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穿越晋江
12949600000011

第11章 古塔传奇(3)

耐人寻味的是,在过去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吭岬人一直过着低调和隐忍的生活,鲜有族人在朝廷上担任一官半职。倒是坑岬周边的村落和安海城文风大振,人才辈出:有从安海走向京城的大文学家,“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王慎中;有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傅的黄汝良;有大学者、藏书八万多册的《千顷堂书目》作者黄虞稷等。据志书记载,单单明清两代,安海就有登科进士43名,举人143名。

今日的星塔村,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有的人办起了工厂,有的人外出做买卖,有的人仍旧固守农耕生活。今日的星塔,屹立在成功小学校园内,与周围树木葱翠,相映成趣,成了一道格外风雅的景观。

四、潘湖塔:昂首问天雄视古今

1

白云依旧,古塔难寻。

池店镇潘湖村嘉惠塔,隐没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里,要探访它的踪迹,还得绕经深深浅浅的老巷。

8月31日,我们走进潘湖村口,穿过蜿蜒的小巷,猛地发现一座沧桑的古塔,深藏于一片水泥房的夹缝之中。这就是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嘉惠塔,又称潘湖塔。古塔呈四方形,十四层,通高约7米。嘉惠塔砖石泛黄,剥蚀风化严重,如同上了年纪的老人,慈祥地站在潘湖村东北角,与朝露夕阳为伴,守望着春夏秋冬和潘湖村落的子民。早秋的清晨,一缕晨光抹在端庄的古塔身上,唤醒了它深远的记忆和千年浮华的神韵。

约公元775年,一身白衣的儒生欧阳詹在嘉惠塔边流连忘返。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潘湖人迎风而立,衣衫冠带被春风吹得飘飘扬扬,他正全神贯注地大声吟诵诗词歌赋。他的脚下是个古老的村庄,几声狗吠,几只小船在南边的潘湖和九十九溪水面上穿梭着。悠长的弦歌之声,亦如一池碧波湖水不停地荡漾着。古塔的西面,是一座名叫资福寺的寺院。破晓时分,悠扬萦回的钟声,低响的木鱼敲打声,僧侣的诵经声从清雅幽然的寺院传出,早起的欧阳詹时常看到虔诚的欧氏族人提着香篮子到寺院里敬香。就是在这里,欧阳詹写了七绝古诗《山中老僧》:“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秋深头冷不能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几年之后,欧阳詹的挚友许稷风尘仆仆地赶来潘湖村。这个年轻人与欧阳詹过从甚密,两人时常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筹办酒筵。贞元年间,欧阳詹高中进士,许稷也骑着马儿西上长安,求取功名而未得。在欧阳詹的勉励下,许稷闭门苦读三载,于唐贞元十八考中进士,当上衡州刺史。当他衣锦还乡时,专程去了一趟欧阳詹的故乡。站在古塔下,放眼南望,潘湖一片清亮,四周很安静,炊烟袅袅,雾气缭绕,诗兴大发的许稷颔首吟咏“湖光映霞红胜锦,福山凝黛碧如烟”,字里行间无一不描摹着这个千年古村落的田园风光。

又过了一个世纪,也就是唐光化三年(900年)四月十四日,潘湖村的春天开满了深红的桃花,从山脚处仰望,一片如火如荼的红。38岁的福建观察使王审知,走进了诗情画意的潘湖之中。群山围绕的资福寺和嘉惠塔,晨钟暮鼓和诵经念佛的梵音,超尘脱俗的僧人气质,眼前的景象不禁让这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中原汉子融情于其中。笃信佛教的他,心一下子澄明了,接连在资福寺住了两天。在这里,他召集沙塘、永福、兴贤、聚仁等七里乡绅,会聚古塔下,共商政事。临走时,他找来笔墨纸砚,挥笔写下了“致远任重”四个表露心迹的大字。从此以后,王审知以一颗谦卑之心主政福建,在晋江城设立招贤馆,广纳来自中原避乱的知识分子。在他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设有私塾,“聚书兴教,使民知礼义”。他治理的晋江城,在当时的乱世,有了“世外桃源”之称。

