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21

第21章 东汉时期总论(1)

§§§第一节 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王朝的建立

西汉政权传至它的末代君王后,被王莽篡夺了政权。王莽政权由公元9年延续至公元23年,被绿林起义军推翻,刘玄当了两年皇帝,旋即被赤眉起义军消灭。

西汉宗室春陵节侯的后代,豪强地主刘秀和其兄刘缩等人,代表豪强地主的势力,加入绿林农民起义军后,便千方百计地企图实现恢复汉代刘氏江山的设想,后来刘缩在争夺帝位中被杀。刘秀在刘被杀后,不露一丝一毫的声色,极力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表面上仍积极为更始政权效力,暗中仍在继续扩充以他为代表的地主豪强在起义军中的势力。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政权在洛阳战役后,即派刘秀持节,行使大司马的职权,去河北地区,招抚黄河以北诸郡县的农民起义军和一些地方势力。刘秀一到河北,便极力寻求地主豪强势力的支持,得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太守彭宠、信都(今河北冀县)太守任光、上谷(今河北怀来)太守耿况等人的支持和受到邓禹、耿弁、吴汉等人的辅佐,首先消灭了割据邯郸称帝的王郎,接着便在继续网罗地主豪强势力的同时,一方面消灭了更始政权在河北的势力;另一方面镇压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武装力量。他以军事围剿,分化瓦解、招降利诱等手段,逐个消灭和收降了铜马、青犊、五幡、尤来、大枪,高湖、重连等农民起义军,迅速扩充了自己的势力,拥兵几十万人。

当更始政权的刘玄,发觉刘秀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时,十分焦虑,后悔不听众人的劝告而错派刘秀去河北地区经略。因而,刘玄政权便采取调虎离山的办法,以封刘秀为王作诱饵,急调刘秀回京师就任王位。但刘秀此时不但已在河北地区站稳脚跟,而且羽毛已经丰满,遂决意拒绝奉召回京,准备自立称帝。他以地主阶级争夺封建统治政权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面命战将邓禹率兵西进,伺机进入关中,夺取京师长安,一面布置重兵虎视关东战略重镇洛阳,以便在适当时机向更始政权在河南地区的势力开刀。刘秀在完成了这些重大部署之后,便于公元25年6月,在地(今河北柏乡)自立为帝,当年建号为建武元年。

刘秀称帝之后,便在三条战线上,推进他的统一战争:一条战线是继续消灭农民起义队伍,一条战线是对刘玄政权作战,一条战线是消灭各地区的割据势力。作战的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地区;

一、个是河北地区。刘秀把这个地区看做是自己最巩固的根据地,他命战将谋臣吴汉,要把河北地区经营得像楚汉战争中汉高祖经营关中一样,成为支持统一战争的战略基地。刘秀以其很大一部分武装力量,留在河北地区继续剿灭檀乡、富平、获索、五校等农民起义军,以求将河北的局势彻底稳定下来。

二、个地区是关中、洛阳一带。刘秀深知关中和洛阳地区乃是他争夺帝位的决战战场,所以他派出邓禹军进入关中,伺机进攻长安。失利后,便又及时派将军冯异,率军前去接替邓禹。刘秀对关中地区的战略,始终是采取“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方针。他虽然派出一定的兵力,但又深知这些兵力远远不是更始和赤眉起义军的对手,因而,只命他们伺机而动,待赤眉与更始绿林起义军火并,两败俱伤之时,再出兵进击。

三、个战场是荆州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在这些地区,主要是扫除更始政权的残余和一些割据势力。

当樊崇等人领导的赤眉起义军消灭了更始政权,回师东归,行至宜阳附近地区时,刘秀布设重兵,最后消灭了这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大军。至此,刘秀争夺帝位,攻取天下,统一全国的宿愿才基本上变成了胜利的现实。

刘秀彻底镇压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之后,定都于洛阳,与此同时,开始了逐步消灭散布于各地的割据势力的战争。这些割据势力比较大的有在梁地称帝的刘永,在齐地称王的张步,在今江苏北部,山东省南部地区的董宪,在渔阳的彭宠,在南郡(湖北江陵一带)的秦丰,在庐江(今安徽巢湖一带)的李宪,在五原一带称帝的卢芳,在河西地区的窦融,在天水的隗嚣和在巴蜀称帝的公孙述等。刘秀又经过10多年的作战,将他们一一平定。至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秀终于统一了全国。

