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54

第54章 黄巾起义军的战争

黄巾军起义战争,为分散于各地的作战,黄巾军的主力分别在冀州、颍川、南阳三个地区行动,其它各方义军也均在当地活动。

颍川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发生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东汉皇甫嵩朱俏等共4万之众,将颍州波才统率的黄巾起义军击败。

冀州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发生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六月。皇甫嵩以5万兵马,将黄巾军核心集团张角兄弟所率的20万人击败,皇甫嵩竟对张角剖棺戮尸,以发泄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的刻骨仇恨。

南阳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发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六月。东汉朱俏统率1.8万多兵马,经五个月的作战,将南阳黄巾军击败。

§§§第一节 颍川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

一、颍川黄巾军起义后的作战形势

颖川黄巾军是黄巾军中的主力军队之一,在起义军领袖之一波才的统率之下起义。这支起义军队于颍川地区起义之后,声势很大,州郡军望风披靡,从东南方向与冀州、南阳两地的黄巾军构成了进逼洛阳的有利态势。

东汉王朝对黄巾军的突然大起义十分惊慌,尤其对黄巾军主力集团以攻击京师洛阳为主要目标,更为紧张。为防止黄巾军向洛阳推进,东汉王朝紧急调兵遣将,布署兵力,以重兵防守洛阳周围的八大重要关隘(函谷、大谷、广域、伊阙、辕、旋门、孟津、小平津),阻止黄巾军的进击。

二、东汉王朝的对策

东汉王朝在洛阳周围重要关隘布防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镇压颍川等地黄巾军的对策。

皇甫嵩建议,应当解除党禁,拿出府库的钱财,调发西园的厩马,紧急抚慰和装备军队,全力对付黄巾军的作战。汉灵帝采纳了皇甫嵩的建议。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并以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俏,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4万多人,皇甫嵩、朱儁各领一军,向颍川起义军进剿。

三、黄巾汉军双方作战序列

黄巾军

统帅波才

将领彭脱

总兵力10万人左右

将领左中郎将皇甫嵩

右中郎将朱儁

骑都尉曹操

四、颍川黄巾军与汉军作战经过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四月,东汉朱儁所率之军,与波才统率的黄巾军交战,被黄巾军击败。皇甫嵩见势不妙,率军进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屯兵不前,波才立即率黄巾军包围了皇甫嵩军。

甫皇嵩军兵少势弱,全军惊恐。这时甫皇嵩召集部将鼓动说:“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指起义军)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人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

当天黄昏以后,天起大风。甫皇嵩命其部众以苇草为火把,以一部分锐士偷偷溜出起义军的包围圈,从起义军背后放火大呼,城上的汉军也举火高叫,南皂嵩乘势率军冲入起义军营内,放火烧营,黄巾军大惊而退走。五月,骑都尉曹操率兵赶至,于是皇甫嵩、曹操、朱儁三支军队合兵一处,再与黄巾军大战,黄巾军战败,汉军将黄巾军残酷地斩杀了数万人。

皂甫嵩、朱儁乘胜进攻汝南郡(今河南平与北六十公里)和陈国(都城在今河南淮阳)的黄巾军,又与波才军交战干阳翟(今河南禹州),再次将波才军击败。同时还将彭脱统率的另一支黄巾军击败于西华(今河南周口西)。这样,汝南、颍川、陈国三郡地区的黄巾军遂全部为皂甫嵩、朱儁所镇压。

皇甫嵩等镇压了波才的黄巾军后,再转兵进击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南)的黄巾军,于苍亭(今山东阳谷北)地区,将卜已所率的黄巾军击败,斩杀起义军7000多人。

皇甫嵩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而被封为部乡侯。

§§§第二节 冀州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

一、颍川黄巾军失败后的形势

颍川黄巾军的失利,对起义力量是一个重大打击。这使得东汉王朝能够将皇甫嵩、朱俏等统率的天下精锐,转向别的战场作战。再加之,黄巾军仓猝起义,准备不足,军队来不及训练和进行严密编组,尤其是对京都洛阳起义计划的暴露,使得东汉王朝可以放手组织力量反击。因而,黄巾军从起义之初,到颍川黄巾军的失败,在比期间,虽然也取得了大败汝南太守刘卫、击杀幽州刺史郭勋、广阳太守刘卫的许多胜利,但却在全局上难免一步步陷入被动困难的境地。

