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诗意福安
12949200000005

第5章 探寻历史遗存(3)

全村保护较好的古民宅有三十多座,它们大多建于18世纪的后期,迄今都已有两三百年。这些房子一座连着一座,一排并着一排,布局得体,错落有致。这一座与那一座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总体展示闽东古民居一般特点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当年这些宅院主人的情趣爱好和理念追求。

楼下的老房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南面靠山的一排,屋宇轩敞,比较气派。

这大门匾额横批“春风和煦”四个大字的一座,就挺有特色。匾额下方的门联“禄阁萃仙岩秀气,中山爱鲤屿祥光”不但书法挺有功力,而且写出了周边景观的特点,说尽了房主人对居住地的喜爱。

步入大门,穿过回廊过道,眼前是一座“八扇两边厦”的大宅子。尽管岁月沧桑,华彩不再,但是,处处洋溢的是清幽、洁净,古色古香。和闽东的许多大宅子一样,正座的两边还各有一个“塾厅”。这里是昔日读书人静修用功的地方,显得格外幽僻。尽管已经十分破落,但透过残留的天井粉壁、砖石构件和花藻塑雕,足够让我们想象当年这里浓浓的书卷气息。“砚水盘池具有万里江河之势,片言只字宛见千古圣贤之心。”——这是照壁右首的一幅书法作品,保留比较完好,笔墨、文句都颇见学问。又是“砚池”又是“圣贤”,儒家的气息十分浓郁。

如果说南面的宅子可用“气派”来概括,那么,北面的一排大概可以用“雅致”来形容。

这一排的几座老房子,格局都差不多,一样的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西头这一座就很典型,据说它是一位秀才的府第。你看这门首的对联:“此处文峰容架笔,吾家世业本传经。”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再看这门边藻池的题诗:“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胜概忽相引,春华令正浓。山厨竹里爨,野確石间舂。对酒云数片,卷篇花万重。岩泉嗟到晚,州县欲归慵。”很有一些陶渊明的闲适。

二重门进去就是一个洁净的天井。左右廊屋窗棂上方镌刻着儒家的处世格言,都是两个字,非常古雅。如:敏事、慎言,居仁、由义,有典、有则,克俭、克勤。

楼下古民宅处处洋溢着儒家耕读文化的温情。这里没有官宦人家的“霸气”,也没有巨商大贾的“豪气”,有的只是读书人的“雅气”。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农耕时代人们对水井的深厚感情。楼下的老民宅大多都配有水井。有的砌在后园的菜地,有的凿在后厅的天井。今天习惯于自来水的年轻人也许对这些并不以为然,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农耕时代这些水井对人们有多么的重要。

楼下古民宅的耕读文化特点还表现在配套的家具摆设上。这副旧时的“酒担”,是迎娶新娘时排场用的必备物品;这个滤酒的架子,是农家酿酒用的器具,将酒糟放在蒲包里用力挤压,留下了糟粕,挤出了米酒;这对书橱的门面,上面描金的“劝学诗”仍然清晰可辨:“春读书,春日迟,柳风轻暖浴沂时,闭门经史埋头处,花落花开总不知。冬读书,足三余,髫年须用惜居诸,萤窗雪案攻勤苦,紫阁彤楼定我居。”文句平白中又有一些古奥,在享受读书之乐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憧憬。

楼下民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木雕特别多,特别雅致。这些木雕不光窗棂上有,许多旧家具上也多能看见。你看这一张厅堂几桌,上面的木雕多么精巧,连眼睛、眉毛、鼻子,甚至人物的表情都那么细致,真可谓栩栩如生。

厅堂中庭上方左右两边的神龛祖堂,旧时是家族里最为神圣的地方,因而这里也可以看到许多精致的雕刻作品。当然,最多、最能展示木雕水平的还是要属窗雕。这些老房子的窗雕都非常有特色,而且每一幅都在向人们叙述一个情节完整的典故:这是“樵夫采薪”,这是“渔翁钓鱼”,这是“书生苦读”,这是“狄青比武”……每幅窗雕都在向我们诉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道刻痕都向我们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灵巧。

这座旧宅的后门天井粉壁上,正中书有“室静兰香”四个大字,旁边还有副对联:“怀若竹虚临曲水,气同兰静在春风。”这是村里年轻的知识分子采用仿古的手法修复的。如果没有细看,还真以为是古人的手笔呢。