据传,在潘湖村,先有资福寺,后有嘉惠塔,古寺和古塔都有1200多年历史。资福寺始于唐广德二年(764年),由竺僧一粒沙徒孙释崇朝倡建;而作为寺院的佛塔,嘉惠塔也差不多是这一时期建造的。明代《泉郡晋南地名探源》、《晋江市志》等史志也记载了嘉惠塔的历史。

2

嘉惠古塔就这样安静地站在九十九溪畔,守在潘湖古村,一晃就是漫漫千年。

谁也没料到,一场灾难会悄悄降临到嘉惠塔下的这片土地。

嘉惠塔是这起事件的亲历者,那些复杂曲折、波澜壮阔的传奇都藏在它的心里。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人人逃亡的季节。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群群逃亡者踉跄佝偻的身影与忐忑焦虑的神情。

1368年,享国运不足百年的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灭亡了,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仓皇北归,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而为元朝所倚重的潘湖望族欧阳家族,也招来了杀身灭族之祸。眼看家园不保,潘湖村的族长招来几百个欧阳氏族人说:“朱元璋大军即将杀来,我们不能在家等死,大家还是分散逃命去吧。”这个闪耀了好几个世纪的大家族,千年之前,从江西鄱阳湖如潮水般向这里汇集,千年之后又像潮水般隐退到这个动荡时代的各个角落,有连夜逃往漳州,为家漫天铺地或躺或坐忍受着烈日炙烤煎熬的欧阳汝禄,有拥挤在同安乌屿、背着包袱提着竹篮的欧阳锦园迁,还有穿梭在金井乡下、远远见到明兵就四处逃窜的欧阳庐筍……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欧阳氏族人,若干年之后,被写进族谱,成为各地欧阳氏的开山鼻祖。“元末明兴洪武二年,潘湖欧阳氏遭乌蜂之变始由潘湖分散。”时至今日,《欧阳氏谱牒》隐晦地表达了后人对朱元璋残害无辜的不满和对先祖的无限同情。欧阳家的遭遇正是元末明初晋江官宦之家的缩影,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无辜的。

一个曾经聚居成整个大村庄的家族,一个曾经文脉兴旺、人才辈出的豪族大家,自此之后在潘湖村突然消失了。在通往潘湖村的那条小路上,尽管仍然演绎着世俗凡间的悲喜,但常来常往着的那些名家雅士、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一夜之间没了踪影。村中的嘉惠塔,也在欧阳氏族人仓皇奔逃的脚步声中轰然倒塌,成了一地碎砖石。潘湖村几乎成了一个荒村,城郭为墟,田地荒芜。最终是,欧阳氏的外祖——黄姓,延续了这个古老村庄的香火。原来,元天顺元年(1328年),一个叫黄权的莆田人,慕名来到欧阳詹故里潘湖村,喜欢上了欧阳家族的一个女子,两人一见倾心,完婚后落籍定居,从此潘湖村有了黄姓人家。到了元朝末年,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的欧阳氏,为逃避明兵追杀,相继迁出潘湖村。此后,潘湖黄氏接管外祖家业。

在历经沧桑后,改了姓氏的潘湖古村以一种别样的姿态浴火重生。这里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寂静,九十九溪畔三两农夫驾着独木舟结网捕鱼,潘湖两岸稻浪翻滚,稻香醉人,原野里到处是欢唱的清溪,映日的水潭。随着人丁兴旺,黄氏族人也遵循了潘湖古村千百年的习俗,重修寺院、古塔和宗祠。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秋天,潘湖黄氏在经过深思熟虑,并征得全村人的一致同意后,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由民间捐款,重修严重毁坏的嘉惠塔。重修后的古塔,保留唐代古塔风格,四方形十四层密檐,石砖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