百骑兵追至,李广以准确有力的利箭射杀了一些匈奴兵,匈奴兵才未敢穷追到底。李广等人终于脱险而归。
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未取得任何战果而收兵。
这样,汉军策划的关市诱敌奇袭作战,终于以一路小胜、一路无功和两路大败而结束。
四、汉匈双方关市战后的动态
汉武帝在关市作战中所派遣的四位将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都曾多次与匈奴作战,尤其是李广,颇有威镇匈奴的雄风。只有卫青是第一次率大军出征。因此,汉武帝对关市诱敌奇袭作战的失利很不满意,除了赐给卫青以关内侯的爵位外,下诏申斥了李广和公孙敖,将他们二人下廷尉治罪。但对于跟随他们打了败仗的吏卒则不予追究。
匈奴在关市作战后,更加不断地向汉边境地区进攻,杀掠无度,汉匈边境局势日益紧张,由此,我国北方地区正酝酿着新的大战。
§§§第三节 汉匈雁门战役
一、雁门战役前汉匈双方的战略形势和战略转变
汉匈继关市之战后,双方都在积极准备应付新的交战。汉王朝似已从近距离的边境作战中认识到,要想制服匈奴,进一步统一北方,消除北方的战乱,必须寻歼匈奴军的主力。因而,汉王朝除在一些次要地区重点防守之外,逐渐将其骑兵部队集中进行远程的进攻作战,汉王朝这种战略思想的转变,有其相当成熟的客观基础:一方面是西汉社会生产的稳步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是自文景以来边境建设的方针政策逐渐取得显著成果,使边境地区日益巩固繁荣;同时,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西汉政权到汉武帝刘彻当政时,已无内部的权力争斗。内部的这种安定局面的出现,就为汉武帝全力进行统一战争,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
匈奴对于西汉边境地区建设的发展与守备力量的增强,也深为不安。匈奴为保障其阴山山脉及其以北地区的安全,不断对阴山当面上谷、渔阳、代郡、雁门等地袭扰掠夺。
二、雁门战役前汉匈渔阳之战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匈奴以数千骑兵袭扰汉边境,尤其以对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的袭掠更为严重,汉王朝急令将军韩安国屯兵渔阳,以防备匈奴的再次袭掠。
三、汉匈双方雁门战役作战序列
统帅车骑将军卫青
将领将军李息
材官将军韩安国
兵力3万至5万人
将领无资料可考
兵力2万余骑兵
四、汉匈雁门战役作战经过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以2万骑兵进袭汉东北边境之辽西地区和渔阳郡,匈奴军杀辽西太守,劫走2000多人。
这时将军韩安国奉命屯兵渔阳。匈奴军大败渔阳太守军1000余人,接着将韩安国包围,后幸亏燕地的救兵赶到,围攻韩安国的一路匈奴军撒军而去。匈奴军接着攻入雁门郡,杀掠千余人。
于是,汉武帝命将军卫青统率3万骑兵出雁门,李息率领部队(人数失考,估计为1万至2万人——著者)出代郡。卫青经过与匈奴军的交战,斩获匈奴军数千人,匈奴军败走,卫青率军胜利而归。
§§§第四节 汉匈西河朔方战役
一、西河朔方战役前汉匈双方的基本形势
汉匈自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的雁门战役后,双方都在策划新的作战行动,我国北方地区正孕育着新的大规模的战争。
西汉在雁门战役中,卫青军斩获敌数千人,这是汉武帝与匈奴军作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较大的胜利,也是青年将军卫青率兵出征的第二次胜利。这一胜利,有利于稳定西汉王朝在北部边境的态势,增强了西汉王朝进一步向匈奴主动进击的战略决心。同时,对汉王朝的军心士气也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从此,卫青便以汉武帝时期抗匈主将的显赫地位,担负起汉军作战铳帅的重任。
雁门战役后,匈奴的中部及左部在西起雁门、代郡,东至上谷,渔阳的漫长汉边境地带上,不断寻找薄弱地区进行袭扰。
二、西河朔方地区的战略地位
