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秦汉战争史(下)
12957900000015

第15章 西汉后期对兄弟民族的战争(2)

匈奴对乌孙十分愤恨,壶衍单于在当年冬,亲自率领1万多骑兵侵袭乌孙,劫掠了乌孙大批老、弱人等,率军即将回归。适逢天降特大雨雪,一天即达一丈多深,匈奴军和牲畜冻死者十之八九。于是丁零、乌桓、乌孙三国乘匈奴衰弱之际,从北、东、西三面进击匈奴,三国之军共斩杀匈奴军数万人,掠马数万匹,牛羊更多,加上天寒地冻,民众死者达十分之三,畜产死亡过半,国力更加衰败。自此,匈奴一些属国便告瓦解,汉军也乘此机会,出3000骑兵,进击匈奴,匈奴不敢回击汉军,此时,匈奴愈加想与汉“和亲”。

汉袭匈奴战略纵深之战评述

汉宣帝袭击匈奴战略纵深之战,出动骑兵16万,加上西域乌孙之5万骑兵共21万精骑,是西汉与匈奴作战以来,出动骑兵的最高纪录。这充分显示了汉宣帝欲与匈奴决战,并想一举歼灭匈奴军的战略宏图。同时,也说明西汉自昭宣中兴以来,确实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殷富、兵强马壮的盛世局面。

汉宣帝虽然是一代英明之主,但在这最大的一次对匈奴用兵中,却表明了他缺乏汉武帝的统帅才能,因而,导致了汉五路大军劳师空耗而归。汉王朝在这次作战中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首先五路大军没有具体的作战目标,只是笼统地规定前出2000里。计划不明,无疑是统帅之过,这说明汉军缺乏应有的运筹帷幄的决策能力。

五路大军没有战略上的协调配合,这就必然是一盘散沙,各自行动。这样,虽然其势汹汹,但难以形成对敌人的致命打击,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战果。

没有战场上的统帅,也是未能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汉宣帝这次调遣的五路大军,除祁连将军田广明为4万之众外,其余各军皆为3万人,各路大军不但兵力相当,且互不统属。在这样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中,没有主次,没有战场的最高统帅,任凭各军自行行动,无论如何也难以达成预定的作战目的。

§§§第三节 汉平定羌族部落叛乱的作战

一、诸羌部落势力的发展

居住在我国今甘肃西南部、青海及其西南广大地区的羌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兄弟民族之一。西汉王朝建立后,居住在这些地区的诸羌族部落,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他们经常与匈奴结成联盟,配合匈奴向西汉西部地区进袭。

远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匈奴与河湟一带羌族中势力最大的先零羌和封羌、牢姐等羌族部落结成联盟,合兵10余万,向令居、安故等地进击。当时匈奴也在北方向五原地区发兵进袭,造成两面夹击汉朝之势。汉武帝遂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将军李息和郎中令徐自为统率10万大军,打败了羌军,并乘胜扫荡湟水上游一带地区,先零羌等部落迁移至今青海湖地区。汉将这一带分设了临羌(今青海西宁以西地区)、破羌(今青海乐都东部地区)两县。

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前后,河湟地区的诸羌部落又想重新夺回故地,他们再次与匈奴合谋,约定占据河西地区。当时汉宣帝派义渠安国(已降汉的羌人)出使诸羌,先零羌的首领向义渠安国提出,希望汉准其北渡湟水“逐民所不田处蓄牧”的要求。义渠安国不辨真伪,便答应向汉廷请示。先零羌不等朝廷答复,便以已向汉使节讲过为借口,渡过湟水至北岸。这样,先零羌等部落的势力又有了新的恢复,郡县已难以对其制约。

二、羌族反动首领的勾结

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4年),先零羌召集今甘肃、青海等地区的羌部落首领200多人“解仇交质盟诅”。这样,众多的羌族部落便以先零羌为主体,消除了以往的隔阂,重新结成了联盟。联合起来的羌族部落,声势很大,消息传至京师,震动了朝野上下。

汉宣帝为寻求对付羌人联盟的对策,遂急召后将军赵充国问计。赵充国说,过去羌人所以容易制服,是因为他们内部部落众多,互不统一,且经常互相攻杀。以前西羌反叛,亦是先解仇合约,然后才发动叛乱。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羌人的叛乱,汉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下去。赵充国认为,当前羌人联合的征候很危险,估计他们也可能又与匈奴通使联盟。果然,一个多月之后,羌侯狼何便派出使者向匈奴借兵,准备袭占鄯善和敦煌,以切断汉通西域之道路。赵充国判断,到了秋天马匹肥壮之时,羌人的叛乱必然出现。