整个楼下村简直就是一个古民宅的博物院。在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现代社会里,楼下的老房子是一支能够抚慰人们心灵的悠远的古歌。它们同柏柱洋北面的苏维埃红色旅游景点、东面的榕头村郑虎臣纪念祠、西面的唐代古刹狮峰寺等,共同组合成一个闽东少有的人文景观群体,有着强劲而长远的旅游价值。

感念下邳村

耕夫

下邳是福安市溪尾镇的一个大村,全村有两千余丁、四五百户人家。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庄。一进村子,就给人一种古雅的美感,参天的大树,光洁的石径,斑驳的民居……所有这一切似乎都与一个“古”字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一条清澈的小山溪悠悠而下,从村前穿过;一座古老的叫做“永安桥”的小石桥静静地依偎在她的怀里。桥头这一棵给下邳村带来了无限好“风水”的大榕树,绿荫如盖。小桥、流水、古树,在这里实现了最佳组合,古朴、清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水彩画中。

村子始建于唐朝,当初叫做“后岐”。到了唐中和四年(884),有清河张氏从建康(今天的南京)辗转迁居到此,就改为现名。根据张氏族谱的记载,入迁这里的先祖自认为是汉朝留侯张良的传人,由于张良在出山之前曾隐居徐州的下邳,就将后岐村改名为“下邳”,以纪念他们的先祖。清河张氏的入迁使下邳成为闽东沿海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古村之一。福安市乃至闽东的许多张姓聚落,包括甘棠大留在内都是下邳张氏的传人。

南宋时期又有颍川陈氏迁入,经过几百年的繁衍,成为下邳村的主姓。村里建有两座陈氏宗祠,虽然已经相当老旧,但是大门前面的一对宋代石狮仍然神采奕奕。你看它们,龇牙咧嘴的,仿佛正在向人们叙说这里昔日的华彩。

古代的下邳村是闽东沿海的水陆交通发达地区之一。宋朝时就有一条北起临安(杭州)、南迄粤东的“国道”从村边经过,这里也因此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古时候这里过客匆匆,旅人如织,直到前几年还可以看到长亭古道、芳草连天的写意。古道的边上曾经有一处驿站,驿站遗址旁边有一面“路规石”,上面镌刻着一道“仪制令”,文曰:“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面古碑是宋代的遗物,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我们兴致勃勃地前去寻访古道古碑。可是到了原址,眼前的一切令我们瞠目结舌:古道已经被新开辟的高速公路工地取代,古碑据说已被村民妥善地收藏起来。面对着这苍黄的一片新天新地,我们在欣喜中同时难免莫名的怅惘。

村里老屋还有许多。有几座较有规模的老屋古朴得有些庄严,完整得令人赞叹。其中有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任海风吹拂了几百个年头,风韵依存。透过这格局独特的民居建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闽东沿海的生活画面,感受到了古代农耕社会淳朴敦厚的民风。

由于地处沿海,这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码头。明朝末年,天主教从海路传到这里,下邳也就成了福建沿海最早接纳西方文明的村镇之一。村里有一座天主堂,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却依然保留着当时的基本风貌。

这里还是中国天主教第一位守贞女陈子东的故乡,她的故居在教堂旁边,坟茔也就建在村后山上。陈子东后来被天主教誉为“中华第一朵童贞之花”,直到现在,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她的故事。

下邳村依山傍海,地势平旷,是一个鱼米之乡。青山碧海是下邳人的衣食所依,也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历史的大舞台。最能展示下邳人性格的是村东滨海的3450亩“海田”,这一带原是一片浅海滩涂,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汗水使滔滔白浪和浊浊泥滩变为锦绣田园。

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近二十多年,下邳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种植农业的生硬局面已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权威,多种经营显示出无限的活力。田野里逗人喜爱的不仅仅是长势良好的稻谷,这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对村民来说或许更有魅力。山坡上果树成林,晚熟的龙眼还创造了这一珍果在高纬度安家的奇迹。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下邳人已经不再仅仅留恋于传统的营生手段上,他们更把目光投向海产养殖业。这里养殖专业户高手多多,他们搞养殖也讲究多种经营,鱼、虾、贝、藻,一应尽有;而对虾、河蟹、泥蚶、花蛤的成功养殖更使他们名扬四方。

现在这一带水域已经成了一个“水上村落”。养殖户们在这里生产,在这里生活,平日里有交通船迤逦其间,是水上“公共汽车”,因此与岸上的联系相当便捷。正当我们访问一家海上养殖户的时候,一只小船悠然而至,定神一看,原来这是一只卖日常用品的木船,船上烟酒饮料、蔬菜瓜果一应俱全,俨然是一家水上商店,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浮店”。