§§§第二节 东汉王朝的始末

刘秀自统一中国后,即大力整顿全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生产,恢复战乱创伤,巩固东汉政权。东汉从公元25年刘秀自立为帝起,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末年止,共统治了195年,经历了12个君王。

东汉王朝的统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的兴盛阶段,中后期的衰败阶段,东汉末年的战乱阶段。

一、东汉王朝前期的兴盛阶段

此阶段经历了三代君王。汉光武帝刘秀自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在位33年,汉明帝刘庄自公元57年春即位,至公元子5年,在位18年,汉章帝刘自公元75年秋即位,至公元88年,在位13年。

东汉王朝在这三代君王当政期间,尤其是史称“光武中兴”的刘秀时期,国内政局稳定,生产迅速发展,国家殷实富强,人民基本上安居乐业。这三代期间力图恢复西汉的鼎盛局面,除了致力于稳定政权,发展经济之外,还不断推进统一战争,武功显赫,曾向北征破匈奴,向西平定西域,大致恢复了西汉时期的疆域。

二、东汉王朝中后期的衰败阶段

东汉王朝在公元88年汉和帝即位之后不久,便开始出现了衰败的趋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八个君王,这八代君王多为少年或婴儿皇帝。

汉和帝刘肇自公元88年春即位,至公元105年,即位时仅10岁,在位17年,汉殇帝刘隆1岁即位,在位仅1年,即死去;汉安帝刘祜,自公元106年即位,至公元125年,即位时年13岁,在位19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时12岁,自公元125年至公元144年,在位19年;汉冲帝刘炳,即位时2岁,在位1年;汉质帝刘缵8岁即位,在位1年也死去;汉桓帝刘志15岁即位,自公元146年至公元167年,在位21年;汉灵帝刘宏即位时12岁,自公元167年至公元188年,在位22年;汉灵帝死后,又立了1个少帝刘辩,不到〗年,便被废除。

东汉政权在中、后期阶段,由于都是婴儿和幼年、少年皇帝,因而,每代君王即位,皆由太后执政。而太后们要决定军国大事,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才能,于是便只能依靠其父兄和宦官。这样太后执政,实际上也便和幼年皇帝一起,成了外戚与宦官的傀儡,政权遂落入了外戚和宦官之手。有时,由于宦官与外戚分配权力的不等,于是不断出现宦官与外戚的权力之争。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门高官显贵,横行朝野。当汉和帝日渐长大,知道了自己的生母为窦太后所害,便和宦官郑众等,诛灭了窦氏家族,这时宦官势力崛起。汉和帝死后,邓太后为了亲身执政,先废去了和帝的长子,立百日婴儿为殇帝。殇帝死后,她又立13岁的安帝,而依靠宦官和外戚掌权。汉安帝死后,阎太后称制,又依靠其兄阎显等掌握大权,不久,宦官孙程等,剪除了阎氏家族势力。汉顺帝即位后,外戚梁商、梁翼权倾当朝。顺帝死后,梁太后称制,梁氏门庭已达权力的顶峰,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毒死年幼的汉质帝,害死太尉李固,不择手段地搜括民财,凶狠残暴至极。当汉桓帝依靠宦官的势力诛灭他们之后,没收的梁氏家产,竟价值东汉王朝半年多的租税收入。汉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太后之父大将军窦武与大臣共谋诛灭宦官党羽,结果反被宦官诛灭。

在外戚宦官争权残杀下,东汉王朝面临一次次政治危机,社会濒临崩溃的历史关头。东汉王朝内一部分有识之士,如太尉杨震,大臣李固、李云、杜乔、李鹰以及北海相杜密,河东太守刘祜,太尉杨秉,司空周景,侍御史张纲等,都起而反对宦官外戚专权乱政。后来出现了所谓“党锢之祸”,大批有识之士惨遭陷害,东汉王朝的统治已腐朽不堪,它的覆没已指日可待。

三、东汉王朝末年的战乱阶段

东汉王朝,实际上至汉少帝时,已经到了它的末日。但并州牧董卓带兵进入京师洛阳后,便立即废除了刚刚即位的少帝刘辩,而立了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刘协自公元189年至公元220年,当了31年军阀手中的玩偶,这时的东汉王朝早已是名存实亡了。