三、诸羌叛乱的起因

汉王朝为了及时掌握诸羌的动向,防患于未然,便又派出义渠安国出使堵羌。安国到达西羌之后,首先召集先零部落的30多个重要首领,“以尤桀黠,皆斩之”。安国就这样将他认为其中顽固不化的首领,统统杀掉,接着又杀死了先零部落1000多人。于是,引起了诸羌部落的惊恐,使原来已降服汉朝的西羌部落,也纷纷脱离汉朝。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归义羌侯杨玉等,这时便带领自己的部落反叛,他攻降一些小的部落,进袭汉的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率领3000兵马,准备迎击羌叛军,军至浩(今青海乐都),被羌军击败,伤亡惨重,安国率军退至令居。

四、汉王朝的调兵遣将

羌族部落叛乱的声势越来越大,汉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征求诸将领的意见,问谁出征羌族合适,赵充国说:“亡于老臣者矣”。年逾70岁的赵充国,舍我其谁的毛遂自荐,感动了汉宣帝。汉宣帝随即又让丙吉去问他需要多少兵马才能平定这次叛乱。赵充国没有直接回答,他说:“领兵作战,不能不看战场的实际情况盲目估计,需要待他亲去金城前线,摸清了战地情况,才能提出用兵和战胜敌人的良策”。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遂命令他立即出征。

五、汉平定羌族叛乱的作战经过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赵充国率军西进,不久来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大军即将渡河,赵充国为防止敌人“半渡而击”,便采取夜间梯次渡河的办法,命三校尉率部衔枚先渡。渡过河去的部队,立即构筑营垒坚守,先头部队在河对岸站稳脚跟后,大部队遂依次渡河完毕。

羌军见汉军渡河部队扎营防守,便派出一些游骑小队前来袭扰挑战。赵充国知道自己的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已很疲惫,而羌军以逸待劳,加上敌人的骁勇善战,如果遇小股之敌挑战,即挥师迎击,势必更加疲劳部队,且容易上敌人诱兵之计。因而他严令部队,“小利不足贪”,一律禁止出击。

汉军为慎重临敌起见,偷偷派出侦察骑兵,侦察了下一步必经之地的险要隘地四望,结果没有发现羌军的守备兵力,于是赵充国大喜,乘暗偷偷通过这段险要隘路。到了落都(今青海乐都)后,赵充国召集众将校说:“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中,兵岂得入哉!”汉军行至西部都尉府(在乐都西)后,设营坚守,每日休养士卒,对于羌军的挑战,仍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

汉军以赵充国之子右曹中郎将赵印率期门、羽林狐儿、胡、越骑兵押送军需辎重。羌人得知汉军后方的运输路线后,便派兵袭击汉军粮道。汉宣帝遂诏命八校尉,骁骑都尉,金城太守率军联合搜捕剿灭袭击汉粮道的羌军。

汉军根据羌人叛乱的具体情况,采取打击最顽固的势力,争取被胁迫屈从部落的方针,恩威并施,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当诸羌未叛乱时,、两部落的一个首领靡当儿,派其弟雕库向都尉报告过先零部落欲反叛的情况,都尉不敢相信,便将雕库留于军内当人质,过了几天,先零果然反叛了,而且其中有不少、部落的人。这样,都尉便更不放雕库了。赵充国到后,即放雕库回部落去,让他向各部落的头人讲明,汉军的政策是:“大兵只诛斩叛乱的首领分子,希望各首领不要与首恶分子站在一起,以免自取灭亡。天子让告诫各部落,反叛者如能悔悟,捕杀顽固叛乱分子,即可免罪。斩杀一个叛乱的大头目,赐钱40万,中头目15万,小头目2万,斩成年男人3000,斩女子及老人赐千钱。并且把捕获的叛乱分子的妻子、财物统统归他。”赵充国力图以兵威招降、等胁从叛乱的部落,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分子后,再行歼灭。

汉宣帝对羌族的叛乱,却想速战速决,大有灭此朝食之势。因而,便从多方调集重兵。一时之间,将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的材官(步兵部队),金城、陇西、天水、安定、上郡等地的骑兵,原已归顺的羌骑,武威、张掖、酒泉太守统辖的部队,以至将宿卫京师的八校尉之军,并将京畿三郡的罪犯,也统统征调至平羌前线,共计6万大军,逼临羌人叛乱地区。