这里的一切真让人大开眼界。

离开下邳,我们感受良多。大家都衷心地祝愿这个千年古村永远是闽东黄金海岸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

[宋]文天祥

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

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

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州。

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

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

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

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洲。

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古韵悠悠话磻溪

黄曙英

初见磻溪,已过了春天盛会,然而初夏的阳光一如热力十足的聚光灯,将磻溪古朴的韵味、别样的情致,勾勒得纤毫毕露,曲线幽明。一衣带水,如仙女裙裾;环山翠屏,如天尊兵俑。移步是景,换步是形,磻溪如歌的散板,在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共融中组成和谐的美。

磻溪位于福安市西部,距溪潭镇政府所在地约7公里,离省级自然保护区瓜溪刺桫椤群不到3公里,西毗瓜溪村,东邻岳秀村,原名“横溪”,后改名为“磻水”、“磻溪”。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地处宁德、周宁和福安交界处的磻溪成了三县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而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磻溪在地域舞台上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千百年来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从最早的商周遗址到明清时期的建筑群,多少斑斓史迹、风流逸事随烟岚散尽,留予潺潺溅溅的溪水细细评说。曾有的美丽与辉煌,给磻溪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磻溪淳厚的历史人文景观。该村古民宅建筑群,犹似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于青砖黑瓦、雕梁画栋的古色古香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一种古典的风情。

走进磻溪,扑面风清气爽,路边有溪、溪边有石,石上有榕,榕生气根,虬枝结藤,织成天然的“秋千”,偶有情趣,乘风荡漾,那份浪漫随诗兴勃发。而石生象,象生景,景生情,静坐千姿百态的石块上裸足击水或游弋于碧波,那份无拘与忘我,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你追随历史的轨迹,穿行记忆的长廊,但见那精雕细刻的窗花、中堂彩绘的壁画、如青龙腾跃的高墙、似鹏鹰展翅的檐角,以及宅内镏金溢彩的古匾额、古楹联、古围屏、古祭桌、古寿序、古寐床、古衣架、古书橱和工笔古画与精美浮雕将那一幢幢富于地方特色的明清古民宅,装点得风姿绰约,古韵盎然。更有占地达六七亩,三合土墙体厚达0.5米,有防火、隔热、纳凉之功效,门悬由光绪丙子年礼部颁赠“旨旌奖”的“节孝”府,其提刀把门、铁橼作闩,于宽亮的天井、左右鱼池花坛的运思与匠心以及曲曲回廊间胖“福”长“寿”的墨韵,令来者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人道重敦伦,天心恒眷善。透过时光的隧道,感悟古之幽情,不知不觉间,我们踏上溪边一条用鹅卵石铺设的古“官道”,齐整的一溜木构店面,约有数百米长,据说旧时这里有124间店面,其中78间杂货店、24间鱼货店、11间杀猪店和11间染布店。古官道靠边配有雨亭廊,凭廊轻倚,耳边似乎传来香车辚辚、官轿起落开道之声以及沿街叫卖声、评书、对弈声,声声如蛙鼓虫鸣忽远忽近,渐渐遁入了历史的荒原,只余光洁圆滑的卵石、风雨飘摇的落寞情杯,兀自潋滟出长长的叹息与怅惘的涟漪!

也许最有平常心的当是磻溪净水,满目草木情,她们不问枯荣,不言起落,从从容容,示人以菩提明镜台。多少年来,她渗透了上游青山峰下宋时古刹兴庆寺的禅意,以莲语点化了来往名利客的营营心机,将一泓甘甜清冽的泉水滋润着两岸山水人文、风物民情,留下悠悠不息的传说和人间佳话。这里不仅有过去的自豪,还有现代的光荣。1932~1934年,在那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陶铸、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等革命先辈曾利用磻溪作为革命基点,并与被称之为“革命老妈妈”的潘玉球一家结下了不解的革命情缘,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有著名的“左联”作家刘宗璜先生的故居,也为磻溪添彩增色。而磻溪的易经理学、刺绣艺术、捻面小吃等更是远近闻名,这些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古典与现代的光辉,透射出磻溪这一古文化村的无穷魅力。她不但丰富了瓜溪生态旅游区的景观,同时还扩大了旅游区的外延,给该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