东汉王朝在消灭了颍川起义军后,由于消除了对京师洛阳的最大威胁,便乘胜以皇甫嵩军北上,攻打冀州的黄巾军,以朱儁军南下南阳,镇压南阳地区的黄巾军。

二、黄巾军汉军双方作战序列

统帅天公将军张角

将领地公将军张宝

人公将军张梁

总兵力20万人左右

统帅左中郎将皇甫嵩

将领北中郎将卢植

东中郎将董卓

巨鹿太守郭典

总兵力判断为5万人左右

三、冀州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作战经过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六月,东汉王朝先仟命卢植为北中郎将,后以董卓为东中郎将,率军镇压冀州黄巾起义军。

冀州黄巾起义军为张角兄弟所直接统率,有20万之众,力量最为强大。卢植军连续与黄巾军交战,击破张角军,斩首1万多人。张角领军退走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朝廷命董卓代替卢植再与张角军交战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被黄巾军战败,董卓因兵败而获罪。

同年十月,皇甫嵩率军进入冀州巨鹿郡,与黄巾军人公将军张梁所率部队大战于广宗,张梁部众精勇无比,皇甫嵩未能取胜。但皇甫嵩到底是一员精通谋略的悍将,他见力战难以奏效,遂闭营休整,以窥测黄巾军的动静。当他发现张梁军戒备松懈,乃乘黑夜进兵,鸡鸣时突然出现在张梁阵前。张梁军虽遭突然袭击,全军仍英勇与汉军大战,伹终因仓猝应战而战败。人公将军张梁牺牲,皇甫嵩军斩起义军3万多人,渡河淹亡5万多人。

汉军尽掠黄巾军家属,军实物资。张角由于先已病故,皇甫嵩军为发泄对人民起义的仇恨,竞“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汉灵帝中平元年十一月,皇甫嵩率军又于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与巨鹿太守郭典军击败地公将军张宝统率的起义军。张宝战死,10多万起义军被皇甫嵩军斩首,子下曲阳城东筑成京观,至此,张角兄弟统率的黄巾起义军的核心集团,遂被汉军血腥地镇压下去。

镇压黄巾军的刽子手皇甫嵩,因此次作战有功,被汉灵帝拜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赐赏槐里(今陕西兴平)、美阳(今陕西武功西)两县八千户为其食邑。

§§§第三节 南阳黄巾军与东汉围剿军的作战

一、南阳黄巾军的发展

南阳黄巾军在张曼成的率领下起义。张曼成称为“神上使”,拥有义军数万人。张曼成军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一举攻克南阳郡治所在地宛城(今河南南阳),斩郡太守嵇贡,起义军在宛下屯军百余日。

后来太守秦颉将张曼成击杀,起义军便以赵弘为帅,兵势更盛,迅速发展至10多万人,遂以宛城做为根据地,不断壮大起义的力量。

二、黄巾军东汉双方作战序列

统帅张曼成

将领赵弘

韩忠

孙夏

总兵力10多万人

统帅镇贼中郎将朱儁

将领荆州刺史徐璆

司马张超

太守秦须

总兵力1.8万多人

三、南阳黄巾军与东汉军作战经过

东汉王朝以朱儁镇压汝南,颍川、陈国起义军有功,封西乡侯,迁为镇贼中郎将。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六月,朱备受领南下南阳的任务后,便率军进至南阳郡,与荆州刺史徐璆及太守秦颉合兵一处,共拥众1.8万人。旋即包围宛城,汉军自六月攻至八月,宛城仍岿然屹立,汉王朝见朱俏军无法战胜起义军,便欲将其免职调回。

但是司空张温认为此时不应换将,他上疏说:“昔秦用白起,燕任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儁讨颍川,以有功效,引师南指,方略已设,临军易将,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责其成功。”汉灵帝采纳了张温的建议,仍命朱备继续在南阳作战。

朱儁率军加紧进攻赵弘黄巾军,赵弘在作战中不幸牺牲,黄巾军以韩忠代赵弘为帅,继续与朱儁军作战。朱儁军兵少。被黄巾军击败,便“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以鸣鼓虚张声势,攻宛城西南,黄巾军不知是计,众人皆去西南迎击汉军,城东北出现空隙。这时朱儁留下部分兵力与黄巾军交战,自率精兵5000,绕至城东北,乘虚而入,韩忠见大城已破,遂率军退保小城。后来兵势渐弱,韩忠便派人向汉军表示投降。