东汉王朝传至汉桓帝和灵帝时,已经腐朽透顶。桓帝、灵帝时的后官彩女竟多达数千人。桓帝开始便公开以钱买官,到灵帝时,更将各级官吏的卖价公诸于世。二千石的官吏卖2000万钱,四百石的官职卖钱400万,既收现款,也可以赊欠,等到任之后再加偿还。这样,官吏的贪婪搜括,加之水旱蝗等灾害连年不断,农民纷纷破产,背井离乡,到处逃荒。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豫州的大饥荒,人口饿死近半,甚至有整户全部饿死者。汉灵帝时,“河内(今河南武陟一带)人妇食夫,河南(今洛阳一带)人夫食妇”人民已无生存的余地,只好起而反抗。各地的起义农民前仆后继地与反动黑暗的东汉王朝作斗争,至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声势浩大的全国黄巾大起义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进而导致了军阀混战,至此,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三节 东汉王朝的政权、经济、军事建设及其对战争潜力的影响

一、政权建设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许多政治措施,仍大致与西汉相同。但刘秀对西汉王朝外戚篡权、王国割据的历史教训,却十分重视,他极力强化中央集权制,集一切大权于皇帝一身。

东汉王朝的统治集团的核心大臣,大都是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豪强地主。刘秀既依靠这些豪强地主在各地的势力,形成了自己统治的阶级基础,又依靠其中的优秀人物,参与核心决策集团。

东汉建立后,仍在朝廷内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掌管全国的军事,司徒掌管全国的民政,司空负责掌管的事务与西汉略同,“九卿”也与西汉相同,但九卿却分别隶属于“三公”圆。

东汉在建立的过程中,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的有所谓“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刘秀为了防止这些功臣战将居功自恃,拥兵作乱,一方面给他们以丰厚的奖赏,另一方面却又严格限制他们的实权。包括他的功勋战将邓禹,他的妹夫大司空李通等人在内,都深知刘秀这种心理状态。因而,他们尽管身居高位,却尽量少管朝政,多让刘秀自己决策。

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为了削弱和限制三公的权力,大大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为此,他扩大尚书台的组织,将其职权和决策的范围,提高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地位,一切政务方面的重大决策,几乎不再经由三公,直接由尚书台向皇帝禀奏。尚书台内设尚书令1人,尚书仆射1人、尚书6人。自此,尚书台便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最高政权机构。

东汉王朝为了更有效的对全国实行统治,继承汉武帝的做法,仍将全国划分为13个刺史部,这些刺史部统辖着全国105个郡和相当郡级的国。

司隶校尉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河南的开封(不含)以西。南至今陕西的商南,北达今山西的永和、汾西,西至今陕西的陇县。它包括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河南尹等7个郡。司隶校尉部的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地区)。

豫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安徽的五河,南到今河南的息县、潢川,北至今河南的商丘地区,和今山东的泗水地区,西达今河南的宝丰,临汝。它包括颍川、陈国、梁国、鱼国、沛国和汝南郡等6个郡国。州治在谯县(今安徽的毫州市)。

兖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山东的蒙阴,南达今山东的单县以南,北至今山东的聊城,西到今河南开封地区。它包括东郡、济北国、泰山郡、东平国、陈留郡、济阴郡,山阳郡、任城国等8个郡国。州治在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后来迁至濮阳,鄄城等地。

青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山东的成山角,南达山东的诸城,北至山东的阳信,西到山东的德州地区。它包括平原郡、乐安国,济南国、齐国、北海国、东莱郡等6个郡国。州治在临(今山东淄博地区)。

徐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黄海之滨,北起今山东诸城以南,南达今江苏的扬州地区,西至江苏的徐州地区。它包括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等5个郡国。州治在郯(今山东郯城)。

冀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渤海湾,西至今山西的阳泉,北起今河北的雄县,南达今河南滑县地区。它包括中山国、河间国、渤海郡、常山国、巨鹿郡、安平国、清河国、赵国、魏郡等10个郡国,州治在高邑(今河北高邑),后移至邺城(今河北临漳)。

荆州刺史部管辖的地区东起今湖北的蕲春,西至今湖北的恩施。北起今河南的鲁山、叶县和今陕西的山阳,南达广西的桂林和广东的韶关地区。它包括南阳郡,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7个郡。州治先在汉寿(今湖南常德),后来移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