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孟子开讲
12937600000011

第11章 《孟子》的主要内容(4)

孟子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第二章)因为既然善端是人人生而有之的,那么循此天性发展培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告子下》第二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人们都能遵循仁、礼的原则行事,处处都能体现仁与礼,那么整个社会就能上下和谐,民心安定。“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弟,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告子下》第四章)。当鲁国想让乐正子执掌政务时,孟子“喜而不寐”,尽管乐正子人不强,无知虑闻识,但孟子认为“其为人也好善……好善优于天下”(以上两句均见《告子下》第十三章)。孟子这种“善人当政”的理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孟子认为真正的仁人、贤士,不管他原来的身份地位如何卑下,经过逆境苦难的磨炼,他终究会被上天发现,委以重任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第十五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千百年来不知鼓舞过多少志士仁人克服困难,战胜逆境,最终实现其凌云壮志的。

与宣扬仁义道德相联系,孟子对当时征战连年、生灵涂炭的社会局面十分不满,他大胆而又尖锐地指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下》第七章)他对与发动战争相关的三种臣子深恶痛绝,“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告子下》第九章)。这些臣子,或“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或“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而“君不向道,不志于仁”,所以他们是在“富桀”、“辅桀”,为虎作伥,孟子最后指出,不得仁义之君,“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以上七句均见《告子下》第九章)。他号召士人,“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告子下》第八章)。

《尽心》上篇共有四十六章。本卷主要阐述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第一章)。他认为心、性、天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尽心、知性而为天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人生一切的遭遇诸如生死、寿夭、祸福、贫富、困达,皆由上天做好了安排。人所能做的,就是“顺受其正……尽其道而死”(《尽心上》第二章)。安身立命的方法,就是保持天赋的善良本性,修身进德,存心养性,努力行仁由义。

如何存心养性呢?孟子指出这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培养。对内,反躬自省,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第四章)。对外,“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第四章)。“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第三十三章)。关于反躬而诚的内省修养,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第十五章)。亲亲、敬长,是天赋予人的仁义本性,我们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排除外物对本性的蒙蔽,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这就是尽心、知性了。

对于儒家之士的立身之道,孟子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第九章)。“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尽心上》第十章)。“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尽心上》第十七章)。“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第十八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第二十章)。“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第三十三章)。“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第四十五章)。

《尽心》下篇共计三十八章。本卷在进一步发挥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的同时,阐释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儒家道统论。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第三十五章)他指出物质欲望过强,会使人迷失善性而走向邪途,只有清心寡欲,努力顺从本性为善,才可以尽心、知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第二十四章)。他强调人本性的决定作用。“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第三十二章)。孟子将道德修养分为六个等级,“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第二十五章)。他以此鼓励君子努力修身养性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极力宣扬仁义心性的同时,孟子痛斥了搅乱仁义之德,欺世盗名的“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尽心下》第三十七章)。

本卷中孟子提出了其民本主义的著名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第十四章)。他还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第二十八章)告诫应保护国土,爱惜人民,采取强国富民的政治措施,否则,如果搜刮民财,贪图逸乐,将会国破身亡。

本卷中孟子提出的较为有名的命题还有:“春秋无义战”(《尽心下》第二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第三章)。“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第九章)。“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第十六章)。“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尽心下》第三十二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第三十四章)。

在《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中,孔子首先提出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儒家一派正统说,并以其传人自命。《孟子》的最后一章中,孟子再一次提出了这一道统说,他指出尧舜治国安民的仁义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世代相传,每五百年就一定有圣人出来继承,或见而知之,或闻而知之,衍延不息。而“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尽心下》第三十八章)他唯恐孔子之后无人继承儒家道统,仁义之道从此淹没丧失,所以著此《孟子》七篇十四卷,将儒学传之后世。孟子隐然以儒家继承人自任。