汉军调集前线后,仍未向羌人大举进攻。赵充国原先的战略策划是等到瓦解了、部落,先零势孤力疲之际,也就是待到秋冬季节再对先零顽敌进击。但是,酒泉太守辛武贤此时却上书汉宣帝说,现在重兵齐集湟中地区,北方诸郡力量单薄,如果汉军久拖于此,一方面匈奴乘机向北方进攻,不好对付;另一方面秋冬之后,天寒地冻,内地的士卒适应不了西北的严寒气候,再加上给养的消耗,汉军肯定要遭受很大的困难和损失,不如现在立即进攻。辛武贤并进而建议说,以在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1万多骑兵,带足30日的食物军资,七月上旬即出兵进击、羌军。

汉宣帝将辛武贤的建议转去赵充国军中“令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博议”。赵充国及长史董迎年等,皆认为辛武贤的立即出兵,进击、的建议,不利于对羌军的作战。赵充国仍坚持原先的作战设想。但辛武贤的建议,却正适合汉宣帝速战速决的意图,也博得朝中大臣的支持。于是汉宣帝便任命侍中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并致书赵充国责备他到秋冬以后再进袭羌人的计划,是“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胜微,将军谁不乐此者!”并命令赵充国率军立即向先零羌人进击。同时命破羌将军辛武贤率6100人,敦煌太守率兵2000人,长水校尉富昌、酒泉侯奉世率、月氏兵4000人,带30日给养,于七月二十二日进击羌部落。汉宣帝还严厉地下诏赵充国说:“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将军急装,因天时,诛不义,万下必全,勿复有疑。”

赵充国接到汉宣帝的命令,仍未立即执行宣帝的命令。他“以为将任兵在外,便宜有守,以安国家”为理由,再次上书谢罪,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汉羌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指出:汉军并不占很大优势,再以跋涉千里去进攻量数众多,以逸待劳之敌,恐难以取胜。而且只有先进攻先零,打垮最顽固的敌人,、等部也就不战而降了。如果那时他们仍不降服,明年正月以后,再进攻、羌军,那么也不费多大力气就可取胜。

汉宣帝接到赵充国的上书后,深感赵充国言之有理,遂撤回了进攻、羌军的诏命,由赵充国自行决定其进兵计划。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赵充国突然进兵至先零羌军营地。先零羌军由于长时间屯驻,经多次挑战,汉军均不予理睬,遂军心涣散,斗志懈怠。见汉军突至,惊惶失措,丢弃辎重,争相逃命,在争渡湟水时,淹亡数百人。赵充国令汉军缓慢追击,左右将校建议赵充国应急迫歼敌。赵充国则说:“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于是,全军仍缓慢追击。

大军进至部落地区,汉军全军无抢掠烧杀行为,骑兵自行割草给食,这样进一步感化了羌部落,羌人发现汉军果然不攻打羌人,其酋长靡忘便立即派人向赵充国军请降,清求允许他们返回故地。赵充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转达了天子不征伐、等羌人的旨意。羌人更大受感动,诸羌联盟迅速瓦解。

稍后,羌人先后投降者已达1万多人,汉宣帝决心乘势发动攻击,于是命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中郎将赵等,各率大军,三路出击,向羌军发动进攻。这时羌军已疲备不堪,汉军兵势正盛,汉军兵锋所至,叛军即被击破。强弩将军许延寿降敌4000人,破羌将军辛武贤斩杀2000人,中郎将赵斩首并获降者2000人,另有5000羌军投向赵充国军。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五月,赵充国在基本平定了羌族的叛乱之后,便上书汉宣帝说,羌人叛军有5万人,现已被斩首7600级,降者3.12万人,在河湟水中淹亡和饿死者5000至6000人,现残余叛军不过4000人。因而,请求回军。汉宣帝同意了赵充国的请求,赵充国遂振旅而还。

六、平定羌人叛乱后汉王朝和诸羌的动向

赵充国胜利回师,满朝文武大臣在京师城外迎接,赵充国好友浩星赐对赵充国说:“大家认为击破羌军,多为强弩和破羌等将军出击的结果,斩首获降,所以取胜。但是有识之士却认为,在他们出击之前,羌人叛军已势穷力竭,不用出兵,敌人也必会降服。望将军见了陛下,多归功于两位将军的出兵进击,不是你所采取的分化瓦解的策略政策的结果。这样,就可以保你既受到陛下的赏赐,又平安无事了”。但是,赵充国谢绝了好友浩星赐的劝告,认为应当向天子如实禀报汉军取胜的原因。赵充国说:“吾年老矣,爵位已极,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兵势,国之大事,当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壹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谁当复言之者?”于是,赵充国便以袒荡的胸怀和无限的忠心,向汉宣帝讲明了自己的看法,既使汉宣帝明白了汉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羌人战略策略的正确;又教育了后人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叛乱应慎重出兵杀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