西河郡的一部和朔方郡一带,亦即河南地区,为今宁夏河套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它北靠阴山山脉,南距西汉京都长安400多公里,约相当于骑兵快速机动两昼夜的行程。它的东面是云中,定襄郡,西北和西面为今狼山、贺兰山山脉,水草丰盛,沃野千里,是匈奴右部河南、白羊王所部的重要游牧生活地区之一。秦朝名将蒙恬在击败匈奴后,曾在这个地区设立城塞,匈奴虽日夜想夺回此地,但由于惧怕蒙恬的军威,一度不得不远避。到秦朝末年和楚汉战争期间,匈奴乘中原战起,又重新占领了河南地区。从西汉政权建立以来,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初期,匈奴均牢牢地占领着该地。
当西汉决定建都之际,娄敬、张良均力主刘邦建都于长安。当然,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为“四塞之地”,但距匈奴占领的河南地区太近,不能不是一大缺陷,每次匈奴由此袭边,都给长安造成重大威胁。因而,扫除河南地区的匈奴势力,已成西汉王朝的首要战略任务,否则,京师长安便永无宁静之日。
三、汉匈双方作战序列
统帅卫青
将军李息
兵力约5万人左右
将领白羊王
楼烦王
兵力估计河南地区兵力较少,渔阳地区在5万人左右(具体数字失考)
四、汉匈双方作战策划
汉军汉军的作战在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为东北边境的渔阳、右北平郡,汉军以少数兵力采取守势行动。这个地区距西汉京师长安遥远,胜利和失败对西汉王朝的安危并无直接关系,另二个方向为西河、朔方地区,这个方向因为长期以来对汉京师威胁很大,因而,集中骑兵部队,乘匈奴在东北边境作战之机,进行突然进袭,一举扫除河南地区的边患。
匈奴匈奴军在西河,朔方战役前,似乎并未发现汉军的企图,因而,其作战的重点,仍然放在西汉的东北边境地区,以自己的左部兵力,于西汉防御兵力薄弱的地带行动,以便达到有限的作战目的。
五、西河朔方战役作战经过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匈奴左贤王军大举入袭上谷(今河北怀来地区),渔阳(今北京密云境)两郡,杀掠人畜甚众。
在此之前,将军韩安国曾屯兵渔阳。韩安国在和匈奴作战中,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军已远去。因而,韩安国在上书武帝时,请求撤去屯兵。但是,刚刚罢军一个多月,匈奴大军即至。当时,韩安国只有700余人,安国率军出战匈奴,终因兵力弱小,被匈奴击败,安国军退入城内坚守。匈奴军虏掠千余人及大量畜产而去。汉武帝很气愤,派使臣责备了韩安国一番。
汉武帝见匈奴军在东北的上谷、渔阳等地区进掠,于是,抓住战机,立即命将军卫青和李息率领部队西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地区),沿黄河北岸西进,避实击虚,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军进行深远距离的包围迂回。大军迅速进至高阙塞(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茎河西北岸地区),随即沿着黄河西岸,转而南进。卫青、李息军对楼烦、白羊王占领的河南地区的匈奴势力包围袭击以后,斩杀和捕获匈奴军5500多人,牛羊百万余只,全部收复了河南地区。白羊王、楼烦王仅率少数卫骑逃走,卫青大获全胜,率军从陇右地区胜利回师。
六、西河朔方战役后汉匈双方的动态
西汉对西河朔方战役的胜利,十分欣喜。汉武帝对卫青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战功,大加封赏,“益封青三千户”,并封卫青为长平侯。跟随卫青出征的校尉苏建以一千一百户,封为平青侯,张次公为岸头侯。
汉武帝为表彰卫青的功绩,宣扬此次战役的胜利,以鼓舞全国抗御匈奴的斗志,特将这次战役的重大战果,下诏向天下宣告。
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河南地区,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郾的建议,在河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地区),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由苏建负责修建了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对秦代所筑的长城也进行了加修,并移民10万人,居住于河南地区。
守备渔阳地区的韩安国,由于在渔阳作战中的失利,在受到汉武帝的责备之后,即被派往右北平郡守备,这就更加远离了京师。韩安国由御史大夫奉行丞相职务的显赫地位,被贬斥渔阳右北平,心中积愤,终于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呕血而死,使西汉王朝丧失了一位忠勇正直,足智多谋的贤良之才。
