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12950800000033

第33章 如果我们希望德国获胜,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部分参加德国核研究的人是很消极的,并没有全心全意投入研究工作,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带着像海森堡那样的复杂心情参加核研究的。

其实,德国“铀计划”的核心人物海森堡早已认识到许多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问题,如,他认识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核心部分——反射器和临界质量问题。他在德国战败之时,曾对哈恩说过:一个直径54厘米、重约1吨的球状铀-235,能够利用“极快的中子“维持链式反应,并产生大量的中子,但是,如果铀-235材料外面包有一种“反射器”的话,那么有250公斤的铀-235就能起爆了……通过临界质量以下的两小块铀-235压到一起的方法,就能控制起爆时间。

海森堡等德国科学家在战争期间故意避开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转而研究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这是使德国原子弹研制工作没有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海森堡对他的行为曾这样解释道:“在专制政权统治下,只有那些表面上与政府合作的人才能进行有效的积极抵抗。”另一位科学家罗伯特·容克对此作了补充:“海森堡和他的朋友们之所以愿意从事德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这主要是为了使另外一些缺乏觉悟的物理学家无法把他们决心使之失败的事业推向成功。”而一直与纳粹作顽强斗争的劳厄,在评论德国失败时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作出新发现的愿望,他就作不出新发现。”

而在德国战败后,被盟军俘获的著名物理学家冯·魏茨泽克在听说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后,对其他人说:“我之所以没有制成,首先是因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真正想搞,……如果我们希望德国获胜,我们不会造不出来。”

从这一点上看,是否可以说德国科学家比美国科学家更有人性呢?

另一方面,德国有成就的科学家倾向于基本原理和基本现象的研究,不愿意卷入平淡、烦琐的技术性工作,大量既懂得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又能从事具体技术和组织工作的人,不是逃亡就是被转入其他它军事研究部门,造成了德国核研究的脱节,虽然铀和同位素分离还有重水生产等问题的研究最初进展迅速,但没有人有效地将它过渡到工业规模的生产,也没有人有效地组织与原子弹有关的爆炸、辐射等问题的综合研究。盟军“阿尔索斯”特遣队曾发现了一张未能销毁的德国原子弹的设计草图,它的上部实际上是个装有缓冲剂层的反应堆。美国负责原子弹研究的格罗夫斯将军和“阿尔索斯”特遣队科学顾问戈德斯密特都认为,它说明在海森堡计算出利用纯铀-235的原子弹的临界质量大得不可实现后,德国物理学家们希望将反应堆作为原子弹研究的第一步,然后由反应堆生产钚,或是庞大的反应堆失去控制而变成实际的爆炸物。

尽管受到原子弹的道德问题的困扰,并且怀有对希特勒和具体组织者的不信任,德国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很努力的。一些人甚至骄傲地认为:如果德国造不出原子弹,其他国家更没希望。当然有些科学家或许根本不知道此时美国的“曼哈顿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可以说,二战中的德国没有首先造出原子弹,对德国科学界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对世界来说,却是一件万分幸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