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12937600000025

第25章 《孟子》研究说略(3)

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考据学家。字慎修、东原、杲溪,安徽休宁(今安徽省屯溪市)人。年轻时问学于江永。中年与惠栋、钱大昕、王鸣盛等交往,均为当时的名流。乾隆三十八年(1773)奉诏任《四库全书》编修官,“天算类”提要即出其手。在四书馆五年,病卒,年五十五。戴氏天资颖悟,博闻强记,对经学、小学、哲学、天文、历史、地理、数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小学方面著有《声韵考》四卷、《声类表》十二卷、《方言疏证》十三卷、《续方言》二卷、《尔雅文字考》十卷等;哲学方面著有《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原象》等;考据方面著有《仪礼考证》一卷、《古历考》二卷;地理方面著有《校正水经注》四十卷等。《戴东原集》十二卷收集其论文、书信、序跋等一百三十八篇。此外,后人还编有《戴氏遗书》。戴震治学,重证据而不轻信,刻苦精研,毕生不辍,开一代学风,成一代大师,王念孙、段玉裁等著名学者都出自他的门下。

戴氏《孟子字义疏证》,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全书共三卷。这部书是借《孟子》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的。戴氏和南宋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程、朱派理学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借孟子“有物必有则”阐明了“理在事中”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出程朱派的“得于天而具于心”的“理”实际就是道家的“真宰”和佛教的“真空”、“神识”。他反对程、朱派把“天理”、“人欲”绝对对立起来,大胆斥责理学家“以理杀人”。他认为“欲者血气之自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欲就使“生生之道绝”,宋儒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戴震的反理学斗争和对人民的同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可是,他虽然认为物质的气在成形以前是“生生不息”的,但成形以后的“器”,则是“一成不变”的。在人性论上,他从人性的根本是人的生物性这一观点出发,得出“人道本于性,而性原于天道”的结论。这样,在方法论和人性论上,在最后便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戴震毕生用很大精力从事考据,其目的就在于“明道”。他曾在临终的一年给段玉裁一封信中说:“仆生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故《疏证》不得不作。”可见,他自己也认为《疏证》是生平最重要的著作。

戴氏《孟子字义疏证》一书采取问答方式,从围绕主题的不同角度发问,对《孟子》字义的训诂、疏证及章句意义的理解都贯穿于问答之间。此书在清代思想界有进步意义,同时也显示出戴震深厚的小学造诣。此书有微波榭本。

六、桂文灿《孟子赵注考证》一卷

桂文灿(?—1886),字子白,清南海人。道光年间举人,光绪中知湖北郧县。居官无幕客,无家人。凡事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故积劳卒于任。他善于考据之学,而以博文约礼、明辨笃行为宗旨。他著有《孟子赵注考证》、《四书集注笺》、《易大义补》、《群经补证》等。《清史稿》有传。

桂氏《孟子赵注考证》,成书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仅有一卷。作者认为《孟子》注疏本不少,最著名的有三种:一是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此书多存古训古义;二是北宋孙奭《孟子音义》,此书则未能发明;三是清代焦循《孟子正义》,此书最为精善。因此,桂氏便以赵注为本,纠正孙氏之错误,订正焦氏之疏,以此撰写了《孟子赵注考证》一书。桂书广泛考证了群经传注中的古训古事、名物制度,证明了《孟子》诸注的训诂依据,从而纠正了前人注本中的谬误。作者还善于根据群经原文来证明赵岐《孟子章句》注文之所本,并善于利用许多古注本中的同用、通用例来证明古代的假借字和同源字。书中有不少独特的见解,可供《孟子》研究者所采摭。有《南海桂氏经学》本。

七、施彦士《孟子外书集证》五卷

施彦士(1775—1835),字朴斋,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人。清道光年间举人。为人沉毅有胆识,历任河北内邱、正定、万全等县知县,皆有治绩。他著有《孟子外书集证》、《读孟质疑》、《海运刍言》、《求己堂诗六集》等。

施彦士《孟子外书集证》,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全书共五卷。据《史记·孟荀列传》载“作《孟子》七篇”;到应劭《风俗通·穷通篇》却说,“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孟子》十一篇”。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便给这十一篇分列真伪,题辞说:“又存《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记也。”因为赵氏肯定《外书》是赝品,不给它作注解,以后读《孟子》的人便不读它,于是逐渐亡佚了。北宋庆历间刘贡父作《孟子外书注》。施彦士辑孟子年谱和留存的外书,集秦汉古籍、唐宋字书、韵文及笔记中与其语义相近者证明之。他在刘贡父《孟子外书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释义注音,考证史、地故实,以证其事之实有,进而证其书之非妄,必与《孟子》内篇相为表里,但姑且存之以资博雅。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求己堂刻本。

八、林春溥《孟子外书补证》一卷

林春溥(1775—1862),字立源,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清嘉庆年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历充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后以父老归养,家居不出。林氏一生研读经史不遗余力,有所得即随手劄记。他著有《孟子外书补证》、《竹书纪年补证》、《四书拾遗》、《春秋经传比事》、《古史纪年》等。

林春溥《孟子外书补证》,成书于清咸丰二年(1852)。全书一卷。作者以北宋刘贡父《孟子外事注》为本,广泛引用史书、传记之材料,对外书中实有可采的内容加以印证,偶有创见,可供《孟子》研究者所采摭。全书体例与施彦士《孟子外书集证》有相近之处,书中还附有外书考。有竹柏山房本。

九、周广业《孟子四考》四卷

周广业(1730—1798),字勤补,号耕崖,清浙江海宁人。乾隆年间举人,潜心经史,著有《孟子四考》、《经史避名汇考》、《蓬庐诗文集》等。

周氏《孟子四考》,成书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全书共四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逸文考,即以经、史、子书中称引孟子而《孟子》内篇不载者为逸文;第二部分为异本考,即以诸家所引与内篇错出者为异本;第三部分为古注考,即以诸本与赵注比较,校正赵注之讹,保留古注可信者,其中保存已亡佚的刘熙、綦母邃注甚多;第四部分为出处时地考,即考证孟子生平、里居、父母、冢墓、弟子、宦游以及《孟子》中诸王公、史实等,并指出史书记载之失。作者治学谨严,全书几易其稿,许多见解可供后学《孟子》者所参考。有《皇清经解续编》本、南菁书院本、蜚英馆石印本、省吾庐藏本。

十、俞樾《孟子古注择从》一卷

俞樾(1821—1907),清代学者、训诂学家。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县人。道光时进士,任庶吉士、编修、河南学政。因事罢归,侨居苏州。他曾受学于陈奂。治经、子、小学,仿效王念孙父子。认为治经之道,大要在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以明假借为主,同时还对一些特殊的语文现象进行分析。俞氏一生专意著述,著有《孟子古注择从》、《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广雅释诂疏证拾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左传古本分年考》、《礼记异文笺》等五十多种,总称为《春在堂全书》,共四百六十四卷。

俞樾《孟子古注择从》一卷,成书年代不详。《孟子》注本很多,以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为最古。但赵注存古训古义,未免有疏略之处。俞樾《孟子古注择从》一书,以赵注为主而不为苟同。他选择了赵注善者而录用之,并广泛引用古训和经文加以补证。书中不乏精辟之见解,可供《孟子》及赵注研究者所采摭。有《春在堂全书》本。

此外,清代孟学论者还有黄宗羲《孟子师说》二卷、李光地《孟子札记》二卷、蒋仁荣《孟子音义考证》二卷、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任兆麟《孟子时事略》一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