匈奴在失去河南地区后,更加与西汉为敌,汉王朝虽然将上谷郡靠近匈奴的斗辟县造阳地区划给匈奴,丝毫也没有缓和汉王朝和匈奴统治者的矛盾。
西河朔方战役评述
汉匈之间的西河朔方战役,是汉武帝驱逐匈奴奴隶主的重大战役,也是西汉王朝统一我国西北地区迈出的重要一步。此次战役,汉匈双方虽然出动的兵力不算很多,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
加速了我国西北地区的统一此次作战的河南地区,在秦代以前,便居住着我国一些兄弟民族部落。秦始皇统一战国诸国后,虽曾派大将蒙恬统一了河南地区,但为时不久,蒙恬被赵高、秦二世假冒秦始皇诏令陷害,匈奴奴隶主贵族,又卷土重来,使河南地区又从统一政权中分裂出去。西河朔方战役的胜利,使这个重要地区一举置于西汉王朝统一政权的治理之下。
解除了匈奴贵族从西北方向对京都长安的威胁长安地处秦川800里的中心,且本为“四塞之地”,攻可进,退可守,是西汉王朝理想的京都。但由于河南地区被匈奴贵族统治,做为京都屏障的上郡,北地等郡地区,常被占据河南的匈奴骑兵突袭,西汉王朝几度紧急调兵遣将,保卫长安的安全,劳师动众,既耗费国家大量资财,又严重影响人心的安定。此次战役之后,西汉王朝把自己的疆界恢复到黄河西北岸,使长安距西北部边境的距离增大至800多公里,从而解除了长安长期面临的战争威胁,大大有利于京都的繁荣和发展,加强了西汉对全国的统治。
建立了向匈奴进一步出击的战略基地汉王朝由于收复了河南地区,设立了朔方、五原等郡,且有黄河天险的阻隔,就使这一片广大的地区成了尔后向匈奴深远纵深进行战略进攻的可靠基地。汉王朝依托这个基地,取得了许多战略上的利益,因而西河朔方战役,实际上成为西汉王朝向匈奴贵族发动一系列战略进攻的奠基之战。
§§§第五节 西汉奇袭匈奴右贤王庭之作战
一、汉匈双方的基本形势
汉匈西河朔方战役后,汉王朝力图巩固河南地区,建立各级行政机构,加紧向这个地区移民,以争取尽快把该地区建设成屏障长安、反击匈奴的战略基地。
匈奴军臣单于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冬死去。匈奴单于位,本应由军臣单于的太子继立,但是军臣单于之弟伊稚斜却发兵攻破太子于单,自立为单于。于单兵败后投向汉朝,汉武帝封他为涉安侯,于单数月后即死去。
匈奴贵族对失去河南地区十分恼怒,在东起代郡、西至朔方郡的漫长边境地带,以更加频繁的进袭行动,杀掠汉边境郡县的吏民。伊稚斜单于当政后,即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夏,派数万骑兵进袭代郡,大败代郡守军,斩杀了代郡太守恭友,掠略千余人而去。秋天,匈奴又派兵进袭雁门,杀掠千余人。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伊稚斜单于以9万余名骑兵,分三路又攻入代郡、定襄(今蒙古和林格尔东北)、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等地,杀掠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对失去河南地区,更是怨恨之极,数次进袭河南边境地区,进入朔方郡,“杀略吏民甚众”。
匈奴军队对上述各郡县的进袭,使西汉整个边境地区受到严重破坏,所以,汉王朝决定调集兵力,进行反击。
将领游击将军苏建
强弩将军李沮
骑将军公孙贺
轻车将军李蔡
将军张次公
匈奴
左贤王
右贤王
兵力无准确资料可考,估计不少于8万人
汉军汉王朝为了巩固新近统一的河南地区,确保朔方、五原等郡县的安全,决定集中10万大军,以消灭匈奴右贤王部为主,同时以一部兵力进击左贤王部。为顺利达成作战目的,汉军分为东西两个方面作战:西部方向,也即主要方向,由车骑将军卫青直接指挥3万骑兵,出高阙,并指挥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率数万人,兵出朔方,基本作战设想是消灭匈奴右贤王部,东部方向为次要方向,由大行李息、将军张次公率数万骑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以牵制左贤王兵力,为主要方向创造歼敌的条件。
匈奴右贤王部为单于统率下的实力最强大的部分。它虽然刚刚遭受了丢失河南地区的失败,在河南地区的有生力量已被卫青军基本歼灭,但仍有相当强大的兵力。右贤王军由于对汉军力量估计不足,未做详细战争谋划,导致了再次作战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