汉军司马张超,刺史徐谬,太守秦颉等皆欲应允。但朱儁这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却认为,黄巾乃贼寇,如若接受他们的投降,则等于助长叛乱,应彻底剿灭。他经过观察分析黄巾军的情况对部将说:“黄巾军乞降不成,欲冲出小城,又被我牢牢包围。所以只有与我死战,万人一心,将不可抵挡,何况黄巾共有10万之众,假如拼死力战,我军必危,不如撤销对小城的围困。这样,黄巾见包围已撤,必然出城而走,而其军队一旦出城,抵抗意志定会瓦解,我再向其进攻,则可一举将其击破。”汉军主意已定,便立即命全军解除对小城的包围。黄巾军见敌人撤走,便在韩忠率领下出城,朱儁则乘机突袭黄巾军,果然将起义军击败。黄巾军且退且战,被朱儁军追杀数十里,被斩杀1万多人。

韩忠等丧失气节,向汉军投降,被太守秦颉斩首。其余起义军见首领被杀,立即拥立孙夏为帅,返回宛中屯驻。朱儁率军急攻,孙夏又率军退走,汉军追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40公里),双方展开大战,黄巾军又战败,被敌斩杀1万多人,其余部众均散走。至此,南阳起义的黄巾军也宣告失败。

黄巾军起义战争评述

发生于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是东汉末期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巾军在起义军领袖张角兄弟、波才、张曼成等人的率领下,前赴后继,英勇作战,以摧枯拉朽的伟大力量,把腐败不堪的东汉王朝推向了彻底崩溃的深渊。但是,黄巾军在完成了它的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之后,却未能见到自己浴血苦战的成果,而被豪强地主和军阀挟持隗儡皇帝以混战30年的局面所代替。从而,使又一场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流血牺牲的成果,付之东流。

黄巾军以百万之众起义,且遍布全国各地,为什么归于失败,其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1.历史的局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皆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不断尖锐化,便导致了一次次农民革命战争的爆发。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到东汉末的这次黄巾大起义,都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这些一次次的农民起义,都想通过暴力彻底剥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权力,以自己的新式政权取而代之。这次黄巾大起义提出的“苍天己死,黄天当立”的战略目标,就是农民渴求建立自己政权的最高愿望的体现。但是,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即使农民革命一时成功,由于其个体小农经济所决定,也不可能为农民政权提供长久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农民起义内部和外部诸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原因,要么不可避免地蜕化为封建政权新的统治者,要么最终为地主阶级所镇压。这是农民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无法改变的时代悲剧结局。它也正是黄巾起义军与其一切农民起义军不能违背的历史必然规律。

2.军事战略的失误黄巾起义军的失败,在军事战略上的直接原因,主要的有三点:其一是黄巾军缺乏明确的战略策划。它在起义前虽然对全国做了36方的部署,但从其起义后的作战行动来看,对起义之后向何处发展,怎样集结起义力量,如何对付东汉军队的围剿等,均无相应的计划。起义军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缺乏战略上的配合,因而被反动王朝个个击破。其二是起义计划的暴露,形成准备不足,仓猝行动。这使东汉王朝获得了必要的准备时间,调兵遣将,策划反攻。其三是未能取得京师起义的成功。这使得东汉统治集团能够安然坐镇京师,调度全国的力量,对起义军围歼追杀。

3.起义军遇到东汉王朝一批悍将的围剿起于东汉王朝末期乱世的一批悍将,皆都是欲割据称雄之土,诸如皇甫嵩、袁绍、公孙瓒、董卓、曹操等。这些乱世中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进而为夺取天下霸业,积蓄力量,都本能地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全力镇压黄巾起义军。他们疯狂地东讨西杀,在作战中表现了罕见的顽强性,常常以劣势之军,击败十几万、数十万的起义军。在他们的身边又聚集了一批文韬武略之土,无论运筹决策能力,还是统兵作战的指挥才干,往往高出起义军一筹,占据了主观指导上无可争议的优势地位,起义军自然难以与其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